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新版)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新版)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10分)1. (2分) (2016高二下·瑞昌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 . 搜集史料不容易,运用和鉴定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鉴定方面。

B . 眼下,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刚推广的绿色新能源汽车,就是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C . 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人们依法行使交通权利和义务,预防交通拥堵,保障道路畅通和道路安全。

D . 2013年2月12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在博客中说,造假是藏不住的,无论是数量上的还是质量上的,早晚会集中暴露出来,现在暴露出来的仅是冰山一角。

2. (6分) (2020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获得是不够的。

即使发现了一些遗址,也大多________,难以从整体上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

()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航空航天的发展则为空间遥感提供了基础。

随着数据获取越来越,多源影像被综合应用于考古研究。

我国遥感考古技术应用较晚,开始主要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

比如,上世纪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考古工作人员利用航空照片对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进行分析。

2006年,我国启动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工作,但这项工作并非________。

困难之一是目前运河的不少踪迹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只留下保存在地下的遗址。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证明大运河的存在、走向?这时,遥感技术便可以________。

科学家根据遥感数据,有的放矢地制定了大运河遗址的生态保护措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获得是不够的。

B .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遗址,如果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获得是不够的。

C . 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遗址, 如果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寻找是不够的。

D . 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寻找是不够的。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支离破碎便捷轻而易举大显身手B . 七零八落便捷驾轻就熟小试牛刀C . 七零八落快捷轻而易举大显身手D . 支离破碎快捷驾轻就熟小试牛刀(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正因为如此,国内外科学家过去数十年中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B . 之所以如此,国内外科学家过去数十年中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C . 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D . 之所以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3. (2分) (2019高二上·厦门期中) 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两代会上,代表和委员们集思广益,各执一词,共同协商,很快起草出新方案。

B . 昨日,警方根据张某提供的线索,缘木求鱼,终于找到了制造假冒名酒的窝点。

C . 徐悲鸿画的奔马图具有超轶绝尘、独具一格的神韵,一般的画家难以望其项背。

D . 为拯救惨淡经营的摩天轮管理公司,马来西亚旅游部掏钱买下了五十万张门票。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9分)4. (6分) (2020高三下·重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

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

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十几万、二十万行。

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

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

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

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作“汉人”;以唐为字,叫作“唐人街”。

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明史·神宗本纪》中只记一句话:“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

”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

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

到了18世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

正是在近代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

精致的瓷碟只能培育出绿豆芽,广阔的大地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

学术研究也是如此。

为此,有必要提倡“五学法门”,即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

所谓“脚学”,就是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田野调查,以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

就算研究中国传统文学,我们也要用好“脚学”,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学地理学”。

这种方法接地气,可以形成文学与地理关系上的“七巧板效应”。

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史诗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诗,因而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印度的热带雨林史诗。

(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B . 由于受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言论的影响,中原文化没有了产生史诗和神话传说的土壤。

C .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体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未来的文化品格。

D . 文中提到的“七巧板效应”是指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了解中华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首先指出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的意义,然后分角度阐发如何加以研究和探究。

B . 文章在论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时,运用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并运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

C . 文章引用《明史·神宗本纪》和《四库全书》中的内容,论证了自大封闭会导致落后的观点。

D . 文章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利用好“脚学”对区分少数民族史诗与希腊、印度史诗有着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由于黑格尔对中华文化存在片面、错误的解读,所以他才得出了“中国没有史诗”的结论。

B . 明朝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借鉴,使中国错失了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

C . 清朝乾隆时期注重八股取士,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导致中国无法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D . 用好“脚学”,注重田野调查,就会产生积极效应,使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出现繁荣景象。

5. (17分) (2019高二上·丽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的远征陈丹青二十三年前,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

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

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自1983到1989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

大家与他相熟后,手里都有木心的书。

逢年过节,或借个什么由头,我们通宵达旦听他聊,或三五人,或七八人,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木心在大陆时,与体制内晚生几无来往,稍事交接后,他曾惊讶地说:“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这样子,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木心,请他正式开课讲文艺,勿使珍贵的识见虚掷了。

此外,众人另有心意:那些年木心尚未售画,生活全赖稿费,大家是想借了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或使老人约略多点收益。

“这样子算什么呢?”木心在电话里对我说,但他终于同意,并认真准备起来。

事情的详细,不很记得了。

总之,1989年元月15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

那天满室哗然,很久才静下来。

木心,浅色西装,笑盈盈坐在靠墙的沙发。

那年他六十二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轻。

讲课的方式商定如下:地点,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时间,寒暑期各人忙,春秋上课;课时,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若因事告假者达三五人,即延后、改期,一二人缺席,照常上课。

木心开讲后,则每次摊一册大号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字,是他备课的讲义。

但我不记得他低头频频看讲义,只目灼灼看着众人,徐缓地讲,忽而笑了,说出滑稽的话来。

当初宣布开课,他兴冲冲地说,讲义、笔记,将来都要出版。

但我深知他哈姆雷特式的性格: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木心讲课没有腔调——不像是讲课,浑如聊天,而他的聊天,清晰平正,有如讲课——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如宣读早经写就的文句。

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讲课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就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

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