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
上)2doc初中语文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了解文章来源。

1.孔子,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礼运,«礼记»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著作。

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朝代〕〔编者〕对秦汉往常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

你明白的儒家经典著作有。

二.教师范读。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货恶其弃于地也〔〕门闩〔〕
2.你感受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模样?〔用自己的话〕
三.多种方式朗读。

然后学生疏通课文。

1.对比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

〔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大道〔〕之行〔〕
B.选贤与〔〕能
C.讲信修睦〔〕
D.故〔〕人不独亲〔〕其亲
E.矜〔〕
F.皆有所养〔〕
G.男有分〔〕H.货恶〔〕其弃于地也
I.不必藏〔〕于己J.谋闭〔〕而不兴〔〕
K.盗窃乱贼〔〕而不作〔〕L.故外户而不闭〔〕
2.翻译以下语句。

⑴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四.自由朗读。

背诵。

充分感受本文的要点和主旨。

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宝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域的文字。

3.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差不多特点?
4.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5.讲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意相近的语句。

五.拓展延伸,自由讨论。

1.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画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第二部分:综合探究
一.写出以下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二.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西汉对秦汉往常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2.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3.«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不是、。

4.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三.读以下语段,回答以下咨询题:
〔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
⑵不独子其子〔子:〕
⑶矜、寡、孤、独〔孤:〕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2.文中〝大道〞〝大同〞分不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4.文中哪些句子讲明大同社会的特点?
〔二〕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

帝乃使东方朔视之。

还对曰:〝此虫名怪哉。

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

此地必秦之狱处。

〞即按地图,信如其言。

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

忧者,得酒而解。

以酒灌,当消。

〞因此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观看⑤信:的确,确实
1.讲明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②还对曰〔〕
③咸仰首叹曰〔〕
④信如其言〔〕
⑤何以去虫〔〕
⑥以酒灌〔〕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因此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咨询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如何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

你能依照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讲,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三〕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那么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那么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不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

指代〔〕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

指代〔〕
⑶此殊不缺也。

指代〔〕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那么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明白得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觉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不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情愿留在洞中,因此,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以下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那么必贤者矣。

四.按要求仿写以下句子。

⑴仿惯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聪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换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尽管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大道之行也»教学互动卷答案:第一部分:一.1.春秋2.«礼记·礼运»篇孔子3.西汉戴圣«论语»«孟子»等。

二. 1.jǔmùguān fèn zuàn wùshuān 2.略三.1.A.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

施行B.通〝举〞C.培养和睦〔气氛〕D.因此。

动词,以……为亲E.同〝鳏〞,老而无妻的人F.得到供给G.职业H.憎恶I.私藏J.奸邪之谋。

发生K.乱,指造反;贼,指害人。

作,兴起。

L.用门闩插门。

2. 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

⑵关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⑶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

第二部分:一.略二.1.«礼记»、儒家、戴圣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鳏寡孤独、夜不闭户4.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

〔也可有其他答案〕三..〔一〕1.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略4.略〔二〕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2.①这儿确信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点。

②因此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奇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讲,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三〕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2、C3、穴中人;杨氏4、D5、那个人想到那个地点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专门人才能的人了。

四.⑴略⑵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尽管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