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商榷.(qiè)愀.(qiǎo)然漫溯.(sù)清流急湍.(tuān)B.砥.(dǐ)砺嫉.(jì)妒浸渍.(zì)挥斥方遒.(qiú)C.拜谒.(yè)独处.(chǔ)肄.(yì)业义愤填膺.(yīn)D.隽.(juàn)永裨.(bì)益枕藉.(jiè)殒身不恤.(x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凄惋竞相诽谤签署巍峨峰颠B.账簿骇人听闻嘻戏剑拔弩张C.徇私杯盘狼藉訾詈鼓瑟吹笙D.葳蕤苍海一粟脉胳夙兴夜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从学校的大门口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浓眉大眼的人,穿着得体大方,风度翩翩,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B.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警告,美国财政赤字规模耸人听闻....,美国政府必须降低社会保险与福利等应享权益的开支。
C.庄子笔下的鲲鹏广有羽翼....,宽达九万里;奋起南飞,高达九万里:其自由翱翔的姿态着实让人羡慕。
D.我奉劝那些心里郁郁寡欢....的人要想开些,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今年6月中下旬,我市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人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仅灾后帮扶重建家园取得显著成绩,而且夺取了抗洪救灾的胜利。
B.世上少有赞叹别人的人,更鲜有批评自己的人,巴金却对自己的作品说“不”,他曾对《巴金全集》编辑王仰晨说过,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不合格,是废品。
C.张涛最近这段时间可烦了,班里的同学谁也不搭理他。
D.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
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
①瘦弱的枝杆随着水晶球的变大而旋转着,左摇右晃,惊险万分。
②它们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
③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
④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
⑤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
A.⑤①③②④ B.②⑤①④③ C.⑤①③④② D.②⑤③①④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代典章制度中,对于姓氏相当重视,姓氏是家族出身与社会等级的标志。
姓与氏原本是分立的两个概念,在上古时期有姓无氏,西周时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推行,为了适应宗族支系标识的需要,根据宗族支系的爵位、官职、封国地望等命“氏”。
就宗法的角度而言,姓为宗统,氏为分派;从社会角度看,姓是血亲关系的标记,氏又是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
随着宗法制的动摇、分解,宗族支派——氏逐渐向姓转化,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姓氏合一。
秦汉以后的姓氏与先秦的姓与氏有了显著的区别,姓氏只有基本的家族出身意义,它与个人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
封建社会实行皇权的家族垄断,但它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异姓百官层级管理实现的,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了根本的不同。
姓氏在秦汉成为一般平民的家族标记,现代中华姓氏大多定形于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由此奠定了基础。
姓氏脱离了宗法制度,成为平民出身标记,一般不再有明显的高低贵贱的社会区别,但它作为宗族的标识,很难摆脱宗法因素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姓氏是家族的徽号,人生而得姓,此后人的一生跟族姓荣辱与共。
家族荣誉、家族利益在人的心目中有着突出的位置。
一人成名,是一族的骄傲;一人犯奸,是一姓的耻辱。
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族姓永远摆在第一位。
在家族社会,最重的处罚就是族谱除名,将其逐出族姓。
被逐出族姓的人,即使死去也回不了祖宗的墓地。
中国古人有虚构家史的习惯。
在家族政治的时代,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其背后有相应的家族力量支援。
出身并不显赫的家族为了在社会上争得有利位置,就攀附圣贤,自高门第家世。
古代姓氏文化中认圣贤功臣为祖的做法,对家族与社会来说有两个积极作用:一是扩大了家族的范围,取得了更多的家族互助的机会,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历史上的几位圣贤被众多的后世家族共同奉为祖先,这就给本来无甚瓜葛的族姓提供了联宗的机会,体现了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由此生发。
从当代海外华人的寻亲热潮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二是重视远祖的文化名位与历史声望,有助于培养家族成员的荣誉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不要辱没先人,成为一般家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们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从这一角度来说,攀附圣贤的文化意义远远高于其虚构历史的消极意义。
6.下列对文中中国姓氏文化的有关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现代中华姓氏定型于秦汉时期,秦汉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的源头。
B.上古时期有姓无氏;秦汉以后的姓氏与个人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只有基本的家族出身意义。
C.姓与氏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在秦汉时期开始合一,便不再有显著的区别了。
D.西周时,“氏”开始大量出现,它在为辨别各宗族支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促使宗法制开始动摇、分解。
7.“封建社会实行皇权的家族垄断,但它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异姓百官层级管理实现的,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了根本的不同。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已不再受宗法制度的姓氏势力的影响。
B.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较之古代宗法制度有一定的进步。
C.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与真正的宗法统治是有区别的。
D.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本质上是“家天下”,但维护统治的并不都是皇族势力。
8.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古代各种典章制度、族谱家志、宗祠墓地等对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B.中国的姓氏文化对稳定社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促进文化的认同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C.姓氏是家族的徽号,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是凝聚整个族人的重要力量。
D.中国古人习惯于虚构家史,是为了培养家族成员的荣誉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l2题。
朱建平,沛国人也。
善相术,于闾巷之间,效验非一。
太祖为魏公,闻之,召为郎。
文帝为五官将,坐上会客三十余人,文帝问己年寿,又令遍相众宾。
建平曰:“将军当寿八十,至四十时当有小厄,愿谨护之。
”谓夏侯威曰:“君四十九位为州牧,而当有厄,厄若得过,可年至七十,致.位公辅。
”谓应璩曰:“君六十二位为常伯,而当有厄,先此一年,当独见一白狗,而.旁人不见也。
”谓曹彪曰:“君据藩国,至五十七当厄于兵,宜善防之。
”初,颍川荀攸、钟繇相与亲善.。
攸先亡,子幼。
繇经纪其门户,欲嫁其妾。
与人书曰:“吾与公达曾共使朱建平相,建平曰:‘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
’吾时啁之曰:‘惟当嫁卿阿骛耳。
’何意此子竟早陨没,戏言遂验乎!今欲嫁阿骛,使得善处。
追思建平之妙,虽唐举、许负何以复加也!”文帝黄初七年,年四十,病困,谓左右曰:“建平所言八十,谓昼夜也,吾其决矣。
”顷之,果崩。
夏侯威为.兖州刺史,年四十九,十二月上旬得疾,念建平之言,自分必死,豫作遗令及送丧之备,咸使素办。
至下旬转差.,垂以平复。
三十日日昃,请纪纲大吏设酒,曰:“吾所苦渐平,明日鸡鸣,年便五十,建平之戒,真必过矣。
”威罢客之后,合瞑疾动,夜半遂卒。
璩六十一为侍中,直省内,欻见白狗,问之.众人,悉无见者。
于是数聚会,并急游观田里,饮宴自娱,过期一年,六十三卒。
曹彪封楚王,年五十七,坐与王凌通谋,赐死。
凡说此辈,无不如言,不能具详,故粗记数事。
惟相司空王昶、征北将军程喜、中领军王肃有蹉跌..云。
肃年六十二,疾笃,众医并以为不愈。
肃夫人问以.遗言,肃云:“建平相我逾七十,位至三公,今皆未也,将何虑乎!”而肃竟卒。
建平又善相马。
文帝将出,取马外入,建平道遇之,语曰:“此马之相,今日死矣。
”帝将乘马,马恶衣香,惊啮文帝膝,帝大怒,即便杀之。
建平黄初中卒。
(节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九》)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位公辅致:招引B.颍川荀攸、钟繇相与亲善.善:友好、交好C.至下旬转差.差:通“瘥”,病情好转D.中领军王肃有蹉跌..云蹉跌:失误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当独见一白狗,而.旁人不见也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B.①夏侯威为.兖州刺史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C.①问之.众人,悉无见者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①肃夫人问以.遗言①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1.下列各项中,最能够有力地证明朱建平玄妙的相面技术的一组是A.①文帝问己年寿,又令遍相众宾②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B.①坐与王凌通谋,赐死②今皆未也,将何虑乎C.①建平所言八十,谓昼夜也②直省内,欻见白狗D.①君据藩国,至五十七当厄于兵②取马外入,建平道遇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朱建平相术闻名乡里,凡被相面的皆一一应验;曹操因此征召他为郎官,并借大宴宾客之机,让他当场给儿子曹丕、夏侯威等看相,以此来检验其相术的虚实。
B.荀攸曾经和钟繇一同让朱建平相面,建平认为荀攸当先于钟繇而死。
后荀攸果先死,钟繇也表示要践行当初的信口之言,亲自迎娶荀攸的小妾阿骛,且善待她。
C.夏侯威因病情起伏不定,便对朱建平的话由深信不疑转为将信将疑,以至不以为戒,设宴邀请高级官吏饮酒作乐;最终,病因酗酒而夜半发作,他终没活过五十岁。
D.文章叙述生动有趣,运用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但又不一味神化;同时,做到了点面结合,这样使得人物形象鲜明饱满,立体感强。
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何意此子竟早陨没,戏言遂验乎!(3分)⑵凡说此辈,无不如言,不能具详,故粗记数事。
(4分)⑶马恶衣香,惊啮文帝膝,帝大怒,即便杀之。
(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⑴这两首咏柳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不知细叶谁裁出”中“裁”的表达效果。
(2分)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
(5题限选4题)(8分)⑴巴金《家》里刻画了一个投湖自尽、以死抗争的纯洁的丫鬟,她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