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源自于生活——浅谈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材料的运用当前,“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方向。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节约环保,多运用自
然生态的、回归生活的环保材料开展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有目的地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兴趣密切相关的美术
材料、工具开展美术活动。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
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美化幼儿的生活”。
教师要善于发现
幼儿兴趣取向,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生活化的材料,组
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
一、生活中的自然材料丰富了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
我们在运用材料前要先认识这是什么材料。
从广义上说,生活中任何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材料都可用于艺术创造。
幼儿园要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工艺品等来开展美术活动。
细看现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造型各异的包装盒、质地不同的广告纸、色彩丰富的饮料瓶,吐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的贝壳、沙、杨柳等,这些东西弃之则废,用之则宝。
这不仅是教育幼儿勤俭节约、注意环保的好机会,更为幼儿园节省了不少的材料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动多方互动,家园共同收集这些材料。
如:在幼儿园门厅放置“百宝箱”,发动社区、家长、幼儿共同收集可利用的乡土材料(蟹壳、鱼鳞、鹅卵石、等)和废旧物品(盒、瓶、纸、棒、扣等),归类投放,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数量充足的操作材料。
班级专设材料箱,摆放幼儿随时收集来的废旧材料,并使各种材料便于幼儿取放自如,幼儿可以随时按制作需要随意选取。
我们的美术创意活动就是让幼儿在自然材料上做做、玩玩、剪剪、画画、贴贴,使他们容易接受启示,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对于孩子
们自己收集来的材料,他们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进行造型或装饰活动,使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二、选择生活化的主题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根据幼儿兴趣点,把“美术”课程融合进主题活动中,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挖掘幼儿身上潜在的创造力。
如在主题活动“盒子”中,大家收集了各种样式的废旧包装盒。
由此生发出了“盒子变变变”和“给盒子分类”等多样活动。
盒子是幼儿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物品,其中蕴藏着“大小”“形状”“色彩”“用途”等多种信息,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教师让幼儿试着给盒子分类,初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分类的经验。
在盒子上想象添画,制作出不同的玩具,孩子们在玩中体验了乐趣、发挥了想象、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虽没经过精细的加工,但无不透露出幼儿思维的新奇。
2.根据幼儿探索的不同阶段的需要组织各项活动丰富幼儿知识,为日后的想象提供依据、为创造奠定基础。
《秋》主题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树叶、果、核等。
利用收集来的这些自然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如:当幼儿收集到各种各样秋天的瓜果时,我们让孩子一起把它们布置成一个瓜果展览会。
当农作物丰收时,请家长帮忙收集其种子到生活区,引导幼儿探索种子的多样性,并对种子进行分类和种植。
从孩子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孩子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孩子有足够的兴趣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认识和感受。
如主题活动:好吃的蔬菜。
孩子们亲自去菜场体验买菜,觉得很新鲜,直观认识和触摸使许多菜的形状、特征、颜色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我们随即设计了绘画活动:菜园舞会。
以孩子们前期积累认知经验为基础,鼓励孩子大胆表现各种常见的蔬菜,并为它们添上五官及四肢,变化成富有生命力的蔬菜朋友。
生动可爱的形象
打动着孩子的心,进一步激发孩子对蔬菜的喜爱之情。
同时让孩子尝试用线条的弯曲与倾斜表现人物动态,在表现技能上对孩子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充实了幼儿美术活动区
(一)有目的、有层次的提供材料
区角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没有统一的主题和要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大胆表现。
平日里孩子们收集的自然材料,我们都会充实到美工区中。
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各人所长进行活动。
然而,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存在差异的,美工区中材料的投放,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也要关注材料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和价值。
因此,我们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会把握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原则。
合理的投放材料,再进行适时的引导,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材料,学会抓住材料自身的特征,进行艺术的想象与构思。
并不断注意观察孩子的活动过程,耐心等待,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秋季来到了,小朋友们纷纷带来了落叶。
开始我们提供了颜料、纸和笔。
我们就让孩子们用树叶蘸上颜料进行拓印,了解树叶的经脉。
随后请孩子们用画笔画出树叶的脉络来。
随着孩子对树叶的深入了解,我们添入乳胶,请幼儿根据树叶的外形创意出多种图案来。
之后,我们还会提供更多的辅助材料,引导幼儿用撕、剪、贴、等多种方式进行装饰,制作成“树叶面具”、“树叶贴画”。
还可以用折、卷的方法用树叶“包粽子”。
(二)有目的、有层次的指导幼儿运用材料
在材料投放时,教师要善于观察,依据幼儿不同兴趣“点”需要投放材料,根据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将材料进行添加、组合、
删减,赋予材料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不断激起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愿望,引发幼儿不同层次的美术创作活动。
随着树叶的发展,孩子们能够创作出许多的叶贴画作品来。
可过了几天,对绘画叶子小人的兴趣不再愿意持续,都不乐意选择这个活动了。
经过分析,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幼儿缺乏达到更高目标的动力。
活动对他们缺乏挑战性,缺少情节性。
幼儿画出来的人物动态比较单一,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并没有有效激发,绘画经验也没有提升。
这时,我们便引导幼儿将树叶变成动态的人物形象。
如添上胳膊、腿、再给他们画上有趣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穿上美丽的花裙……发挥想象,丰富绘画内容,体现画面的动态性与情节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经验,教师还引导幼儿借助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创编故事。
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思路由简单变为多元,由叶子小人的动作想到了某一场景的绘画,为故事的讲述提供了基础,引导帮助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经验。
就这样,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新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转机,产生新的含义,幼儿带着原有的经验,引发新的互动,成功的自信逐级而上,在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的经验,进行更高层次的美术创作活动。
四、利用多种美术创作形式,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
1.特色区域实现美术活动的自主化和游戏化。
《纲要》提出,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适合其兴趣、认知水平,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在幼儿创造性制作活动中正式与非正式活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持。
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针对正规美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
美术特色区域的创设则让幼儿们在宽松、愉快的环
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如:我们为幼儿准备丰富的绘画和美工的工具,还可投放一些辅助工具如:棉签、石头、各种纸、布;废旧材料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泡沫板等,用于自创作品。
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变废为宝”融幼儿一日活动中。
利用各种废旧物和自然物进行的“小制作”,其过程不但是一个“玩”的过程,而且还能创造出成为他们游戏、学习、生活中的玩具、道具、学具等,进一步激发其动手制作的热情。
我们把收集的瓶子、盒子等废旧物,洗净消毒后,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瓶娃娃,风铃,小汽车,方便面的纸碗做成了菜场的称,月饼盒做成了电脑。
报纸、易拉罐、可乐瓶、彩条、纸盒、布条、软垫等生活废旧物在我们的眼里都可作为器材。
3.亲子环保活动让美术创意无限。
我们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安全无公害的废旧材料,开展了“变废为宝,亲子小制作”和“自制体育玩具”比赛,各种饮料瓶、果冻壳、纸杯子、报纸等,经过巧手“打扮”变成了漂亮的工艺品和有趣的玩具。
开展“我爱绿色家园”主题画比赛。
孩子们的家长的指导下创作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环保画。
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也促进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发展。
这些环环相扣的环保行动,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材料来自生活,生活中的材料千变万化,各具美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才能为幼儿插上一双想象飞翔的翅膀,助他们飞得更高,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