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身体素质测评2
114.9-102.0
101.9-87.0
86.9-74.0
73.9以下
35-39
130.0-120.0
119.9-106.0
105.9-90.0
89.9-76.0
75.9以下
女子持棍转肩(厘米)
年 龄 1 分 2 分 3 分 4 分 5 分
20-24
105.0-95.0
94.9-82.0
81.9-64.0
柔韧素质的分类
静力性柔韧:坐(立)位体前屈、俯卧背伸、 前后或左右劈叉 柔韧素质 动力性柔韧:旋肩、后屈体造桥、转肩(持棍 转肩)
二、柔韧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一)静力性柔韧性的测量与评价 1.坐位体前屈 目的:测量髋关节和腰椎关节的柔韧性。 对象:6岁至大学男女生。 场地器材:坐位体前屈测试计。 测量方法:受试者坐在平地上,两腿伸直,两脚 平蹬测试纵板,两脚分开约10~15厘米,上体前 屈,两臂伸直向前,用两手中指尖逐渐向前推动 游标,直到不能前推为止(如图)。测试计的脚 蹬纵板内沿平面为0点,向内为负值,向前为正值。 记录以厘米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测试两次, 取最好成绩。
男子持棍转肩(厘米)
年 龄 1 分 2 分 3 分 4 分 5 分
20-24
124.0-110.0
109.9-95.0
94.9-79.0
78.9-64.0
63.9以下
25-29
125.0-113.0
112.9-98.0
97.9-82.0
81.9-70.0
69.9以下
30-34
127.0-115.0
2. 速度耐力:
指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运动的能力。
体院男生400米跑测验成绩 (1)400米跑 评价表(秒) 目的:测量受试者的速度耐力。 对象:大学男女生。 场地器材:400米田径场、秒表、 哨子、发令枪(旗)、终点带。 测量方法:受试者站立于起跑线 后,听到枪声后尽全力跑完400 米距离。计时员看到信号开表计 时,当受检者的胸部到达终点线 垂直面时停表。
柔韧素质的分类
柔韧素质从其与专项的关系看,可分为一 般柔韧性与专项柔韧性。 一般柔韧性是指为适应一般技能发展所需 要的柔韧素质 专项柔韧性是指专项运动特殊需要的柔韧 性,由于专项柔韧性是具有较强选择性的 因此,同一身体部位具有的柔韧性由于项 目的需求不同,在幅度、方向等表现上也 有差异
坐位体前屈的测试方法仪器
中国11~22岁男女生坐位体前屈评价表(厘米)
2. 俯卧背伸
目的:测量脊柱的伸展性。 对象:6岁至大学男女生。 场地器材:直尺、垫子。 测量方法:受试者俯卧于垫上 或床上,两手贴在脑后,两腿 伸直,两脚分开约45厘米。 由同伴帮助固定受试者下肢。 然后受试者尽力仰体抬头(图 4-13)。测试人员用直尺测量 受试者下颌至垫面的垂直距离。 以厘米为单位记录,距离越长, 伸展性越好。
耐力素质的分类
耐力素质 心血管耐力 无氧耐力: (速度耐力)400米
动力性力量耐力:俯卧撑、引体向上、斜身引体 肌肉耐力(力量耐力) 静力性力量耐力:屈臂悬垂、仰卧举腿 有氧耐力:(一般耐力)800米、1000米、12分钟跑、 50×8往返跑
二、耐力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1.一般耐力:指有机体各器官系统长时间协调工 作的能力。 (1)50米×8往返跑 目的:测量受试者的耐力 对象:6岁至大学男女生。 场地器材:50米跑道若干条,道宽2~2.5米,地面平坦, 地质不限。在起(终)点线前0.5米和49.5米处各立一标 杆,杆高1.2米以上,立于跑道正中。秒表若干块,使用 前校正,要求同50跑。 测量方法:受检者至少两人一组进行测试。用站立式起 跑。当听到“跑”口令后开始起跑,往返四次。往返跑时 应 逆时针方向绕过标杆,不得碰扶标杆,不得串道。检测人 员发出“跑”口令的同时开表计时。当受检者胸部到达终 点
63.9-85.0
51.9以下
25-29
110.0-100.0
99.9-89.0
88.9-68.0
67.9-56.0
55.9以下
30-34
116.0-107.0
106.9-95.0
94.9-72.0
71.9-62.0
61.9以下
35-39
102.0-110.0
109.9-99.0
98.9-75.0
74.9-65.0
中国20-24岁男女生10米X 4往返跑 百分位数评价表(秒)
(2)十字跳
目的:测量受试者变换方向跳和灵活控制身体的 能力。 对象:7岁至大学男女生。 场地器材:在平坦的地面上划两条相互垂直的交 叉线,形成四等分,标明1、2、3、4四个区。备 好计时秒表。 测量方法:受试者听到口令后,由起点以双腿跳 入l区,并连续跳至2、3、4区,再跳回1区,连续 跳10秒钟。记录10秒内跳的次数,每次给1分, 每跳错1次(例如错格、踩线,双脚不同时起跳或 落地)扣0.5分,受试者因意外中断动作或特殊原 因影响成绩时,允许重测1次。
64.9以下
第五节
灵敏性测量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 下,快速、协调、敏捷、准确地完成动作 的能力。它是人的运动技能、神经反应和 各种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 影响灵敏素质的因素有大脑皮质神经过程 的灵活性、本体感受器与前庭分析器的机 能、情绪、疲劳程度、体形、及其年龄、 性别等。
第四节
柔韧素质的测定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 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 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有骨关节结构、跨过 关节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神经过程的灵 活性、肌肉的温度,以及年龄、性别等。
一、柔韧素质的分类
根据肌肉的外部运动状态,柔韧素质可以分为两 类。 1.动力性柔韧性:肌肉、肌腱、韧带根据动力性 技术动作的需要,拉伸到解剖学允许的最大限度 能力,随即利用强有力的弹性回缩力来完成所要 完成的动作。所有爆发力前的拉伸均属于动 力性柔韧性。例如扣排球前的背弓姿势。 2.静力性柔韧性:肌肉、肌腱、韧带根据静力性 技术动作的需要,拉伸到动作所需要的位置角度, 控制其停留一定时间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体 操中的控腿、俯平衡动作、"桥"、劈叉,体育舞 蹈中的各种型;跳水运动员保持体前屈的姿势等 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
3. 动力性力量耐力:
指肌肉长时间进行动力性收缩活动的能力 (1)俯卧撑 (2)引体向上 (3)斜身引体 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同前
静力性耐力的测量与评价
静力性耐力一般是用于测量肌肉在长时间 进行静力性收缩时的动作或姿势,例如射 箭、举重的支撑,吊环的十字支撑等。 (1)屈臂悬垂 (2)仰卧举腿 测验成绩是记录受试者保持正确动作或姿势 的时间。
中国13~22岁汉族学生男1000米、女800米跑 测验成绩(秒)
(3)12分钟跑
目的:测量受试者的耐力。 对象:13岁至大学男女生。 场地器材:每隔20~50米划有明显标志的竞赛场 地(200、400米场地均可)、秒表、口哨、扩音 器等。 测量方法:受试者以站立姿势站在起跑线后,听 哨声即起跑,在规定的12分钟时间内,尽力跑最 长的距离,当听到终止的信号后,变为原地跑步。 测试者在受试者起跑后第五分钟开始,每隔分钟 报时1次,并记录受试者停跑点的位置,然后以米 为单位,记录12分钟内所跑的距离(不足1米舍 去不记)。
3.转肩(持棍转肩)
目的:测试肩关节的柔韧性 场地器材:长度1.5米左右、直径2-2.5厘米的圆 柱型标杆;不短于1.5米的皮尺、硬质平地 受试对象:男、女,20-39岁。 测试方法:身体直立,双脚与肩同宽,两臂向前伸直 双手虎口相对在体前握横杆;然后双臂直臂上抬 至头顶,从头顶处开始向体后下方至体后,呈体后握 杆姿势。在完成整个动作过程中肘关节始终保持 自然伸直状态。测量完成转肩后两手虎口间的最 小握距。测试单位:厘米(精确到1/10厘米)。 注意事项:测试前做好肩部的准备活动。
第三节
耐力素质的测量评价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 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它是反映人体健康 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影响耐 力素质的因素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个 性心理特征、最大吸氧量、有机体的能量 储备与供能能力、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 以及红肌纤维数量等。
一、耐力素质的分类
1、肌肉耐力(力量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静 力性力量耐力 2、心血管耐力:有氧耐力;无氧耐力 动力性力量耐力:是指机体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 完成相应强度的肌肉收缩的能力。 静力性力量耐力:是指机体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 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肉紧张的能力。 有氧耐力:又称一般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 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无氧耐力:又称速度耐力,是指机体无氧代谢为 主要供能形式,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2、后屈体造桥
目的:受试者脊柱伸展的能力。 场地器材:平地、测量尺 测量方法:受试者仰卧与地,双手分开与 肩同开,双手在颈部两侧反撑,屈膝,两 脚分开与肩同宽。手脚用力缓慢撑起身体, 使身体呈弓形,测量地面至背弓内侧最高 点的距离。 评价:后屈体造桥的成绩=脐高-桥高。 后屈体造桥的成绩越小,类
灵敏素质从其与专项运动关系来看,可将其分为 两类。 (1)一般灵敏素质:是指人在各种活动中,在 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迅速、合理、准确地完成各 种动作的能力,例如立卧撑。它是专项灵敏素质 发展的基础。 (2)专项灵敏素质:是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 迅速、准确、协调自如地完成本专项各种技术动 作的能力。它是在一般灵敏素质的基础上,多年 重复专项技术,提高专项技能的结果。例如篮球 运动中的躲闪、突然起动、急停、争夺篮板球等 方面所表现的灵敏素质。
3.前后或左右劈叉
目的:测量髋关节的柔韧性。 对象:6岁至大学男女生。 场地器材:刻度尺或挠度仪。 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腿前后 或左右缓慢分开至两脚间最 大距离,尽量使分叉处靠近 地面(图4-14)。测量分叉 处离地面的垂直距离,距离 越短,髋关节柔韧性越好。 测验三次,以厘米为单位, 记录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