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述清末改革

评述清末改革

评述清末改革摘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加重。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进行了多次变革,这些改革历经了洋务运动、戊戍维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阶段。

改革的目的虽然只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改革是朝着民主化的方向迈进的。

受形势所迫,政府高层不得不发动改革。

此后,改革便成为时代潮流,不可遏阻,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

改革没有达到它的最初与直接目的,但改革的启示、经验教训对现实中国的改革依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引语:清朝末年,内外交困的危局唤起王朝统治者的自救意识,从而上演了一场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四步曲构成的改革运动。

这三场改革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迈出了面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经验教训一、起步——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只是惊醒了魏源等少数中下层政府官员,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特别是圆明园的那把大火则彻底震惊了整个清王朝。

而洋务运动就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经过两次战争,中国出现了一批较为开明的统治阶级官员,他们较为关心国家命运,探究失败原因,认为外国只是船坚炮利,若学习了西方造船与制造武器技术,中国便不会失败。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很大偏差,但是他们迈出了走出封建的第一步,睁眼看世界由他们开始,限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思想并没有付诸行动。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接受部分开明思想,他们认为“办洋务,师夷长技,造炮舰,可以剿发捻,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在清政府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的首肯下,洋务派成员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他们的指导思想后来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虽然兴办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改革范围包括科技、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他们从自身目的出发,首先兴办军事工业。

包括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大的工业项目,对现在仍有很大影响。

另外还有一些民用企业,在近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有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等大的民用企业,在一定意义上,它们阻碍了西方资本的进一步入侵,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2.建立新式海军,分别建立福建、广东、南洋、北洋四大水师。

其中北洋水师是海军的主力,尽管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全军覆没,但是在甲午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此后中国近代化提供了大量人才。

对于改革者来说,政治改革难度最大,遭遇的阻力也最大,改革者自身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对政治改革认识不足。

因此洋务运动这个阶段的政治改革力度很少,只是针对旧有的行政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从晚清政治改革的全过程看,洋务运动是政治改革的起步。

其改革的内容主要有: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南、北洋通商大臣;设立总税务司署;设立同文馆。

但是这从根本上触动了封建顽固保守派的利益,曾经有限度的支持改革的慈禧在保守派的压力下摇摆不定。

晚清的政治改革只好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艰难而缓慢的进行着。

中法战争与中日战争宣布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洋务派整体失势,恭亲王奕訢屡遭慈禧贬斥,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当时的人们还局限于“天朝上国”的观念,仍普遍认为西夷的长技无非就是坚船利炮,其他的如政治、文化都不如我们。

所以洋务运动的重点放在科技、军事上。

后来连年赔款,资金不足,才对实业重视起来。

在洋务运动中,政治体制改革仅仅局限于对旧有的体制做些改革,政府职能在改革中没有得到转变。

结果凡是政府主办的军工企业、民用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腐败严重、效率低下。

政府领导人的权力在改革中没有得到丝毫的限制。

甲午战争前夕,慈禧却动用了大笔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致使北洋舰队十年内没有添置一艘新军舰。

所以说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它自身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妥协性、内部管理的腐朽性必然会反映到政治层面。

在封建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改变落后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去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这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1]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同时开启了中国的早期近代教育,开启了部分民智,在某些方面改变了社会风气。

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在洋务时期,有人称之为“同光新政”或者“同光中兴”,它让本已该灭亡的清政府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我们应该运用辩证法“两点论”和唯物史观正确加以认识。

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二、推进——戊戍维新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结束,而洋务运动的失败再一次震惊了中国人。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因为启动了政治改革,而是因为政治改革太肤浅,太滞后。

洋务运动后期,政治改革开始成为开明官员与知识分子们关注的热点。

而且他们所主张的政治改革已经涉及到了改革的核心:民主与议院问题。

甲午战争的战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此时,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内部的小农经济体制不断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进一步减少,有了初步发展。

救亡图存成为共识,而站在救亡图存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此时西方普遍实行资本主义代议制。

郑观应积极主张开议院,实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说:“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有了议院则“君民相洽,情谊交孚”。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面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想要夺回大权救亡图存,颁布了“明定国事”谕旨,由此维新便由理论成为行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诏书中提及到诸多政令,在短短几天之内连续发布,不难看出维新派的激进,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完整的计划。

其内容归纳起来,分为政治、经济、军事。

文教等方面。

维新派主张改革行政机构,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采用西洋军制,开办近代教育。

康有为还力主早日开设议院。

在措施中不难看出都是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是改革未触及问题的根本,只字未提君主立宪,违反了初衷。

裁撤闲散机构、废除八股、提倡言论自由的改革触犯了顽固派集团的利益。

慈禧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怜听政”,将光绪皇帝软禁于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

维新变法只进行了一百零三天就被扼杀了。

[3] 在这场变法中,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

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非常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形成,很不成熟。

相比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资产阶级在自身条件非常不成熟的情况下,与封建主义争斗无异于以卵击石。

另外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维新派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争取军队的支持。

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

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使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4]戊戌变法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产阶级不是挽救中国的救星。

[5]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

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起了很大作用。

三、重大突破——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政府近代以来所实行的每一次变革,大多是在国家经历了外来侵略、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

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生存与自救,但也正是如此推动了清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也才有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因此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慈禧囚禁光绪,杀戮维新志士后,保守派在政府中实力大增,政治改革暂时被搁置。

改革的倒退导致了“义和团”反科学、反文明、反西方的极端民族主义历史闹剧的发生。

清政府无能,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于是慈禧太后只好宣布实行“新政”。

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末新政实际上是一场更具近代化性质的改革。

清末新政将戊戍维新中被搁置的改革措施大部分都付诸了实践,很多地方还超出了戊戍维新的改革范围,是对戊戍维新的突破。

新政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制度层面探索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在经济制度层面,从奖励农工商业扩展到试图确立以个人为本位的财产权制度,在军事制度层面,从编练新军扩展到确立现代军制,在文教制度层面,从建立学堂、废除科举扩展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可谓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