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省教学大赛优质课教学设计汇编27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省教学大赛优质课教学设计汇编27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省教学大赛优质课教学设计汇编1、认识线段........................................................................12、认识线段........................................................................33、认识厘米...........................................................................54、确定位置........................................................................75、认识角 (10)6、除法竖式 (12)7、观察物体 (16)8、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18)9、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20)10、24时记时法 (23)11、24时记时法 (25)12、认识分数 (28)13、认识分数 (30)14、平均数 (33)15、找规律 (35)16、找规律 (39)17、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42)18、三角形的认识 (44)19、认识负数 (46)20、认识负数 (49)21、小数加法和减法 (51)22、找规律 (53)23、认识公顷 (55)24、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57)25、认识比 (60)26、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62)27、百分数的认识 (64)认识线段【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8页例题和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出示两根铅笔(一直、一弯),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

2.出示两组学生活动图,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引导学生比较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引导学生想办法把一根弯曲的毛线变直。

(2)学生汇报演示自己是怎样做的。

(3)教师讲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认识线段)(4)生指,从哪儿到哪儿可以看成线段?说说线段是什么样的?教师讲述: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5)同桌合作,互指毛线的哪一段是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教师演示变式。

先弯,师问:为什么不可以看成线段?再向不同的斜方向:为什么可以看成线段?师捏住毛线的一部分,生指出:哪里可以看成线段?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比如,(长方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师带学生指出。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1)在数学上,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

()这两条短竖线表示线段的端点。

(2)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线段的样子。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同桌讨论、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6)引导学生在圆纸片上创造出一条线段。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教师讲述: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引导学生折出比刚才的折痕长的线段。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画线段(1)教师先示范画一条线段,再让学生试画。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9第3题。

(CAI出现两个点)学生尝试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

2.P49第4题。

(CAI出现三个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3.P49第5题。

(CAI出示四个点)学生独立尝试画线段。

4.判断线段的长短。

(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四、全课小结,引入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略)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导入:猫捉老鼠。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变曲为“直”。

引导学生观察学具(毛线),问:你们能想办法把这根线变直吗?比较:拉紧后的线与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一手拉住线)问:这样能得到线段吗?怎样才能得到线段?得出:用手捏住线的两头,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3)变式判断。

师捏住线的两端进行变式,引导学生观察。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建构线段模型。

(5)小结特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2.强化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①引导学生指出直尺上的线段。

②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到图形中找线段)。

3.操作实践。

(1)折线段。

组织学生折彩纸,体会“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引导学生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4.深化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理解“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引导学生先猜想“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再完成。

三、自主总结,课外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拓展延伸,激励探索。

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1.师生谈话①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必须量一量。

②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

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③指出: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2.出示学生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

(讨论)①交流: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

②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

“cm”代表“厘米”。

“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1.认识1厘米①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②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③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在直尺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④小结:学生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对应的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②取出宽是1厘米的硬纸条,提问:用这张纸条的宽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长)那么这根纸条的宽是多少呢?(1厘米)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保持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

③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用硬纸条插进去校正一下。

④举例: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3.认识几厘米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

那么2厘米就是尺上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3厘米、5厘米、8厘米?4.测量物体长度①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吗?(出示书上例2图)提问:量的是什么?有多长?你怎么知道的?②师: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你们会用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试着量一量刚才那根纸条的长是几厘米。

教师询问不同的答案,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逐一讲评。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③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方法来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和一指的长。

5.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①提出要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交流画法,并明确: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

③练一练: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画好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确定位置【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国标本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相应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活动中,经历有序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物体所在位置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确定位置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装有小猪图片的信封,写有座位号的卡片,固体胶。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1.谈话:小朋友,今年夏天咱们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你们看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课件播放开幕式及田径比赛的相关图片。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体会感悟,建构方法(一)做操图——认识第几排第几个1.巧妙设疑,激发认知矛盾谈话:我们人类刚刚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非常喜欢体育活动。

这不,它们正在举办森林运动会呢!课件出示做操图,福娃:现在运动员正在进行体操表演呢!设疑:在这么多的小动物里有一个是老师最喜欢的,你能一下就猜出它是谁吗?如果老师告诉你,它在第2个,你能一下猜中吗?老师告诉大家,它在第4排第2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