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量确认过程

计量确认过程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
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 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校准证明:校准证书、报告,校准记录)
注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注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检定――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特点:
1)对象:计量器具;
2)目的:判定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的要求(全部应检项目);
3)依据:按法定程序审批发布的计量检定规程
4)结果:必须作出是否合格的结论,并出具检定证书(检定结果通知书);5)性质:具有法制性,是实施国家对测量业务监督的一种形式。

校准――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

1)对象:计量器具;
2)目的:确定计量器具的示值或其他计量特性;
3)依据: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
4)结果:给出实际值或修正值,一般不作合格判定,出具校准证书;
5)性质:不具有法制性,是溯源的一种方法。

计量要求——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检测过程规定的测量要求。


以用最大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法表述。

由于测量过程中最重要且必备的要素是测量设备,因此计量要求可分解为: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要求+测量过程控制要求(操作者、对被测参数的限定条件、方法、环境、测量允许不确定度/允许误差)。

其中“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要求”是选配测量设备的主要依据。

计量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注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

注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分辨力——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的示差值。

注:1.对于数字式显示装置,这就是当变化一个末位有效数字时其示值的变化。

2.此概念亦适用于记录式装置。

校准证书的验证及处理
1 验证目的:
评价测量设备经校准后得到的计量特性是否满足测量过程所规定的测量设备计量特性要求(主要是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2 验证过程:
2.1 校准证书给出的数据验证:
校准证书只给出校准数据及不确定度,未给出符合性判定时,可采用下述方法进行计量验证(计量要求以示值误差为例)。

2.1.1 计量要求的规定为最大允许误差时
a 如校准证书给出各校准点的误差值
找出最大误差值(需要时应先将误差值转换成与计量要求中最大允许误差的形式相同,如相对误差、引用误差等),当最大误差值及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均小于最大允许误差时,验证通过;
b 校准证书给出各校准点的实际值或偏差、修正值
由各校准点的名义值与实际值之差计算出示值误差后,或将偏差、修正值换算为误差后,按方法a验证。

2.1.2 计量要求的规定为准确度等级时
1) 按照2.1.1方法找出最大误差值及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两者的较大值;
2) 对照相应测量设备的国家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中各准确度等级的允差要
求确定其符合哪一等级;
3) 与计量要求的规定的准确度等级相比较,如满足,则验证通过。

3 前述验证不符合的处理
3.1 示值误差超差
分析测量过程所用的功能或量程是否超差:
3.1.1测量过程所用的功能或量程不超差,验证合格(确认标识应用黄色准用
予以限制);
3.2.2测量过程所用的功能或量程超差,但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小于该测量设
备最大允许误差时,可考虑加修正值按原等级使用(确认标识应用黄色
准用予以限制),或降级、修理。

3.2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不合格
重新校准,并对校准机构提出校准结果不确定度的要求。

验证实例:
见文件“校准证书确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