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论
输入条件
思维活动
输出信息
建筑设计(黑箱型思维):
思维活动 输入信息 输出信息
创作
建筑设计任务
多种方案
四、借鉴遗产、保护遗产
• 借鉴遗产的三种方式:
1) 式的借鉴:形式的借鉴—低层次的借鉴 2) 符号学的借鉴:把旧的东西符号化—中层次的借鉴 3) 法的借鉴:设计手法、创作意匠的借鉴—高层次的借鉴
• 保护遗产:
四、建筑类型
1、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宫殿、衙门、驿站、邮铺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市政建筑——钟鼓楼 8、园林与风景建筑 9、标志建筑——牌坊、华表等 10、防御建筑——城楼等
——end——
二.单体建筑
“间”:古建筑平面中的基本组成单位
间 一榀屋架
二.单体建筑
“架”——是计量进深方向的单位
1步架
二.单体建筑
庑 殿
五 种 基 本 的 屋 顶 形 式
重檐庑殿 歇 山
卷棚歇山
悬 山
硬山
封火山墙
攒 尖 盔顶 囤 顶 重檐攒尖
三.群体建筑组合
◆特点:
以各种形式的庭院作为基本单元,沿一条或 若干条轴线进行院落串、并联,形成丰富多 样的院落空间,构成规模宏伟的建筑群体组 合。
梁思成与刘敦桢——“学社”的两位骨干、
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
Part One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课程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建筑历史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课程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建筑和建立正确的建筑观 二、建立认识建筑的思维方法:注重过程 三、培养建筑创作的黑箱思维 四、借鉴遗产、保护遗产
优点:独特风格,文化传统积淀深
缺点:局限性大,缺乏交流(“纯金文化”)
提倡“合金文化”
合金文化有两种: “鸡尾酒”文化——美国——想象力的杰作
“摩天楼+榻榻米”文化——日本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木构建筑体系 二、单体建筑特点
三、建筑群体组合
四、建筑类型
一.木构建筑体系
——木构架承重的建筑
◆优点:●取材方便 ◆缺点: ●木材渐缺
中国建筑史
建筑学院 尹维玲
简介《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驱乐嘉藻(1870) —— 《中国建
筑史》(1933年出版)
中国建筑史学的摇篮——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
社”(1930)
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创建于北京, 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 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 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
中国建筑史体系特征:类型与文化相结合
城市、宫殿、住宅——吏官文化 陵墓、坛庙、塔、石窟、寺庙——宗教文化 园林——士大夫文化 民居——乡土文化
三、培养建筑创作的黑箱思维
“白箱”型思维与“黑箱”型思维之比较
信息输入
信息输出
思维活动
数字运算(白箱型思维):
一个人要盖 100㎡住宅 ,造 价1000元/㎡ 1000元/㎡×100 ㎡==100000元
二、延绵不绝
官式建筑 已走完全过程 民间建筑 还未停止,持续不断地活动
三、发展迟缓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漫步走的专家” ——汉代形成
——唐代成熟
——宋代精致化
——明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相对封闭
原因有三:
1) 地理结构:半封闭大陆大河地理特征 2) 经济结构:农业型经济 3) 社会结构:宗法制度、血缘纽带
●适应性强 ●抗震性好 ●施工快 ●便修缮、搬迁●易发火灾 ●空间受限结构类型——抬梁式
结构类型
——穿斗式
斗栱
斗栱
柱
柱础
昂 栱 斗
位于不同部位的斗拱有不同的名称
二.单体建筑
◆特点:
平面简明(间)、结构真实(基本无遮挡)、 空间灵活(多划分)、与环境有机结合 ——平面、结构、造型不可分割。
一、正确认识建筑和建立正确的建筑观 正确认识中国古建筑,包括两方面: 读懂软传统和硬传统。
硬传统:表层建筑遗产 包括:平面构成、立面构成 软传统:躲在硬传统之后的 包括:构成机制、发展规律、创作思想、设计意匠、 (更深层次的)哲学观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 意识、文化心理等
二、建立认识建筑的思维方法:注重过程
保护对象:文物—历史、艺术、科学 保护原则:整体性的保护、保持原状的修复、古建重建
第二节
中国建筑历史的特点
一、古老体系 二、延绵不断 三、发展迟缓 四、相对封闭
一、古老体系
世界上有六种原生型体系: 1. 古埃及 公元前4000年 2. 古西亚 公元前4000年 3. 古代印度 公元前3000年 4. 古代爱琴海 公元前4000年 5. 古代美洲 公元前1500年 6. 古代中国 公元前2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