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_产生与发展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与 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 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 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 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 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
5.结果及其原因
①结果:失败
②原因:客观上敌人的疯狂镇压;主观上缺乏先进政党领 导,没有发动广大农民,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没 有同外省的革命者联合起来等;根本原因工业革 命后,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革命爆发是由 于外部偶然因素,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 发展而爆发。(不具备客观条件)
6.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革命首创精神)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光辉典范(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7.经验教训: (1)掌握一支足够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 (2)无产阶级必须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才能建立公社式 的无产阶级政权; (3)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盟,才能取得胜利; (4)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 的正确领导。
三、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国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战 国内: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经济: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发展但 仍落后 政治: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军事封建性的 帝国主义,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俄国各种 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 各种社会矛盾, 阶级: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 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思想:列宁主义 催化剂:一战中的接连失败 同盟:农民阶级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①措施: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一切权力归工兵的代表苏维埃 《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选举、批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
②结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1918年新型的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初步建立; 1918年通过第一步宪法 苏维埃:立法与行政权力统一,代表由人民民主选出,最 高权力机关,选出人民委员会(政府同时拥有立法权)
五 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发展
•
•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
•
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 泽东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
3.意义: (1)历史地位: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对俄国:摆脱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统治,建立无产 阶级专政,开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对世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鼓舞了 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 展示了一条新的解放道路;开创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4.特点: (1)理论创新:列宁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 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得以实践。 (2)革命道路:城市包围农村 (3)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联 (4)实现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 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由空 想到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 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 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
※空想社会主义
①产生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贫富分化、工 人阶级生活悲惨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代表人物: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③基本内容:讴歌工业革命的巨大生产力;认为私有制和竞 争是社会灾难的根源;提出改造社会、建设理 想社会的设想(实业制度、合作组织) ④历史评价: 进步性:提出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设想;留下宝 贵思想遗产 空想性:没有找到实践的动力和正确途径,只看到现 象,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非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条件: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 主义社会弊端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壮大,工人运动兴起(工人阶级的 觉醒: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国宪章运动、 德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理论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 典政治经济学 主观努力: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
2.经过:
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四月提纲 ①背景:继续参加一战,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②内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实行土地改革, 退出战争 ③作用: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七月流血事件:表明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 面结束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①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②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背景: ①民族矛盾(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工人革命) ②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工人阶级革命运动 2.过程: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3.性质:一次偶然的城市起义 4.措施: ①政治方面:新型工人政权 (表现:选举—工资—监督和罢免) ②经济方面: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③教育方面:世俗教育;义务教育
2、时间:1848年 《共产党宣言》
①内容:肯定资本主义积极作用(资本主义历史地位);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必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宣告工人级的历史使命; 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②意义:宣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科学理论指导) 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 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 •
邓小平关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理论是马 克思主义在当代的 新发展,也是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 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 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 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 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 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