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划思路认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加强版)

规划思路认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加强版)

规划思路认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加强版)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陈兵
2015-2-12
【2015-2-5探讨一】产业部分如何做?
【陈兵答】
产业部分,我的想法是找产业机会,这产业机会,来源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升级,新兴技术领域,迎合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比如医疗器械,智能高端化。

二是国家和地区地方重大发展需求,比如,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新城镇建设,这些都能催生一些新的新兴产业。

三是合作途径,比如保坻跟中关村的合作,在电子商务方面,做农产品电子商务,先满足天津,北京两个城市的食品需求,然后做大到全国,这个领域也有很多的机会。

【2015-2-5探讨二】
农产品电子商务,宝坻已经有位回乡人士已经做了精品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事,但现在的问题是:大蒜的品质下降了、种植面积也缩减了、大蒜作为宝坻“三辣”中最具影响力的产品,科研项目给过不少但经费有限,时断时续,根本做不到精种改良的研究,而其它的品种还没有它的境遇好呢。

说到底,社会的财富意识被引导到了快速致富、不劳而获、炒房子等方面,科技还是曲高和寡。

【陈兵答】
我一直觉得各地在房地产业运作上很成功,其实房地产业本来是有很多障碍的,投资大,审批多呀,涉及的部门也多,协作方也挺多,但发展获得金钱回报,钱可以打通一切,我一直很想研究这其中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产业运作确实是需要有钱,才会有活力,现在北京中关村在产业运作上很牛了,天津市就是需要有更好的产业运作能力。

个人小打小闹,很难,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体系,这正是自创飞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

之所以提房地产,不是说它都好,我想研究这个里面,有很多模式上创新的地方,比如样板房,预售机制,招投标机制,也许是国外经验,但应用和借鉴很快,这些机制和运作模式上的创新,值得其他产业借鉴。

【2015-2-12再补充】
这几天初步深入了解了一下“中关村一区16园”,结合天津个别区县的情况,对前些天发表的“规划思路认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中的认识,有两点补充想法。

一是这园区产业选择与定位问题,理想来看,确实应该选择1、2个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但现实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受体制机制影响,特别是激励机制方面,园区管委会不可能像真正的创业者一样,玩命创业,使得园区具备足够好的产业培育能力,现实来看,能达到70分的水平,就很不错了,但对于有点像“创业”样的事情,做到100分也未必能成功,70分,5年内基本不可能成功实现独立运营;(2)当前各区县不太能接受失败,至少要达到表面性的成功,有些工作虽然不科学,但也需要大做泛做;(3)当前不少园区的发展,还是需要靠政策和资源条件,外部偶然因素是园区发展的一个主导力量,这个时候想一步到位、坚持内生式的发展也不是特别好,所以,这个规划如何做?也许不必特别科学、特别明确,既然需要考虑外部偶然因素,那样约束越少、越模糊是最好的。

所以,我觉得,在产业选择上,选1、2个产业,是理想,是长远的一个考虑,近期区县分园可以设置三个层面,比如培育特色产业1、2个,迎接新兴产业2、3个,提升潜力产业2、3个,这样就具备5-8个产业的布局,但是区别对待、着力方式不同。

二是在特色产业培育管理与服务体系方面,前面我提到要加强构建,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个管理和服务体系,是比较难做好的,特别是在一些基础不算好的园区,首先资源就有限,其次,产业主体少,服务需求也不是特别旺盛,就算提前建好了服务体系,也很难独立运营,难以维持,所以,就需要借力,采取自建和依托总部相结合的方式。

所谓总部,在北京一区16园中就是这“一区”,即高新区核心区——中关村,其他分园可以借助中关村的服务体系,配套性的打造自己的服务体系;在天津一区21园,总部就是高新区核心区,其他分园,特别是宝坻、武清,可以同时借助天津总部和北京总部两个服务体系。

这样来看,这一区多园的模式,就是总部与分公司的模式,挺创新的,但之前也许我们没有理解到,这分公司的建设与管理,就需要借助总部的资源、服务和管理,像宝坻,就有与中关村联合管理、共建等措施,这挺好的,利用总部提供的通道,还可以走向国际,真不错。

规划思路认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陈兵
2015-2-5
今天参与区县“自创区”规划调研过程中,感觉有几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取得共识,根源在于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认识。

跟大家探讨一下我的理解。

先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
问题一:针对“一区多园”,每个园区选1、2个主导发展产业,如何选择?
问题二:空间面积及安排多大空白区域方面,有些拓展区能不能算,成熟区项目已占满,是不是需要安排1/3的白纸区……
问题三:自创区中改革方面的规划设计如何体现?
问题四:自创区到底该做好什么?怎么做?
我的认识:
(1)园区建设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需要进行发展转型、二次创业。

这如何理解?过去,园区发展主要是招商引资,用优惠政策争抢好项目、好企业;现在国家希望发展高层次的园区,就是除了能够招商引资,还需要具备内在造血、产业培育的能力。

对此,这一方面需要做好产业选择,不能选的太多了,现在大家希望多一些,主要是从招商引资的角度考虑的,对于“自创区”而言,多了,任务就重了难了,而且很难做好了。

过去招商引资是没有限定产业方向的,能招什么就招,现在也不必限定,现在招商工作还是一个重要职能,但作为“自创区”选定的需要“内在培育”的这1、2个产业,它必须要限定,因为下一步园区需要针对这1、2个产业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园区需要在这1、2个产业具备内部造血功能。

而且,这1、2个产业有可能不是园区现在企业多且方向集中的领域,其选择的标准是这个产业具备较强的可培育性,这需要分析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产业服务能力、产业资源整合条件及这个产业本身的可塑性(可否设计出一个美好的蓝图,有特色,有发展活力和发展空间),等等。

另一方面要求园区做好管理服务转型,过去可能招商引资是园区的核心职能,现在还需要加强产业培育职能部门建设,能够更突出对产业的培育服务,包括引进产业基金、引进服务机构、引进高端人才等资源、加强孵化、创新服务等平台建设。

园区有了产业培育的能力,也就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了,这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的初衷,它对加强新型产业组织、加强自主创新、引领区域发展转型,都有重要的意义。

园区提升产业培育的能力,需要且同时也是为更好吸引高端人才、好的机构、好的大学分校、好的孵化器,好的风投和产业基金,好的国际资源,等等,以实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的另一个初衷: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在国际高端环节占有一席之地,包括形成一批有特色的高科技产业。

(2)自创区要成为制度创新先行区,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这是自创区规划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于自创区面积的大小,这个无需限定,现在天津每个区县都有一个分区,可以说,每个区县都具备做成全区皆是自创区的条件,只要区长授权园区可管辖服务全区,一般不会这样,那样的话,园区老大的权力跟区长一样大了。

我的理解是,园区将来对内会具备产业培育服务能力,只要它的服务和管理能够且愿意做到的范围,都可以看成是自创区,因为将来政策上没有什么了,主要就是服务和管理体制的独特优势,所谓的内部与外部没太大政策上的差别,是园区你愿不愿意多承担服务了,当然地理上产业能够集中一些更好,但这是非必要因素。

体制上,园区管理部门就需要大变了,首先是会有一个领导小组式的组织模式上的创新,一般领导小组式的组织管理,可以集中力量、做好协调,能够更高效;其次,园区管理部门内部需要突出产业培育部门职能,适当削弱、拔高招商部门职能;第三,园区业务职能也会发生变化,过去找项目、找企业,现在可能需要立足特定产业找风投/产业基金组织、需要引进高校建分校、需要引进或建
设产业研究院、需要引进新型孵化器,需要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需要加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第四,要做好引导性政策服务,包括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新型产业组织建设等。

(3)做区县“自创区”分园的规划,必须要有较好的组织保障。

基于上述认识,要做好区县“自创区”分园的规划,首先,不能是区科委牵头,必须区长牵头,这样才能沟通好、组织好,策划出的事情才能有保障;其次,在产业选取上,需要得到园区和区长的认可,别选定了某产业,设计的一个愿景和行动计划,区长不看好这一产业,或是园区嫌难度太大、没有能力和信心做好它。

自创区就是园区二次创业,所谓“创业”,就是园区像一个企业,需要攻关,甚至可能会失败,但需要明确攻关的任务和目标,需要明确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第三,园区管委会,如何调整职能,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这也需要设计,这更需要区长和市里认可并大力支持。

以上是我2009年研究“自创区”时的一些基础认识,之后没再参与,新情况了解不多,所以理解也不一定对,供大家探讨。

如果我这个认识思路是对国家政策的正确领会的话,这个规划似乎需要这样来做。

(1)和区长、园区一起讨论,选定要培育的产业(或是先做,再汇报,再争取他们认可,但这样可能就需要先多做几个产业,不是只做2个,供其筛选,但可能他们全不满意,需要重做)
(2)研究这个产业培育的方案,包括发展目标、需求、培育举措、保障条件等。

(3)研究实施上述方案,园区管委会需要做哪些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这个也需要得到区长和园区的认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