与经典同行同圣贤为友
近年来,“国学”很热,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儿童读经班”、“国学研修班”,许多著名高校也都成立了国学研究院,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自06年起就开始招收国学专业六年制的本硕连读生,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机构。
新闻媒体近年来也出现了“国学热”,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就捧红了很多讲国学的学者,如于丹、易中天、鲍鹏山、钱文忠等。
可以说,“国学热”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国学热潮:历史的必然首先,“国学热”是我们的民族自信心逐渐恢复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向来对自己的文化特别自信。
但近代以来,由于长期遭受外侮,特别是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彻底丧失了自信。
所以,20世纪的中国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清算传统文化的高潮,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次则是“文化大革命”。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把传统文化看成是封建毒瘤,进行彻底清算和全面扫荡,不仅使古迹、文物遭到空前未有的毁坏,更使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价值理念遭到最惨痛的摧残,“国学”成了封建糟粕的代名词。
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中国人终于重新鼓起了自信,能够用一种比较客观的眼光来对待自己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今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也更加多元开放。
一方面,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影响着一部分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做为一个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向传统回归,自然是更多的人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由此引发了“国学热”。
此外,“国学热”也与当今世界在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现代文明病有关。
比如,现在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紧张,引发我们对古人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重新关注。
又如,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导致人们身心的极度疲惫,引起了我们对古人那种悠闲自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的醉心与向往。
再如,当今世界的科技狂热,导致人的快速异化和世界末日的恐慌,而中国古人对于科技的思想理念,不失为一剂拯救的良药。
学习国学:青年的责任中华文明不仅特别悠久,又是人类历史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一大突出特征就在于它是围绕着几部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核心经典衍生开来的。
所以,先秦时代的经典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先秦经典中,儒、道两家又最为重要的。
第三,在儒、道两家中,儒家的思想自汉以后是历朝历代的核心统治思想,代表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影响最大。
第四,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禅宗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的完全中国化,其影响尤大。
综合这四种因素,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朱熹的《近思录》、王阳明的《传习录》以及禅宗祖师慧能的《六祖坛经》,把儒、道、佛三家都包括进去了。
学习国学基本经典,可以让我们从古代圣贤那里获得无上的大智慧。
在圣人的智慧中,对我们最具启发的是他们的人生智慧。
人生充满了痛苦和烦恼,只有圣人的伟大智慧,才能化解我们内心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让我们人生真正快乐起来。
比如,孔子的一生特别坎坷,但他总是能够保持着快乐的状态。
《论语》里说他平时在家闲居的时候,总是很和乐、很舒心的样子。
不仅如此,只要不办丧事,他每天都会唱歌。
凡是碰到歌唱得好的人,他一定让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跟着唱。
他在陈国的时候,断粮七天,有好几个弟子都饿病了,孔子却气定神闲,弹琴不辍。
如果不是拥有大智慧,怎么能够达到这种常人无法想象的这种境界呢?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只有成为“仁者”,我们
才能成为像他一样快乐无忧的人。
那么,怎样成为仁者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读《论语》,获得他的智慧的启发。
这样的人生大智慧,除了圣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教给我们。
圣人不仅能教给我们形而上的人生大智慧,他也能教给我们很实用、很实在的生活智慧。
比如,识人交友的智慧。
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知人可谓难矣。
但是,如果我们读了《论语》,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了。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思是说,一个人满嘴都是讨人喜欢的话,满脸都是讨人喜欢的样子,这样的人肯定不是什么有仁德的人。
一个人如果不是对你有什么企图,或是需要你给他做什么事情,他凭什么要腆着脸讨好你呢?所以,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提防他。
比如,待人接物的智慧。
如曾子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意思是说,一个有地位的人,在待人接物上有三方面应该注意:一是要严肃自己的容貌,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二是要端正自己的脸色,这样就容易使人相信;三是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
像我们做老师的,如果为师不尊,在课堂上不严肃,举手投足很轻佻,学生就会瞧不起。
你跟别人谈正经事,你却嘻皮笑脸的,一点不严肃,那人家怎么会相信你?在公众场合说话,语气要庄重、沉稳,速度要适当慢,这样就会避免口无高遮拦,出纰漏。
比如,搞好工作的智慧。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的弟子子张向他请教如何求仕禄的办法。
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意思是说,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
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这样就会减少过失。
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做,就会减少后悔。
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谋求禄仕之道就在这里面了。
一句话,就是少说错话、少做错事,就能把工作做好。
比如,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智慧。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任何问题都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只要从这两个方面反复地叩问,问到穷尽之处,就可以获得折中的、合理的处理方法。
所以,孔子又说:“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如果只向事情相反的一头用力,那就会有害了。
这就是孔子所强调的中庸之道。
学习和传播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核心在于中华文化的复兴。
而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就在那些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里面。
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学好国学经典,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国学基本经典是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金钥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起来是很困难的。
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言文的障碍,另一个是对中国古代的思想的隔膜。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学习中国文化就无从谈起。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前面提到的那么国学基本经典。
因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是在先秦时期就确立下来的。
因此,只要掌握了产生于先秦的国学基本经典,就是掌握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金钥匙。
学习国学经典是所有文科生甚至理科生搞好专业学习的需要。
一方面国学经典本身就是有些专业学习的主要对象。
如中文、历史、哲学等传统专业。
另一方
面,学好国学经典,学别的东西就有势如破竹之感,可以让我们将来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大成就。
不仅人文社会科学是如此,自然科学的也是如此,如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王梓坤,物理学家杨振宁等一流科学家,他们在科学方面能够取得的杰出成就,与他们良好的国学修养也是分不开的。
学习国学基本经典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然要求。
首先,一切圣人都是最好的教师。
尤其是孔子,他的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知行合一”、“不愤不启”,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其次,圣人的智慧是点亮学生心灵、引导他们成长的最好的教材。
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国学教育将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
学好国学经典,将来就多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选项。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经典首先应该背诵。
可以集中每个学期的课余时间,把《论语》、《孟子》、《老子》、《大学》、《中庸》等陆续背下来。
背过之后一定要不断的复习。
把经典常臵床头,有空就拿出来翻一翻。
另外,可以把经典拷到手机或mp3里面,随时随地学习。
除了要熟读、记诵几部核心的国学经典,这应读一些注本和研究著作了,加深理解。
对“四书”,应读朱熹的《四书集注》,如果觉得困难,也可以读现代的注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陈鼓应的《老子》和《庄子》的注本。
在此基础上,最好再读一部经典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如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等,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