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 3国是其发源地。
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全面确立其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他们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石;同时,他们特别声明:自己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自《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特别是发生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近代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显端倪。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新的发展,不断运用所创立的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修改某些具体的设想和论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面对这样的现实,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认识,果断取消了基于战争环境与过去的认识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征集制,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经济政策”,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并把发展商业视为“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
列宁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当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正是新文化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
十月革命的胜利空前地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大威力,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受到鼓舞和启迪,从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新出路和希望,于是由以前向西方学习转向现在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观察中国的问题。
以此形成的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使新文化运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毛泽东在倡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一个理论成果。
而这次飞跃和理论成果是经历了艰苦卓越的奋斗后才获得的,是一个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创立后,即投入领导大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
这时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对于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两个问题已有初步的认识,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但是,党的中央领导对于革命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缺乏了解,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认识,对于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指导缺乏独立自主权,因此使党在大革命后期遭到严重的挫折和失败,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在1927年8月以后,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
哪一条道路适合中国的国情?实践证明,后者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因为尽管世界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领世界潮流,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而领悟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真谛的毛泽东,造反上山,武装割据,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但却有上千年的中国农民战争历史传统的深刻烙印。
井冈山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重要成果。
在1927年至1935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左”倾错误的领导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几乎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转折。
从此至抗日战争后期的10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为深刻和完整的认识,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在这个飞跃过程中,重点体现为四个方面的理论。
第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
这个思想虽在革命早期就有,但没有形成明晰的概念。
直至抗日战争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写出《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为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在这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化”这一内涵非常明确。
此后,毛泽东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史的第一块里程碑。
第二、明确“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先是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新形势,分析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
随后,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基本经验,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认识走向成熟。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的重大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的最核心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
在明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后,如何对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进行定位,更为系统、深入地回答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提到党的面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等诸多重大问题,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作了重要的理论构建。
第四、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大全。
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的实践证明了,并还将继续证明,毛泽东代表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党在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体系”,以这个思想体系武装起来的党,必将给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
在这个《决议》的基础上,党的七大决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七大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之统一的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最伟大的实践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9年,是党在探索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有重大胜利又遭受比较多的曲折和比较严重的挫折的一段历史,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
在这个阶段,我党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同时“文化大革命”也使我们遭受了巨大损失,出现了许多失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出现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伟大革命,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的话,那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理论。
我们按照时间的和主题的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和内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从十五大到十六到期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从十六大到十七大,是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