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极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时间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

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

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

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

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

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奠基时期,也就是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叶这一段时期,大概50年。

这个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和战斗的50年,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研究的50年。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50年当中,做了很多事情,写了很多著作,参加了很多活动,归结起来,基本是围绕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批判展开的。

第二个时期,20世纪初叶,这是列宁活动的时期,是地球上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的时期,把书本上的理论变成社会主义的实际。

列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从战时共产主义走向新经济政策,实现经济政策上的巨大变化。

列宁果断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实行了商品生产、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等等。

第三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中叶,大概30多年时间。

社会主义成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种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相对立、相较量。

社会主义成了许多国家追求的时髦。

斯大林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社会主义的红旗不倒,而且影响不断扩大。

从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开始,社会主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戈尔巴乔夫使一个存在了70多年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顷刻瓦解。

同一阶段的中国,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了创造性发挥,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一个与时俱进的表现。

在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上,中国是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的改造。

第四个时期,就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马克思主义又有伟大创新的时期。

一个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同一阶段的中国,对于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思想路线领先。

他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两个凡是”,坚持实践标准,从实质上反对凝固化、僵化。

邓小平抓住了这个实质性的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五个时期,20世纪末至今,马克思的主要发展在中国。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必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单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几个论断,也不单是这几个论断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精髓,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主题,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单是江泽民同志诸多思想理论观点中的一个观点,而是他诸多重要论述的本质概括,是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概念。

.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创新。

全面而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揭示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实现了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观认识的新飞跃。

因为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思路,破除了
发展难题,因而能够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得到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出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的发展更富有主动性与预见性马克思主义诞生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社会经济、阶级基础、思想来源、经济危机的爆发等方面的量变最终引起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质变。

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看出: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各种不同的理论、设想的适用性经过无产阶级的不断实践体现出来;②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谬误,持真理者与持谬误者对立。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正确的观点取代了错误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