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责任法

产品责任法


第一,疏忽责任中的免责 第二,担保责任中的免责 第三,严格责任中的免责
根据美国法律,免责理由是: A.生产者未将产品投入流通领域 B.产品投入市场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并不存在 C.产品不是为了营利目的而生产、销售的 D.产品的缺陷是由于遵循政府的强制性规定 而导致的
E. 产品缺陷是将其投入流通时的科技水平 尚不能发现


美国早期的产品责任法属于契约责任范畴。 Winterbottm V. Wright 该案原告温特伯德姆是受雇于驿站长的一名赶车 夫,被告赖特曾与驿站长签订合同,为驿站长提供 合格和安全的邮车来运送邮件,原告在驾驶马车时, 马车的一个轮子崩垮致使原告受到伤害,为此原告 向被告提出索赔之诉。被告辩称原告与他无直接合 同关系,不负赔偿。法院认为被告抗辩有效,判决 原告败诉。由此“无契约无责任”原则确立,即因 缺陷产品致害的人不能起诉与其没有契约关系的生 产者和销售者,无契约关系的产品提供者不承担契 约责任亦不承担侵权责任。
F.对于具有不可避免的危险性的产品
五、赔偿范围—原告可以请求的诉讼范围
美国对产品损害的赔偿采用全面赔偿为主,兼有 惩罚性赔偿的原则 第一,关于人身损害赔偿
第二,关于财产的损害赔偿
第三,关于惩罚性损害赔偿
Vossler v. Richards Manufacturing Co. (1983)

被告理查德制造公司生产一种玛莫组合膝盖的修复 装置。这种装置通过在骨头表层嵌入特制的金属或 塑料片来修补膝关节,以治疗某种膝关节疾病。该 装置包括三种型号,每型号包括三个部件:一个模 板部件、一个测试部件以及一个最终部件。每型号 的三个部件要求彼此匹配,否则,会给部件的使用 者带来疾患。在该装置中等型号的最终部件的生产 过程中,由于被告公司的管理失误,导致最终部件 不能与模板和测试部件相吻合。随后,被告发现了 这一失误,但为了阻止自己的竞争对手在此种产品 的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他隐瞒了这一事实。原告 沃斯勒由于使用被告的缺陷修复装置而受到伤害。 原告向被告主张损害赔偿。
3、严格责任
严格责任是指受害人只要能够证明产品有缺 陷,产品的制造人或销售者就应承担赔偿责任 的法律制度
严格责任最早是由美国创设的
1944年的“埃斯卡勒诉可口可乐瓶装公司案”

原告埃斯卡勒为餐厅服务员,在她将雇主从被 告可口可乐瓶装公司处购买的可乐瓶从包装箱拿出 至冰箱时,由于可乐瓶爆炸而受损害。原告以过失 为由起诉被告,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原告 无法证明被告的过失行为。如果按照疏忽责任原则, 原告无法获得赔偿。加州最高法院法官特雷诺在评 论该案时指出:“不应继续以制造者的过失为追究 责任的根据。当制造者将商品投放市场时明知其产 品不经检验就使用,一旦这种产品有致人损害的缺 陷,制造者应负绝对责任。”
1、产品存在瑕疵或缺陷 2、给产品的消费者或其他第三者造成 人身或财产的损害 3、消费者或其他第三者所遭受的损害 必须与产品的缺陷之间存在因果关 系 【小思考】 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是否一定是缺陷产 品?危险产品是否一定是缺陷产品
第二节
美国产品责任法
【补充阅读资料1】
英国虽是产品责任法的发源地,早 在1842年英国法院于 Winter bottom v.Wright 出案中确立“无契约、无责任” 的原则,是最早出现产品责任判例并以契 约关系确定产品责任的国家,但在产品责 任的发展过程中,如在适用“疏忽责任”、 “严格责任”等法律制度方面却远落后于 美国。
第四章 产品责任法
第一节
产品责任法概述
一、产品责任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产品责任法
是调整产品的制造者或销售者因所制造 或销售的产品具有某种瑕疵或缺陷给消费者 或第三人造成损害而引起的赔偿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
(二)产品责任法的法律特征 调整的范围是消费者因缺陷产品所 遭受的人身或除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 财产损害的赔偿关系



2、违反担保
担保责任是合同法上的责任,根据美国 《统一商法典》的规定,卖方对其交付的货物 的品质负有保证符合合同条款要求的义务。担 保义务分为明示担保和默示担保,前者是由订 立合同的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决定的,后者是 由法律所规定的。由于明示担保通常是记载于 合同之内,或者记载于产品标签、广告或使用 说明之上,特别是后者,对广大的消费者构成 了一种广泛的品质担保。
但这并不意味着严格责任原则下,原 告就可以轻松获得赔偿。美国法认为当缺 陷产品的受害人以严格责任为基础要求产 品提供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他必须证 明: 第一,产品存在缺陷。 第二,产品出厂时缺陷已经存在。 第三,损害与产品缺陷之间有因果关系。
六、免责——美国产品责任法的诉讼依据
免责是指产品责任的承 担者可以法定的免责事 由提出合理的抗辩以及 对抗受害人损害赔偿的 要求,免除自己赔偿责 任,在不同的产品责任 归责理论体系中都规定 了被告可以提出抗辩的 事由
2、产品缺陷的种类
⑴产品制造缺陷 ⑵产品设计缺陷 ⑶产品的警示缺陷 ⑷违反品质担保的缺陷 (5)开发缺陷
三、责任主体
根据美国1979年《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第102条、 104条、 105 条规定,产品的销售者及制造者为承担产 品责任的主体,其中产品制造者是指在产品出售给使 用者或消费者之前,设计、生产、制作、组装、建造 或者加工相关产品或产品组件的自然人或实体;还包 括不是但自称是制造者的产品销售者或实体;此外制 造者还包括主要经营产品批发、分销或者零售业务的 产品销售者。
调整对象主要是没有合同基础的侵 权关系
调整的手段为强制性
(三)产品责任法的作用 保护消费者权益。 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意识。


二、产品责任 所谓产品责任,是指由于产品存 在瑕疵或缺陷而导致产品消费者或其 他第三人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害时,该 产品生产者或销售者应当承担的一种 损害赔偿责任。 产品责任的构成主要由以下三个 要件:
第三节 中国的产品责任法
一、产品质量法
产品 质量法 体系
法 律
法 规
司法 解释
消费者 工业 民法 产品 卫生 食品 产品 合同法 质量法 权益 管理法 安全法 通则 质量责任条例 保护法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经过上面的分析,如果产品的使用者 或消费者或任何第三人因产品缺陷或者说 不符合品质担保的承诺而受到损害,均有 权获得赔偿。而对于默示担保,由于它事 实上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如果产品提 供者所提供的产品不符合默示担保的要求, 就已经意味着它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得对 任何因此受到损害的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 任。
美国产品责任法的几个概念解析
一 产品的概念 根据美国1979年《统一产品责任示范 法》第102条(c)项将“产品”定义为: “具有真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产、 能够作为组装整件或作为部件、零件交付 的物品。但人体组织、器官、血液组成成 分除外”,“本法所称‘相关产品’是指 引起产品责任索赔的产品及其部件和零 件”。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出于各种对 保护消费者和公共利益的考虑,常常会做 出比法律条文更为宽松、灵活的解释。
二、瑕疵或缺陷 1、瑕疵或缺陷的含义 《侵权行为法重述 (Ⅱ)》第 402 条 A 款 规定: “凡销售有不合理的危险的缺陷产品 者应对最终使用者或消费者因此而遭受的 人身或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不合理的危险”是美国产品缺陷的 核心概念。对于那些在正常用途范围内存 在的不可避免的危险,属于合理的危险, 并不构成产品的缺陷
1932年巴克斯特诉福特汽车公司(Baxter v. Ford Motor Co.)

该案中福特汽车公司在广告中声称其生产的汽 车挡风玻璃不易破碎。原告信赖被告广告中的保证 并从零售商处购买了一辆福特汽车。但其在驾车外 出时,一个石子击碎了挡风玻璃,并导致其眼睛受 伤失明。原告向被告提起违反明示担保之诉并获得 胜诉。该案的意义在于尽管当事人之间无直接的合 同关系,原告也无需证明被告有疏忽行为,但他有 权通过法院要求被告履行其担保的诺言(广告中声 明的)。
四、请求赔偿的主体
凡人身或财产遭受缺陷产品致害的当事人:
使用者、消费者或第三者
五、产品责任法的归责理论——美国 产品责任法的诉讼依据
(一) 美国产品责任法归责理论的发展 概况 产品责任法的归责理论是产品责任法律 制度的核心,决定着其在何种程度上发挥保 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美国的产品责任法的 归责理论可以说在世界各国产品责任法中最 具代表性。事实上它正是世界产品责任法归 责理论发展过程的见证者、最好的实践者和 引导者。


对原告而言,以严格责任为依据对被告提起诉讼 时最为有利的。 因为,严格责任原则消除了以违反担保或以疏忽为 理由提出损害赔偿诉讼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首先, 严格责任是一种侵权之诉,它不同于以合同为依据 的违反担保之诉,不要求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直接 的合同关系;其次,在以严格责任为理由起诉时, 原告无需承担证明被告有疏忽的举证责任。严格责 任理论既解决了依照疏忽责任理论证明产品责任的 困难,又避免了依照担保责任理论证明产品责任不 可避免的局限性。
它是一种侵权责任,因此,产品缺陷的 受害人以疏忽责任为理由寻求法律救济时, 应负有举证责任,即受害人必须证明以下事 实: a.被告负有“合理注意”的义务; b.被告没有尽“合理注意”的义务,即 被 告有疏忽之处; c.由于被告的疏忽,造成原告的损害, 即证明损害与使用缺陷产品有因果关 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疏忽责任的产生是产品责任发展史上的一大 进步,其目标是为了更公平合理地保护产品受害人 的合法权益。 首先,疏忽责任突破了传统的合同关系原则, 扩大了产品责任的适用范围。 其次,疏忽责任将侵权责任引入产品责任领域, 使产品责任的适用更为科学合理。 最后,疏忽责任在观念上实现了从要求买者注 意到要求卖者注意的转变。
(二) 美国产品责任法的归责理论—— 美国产品责任法的诉讼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