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技术应用之辐射防护

核技术应用之辐射防护

核技术应用之辐射防护
作者:庄意豪
自进入20世纪人们开始了解核技术以来,核技术就不断地
发展壮大,并在核探测技术在地学的中的应用,核探测技术在工
业中的应用。

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辐射防护于与辐射环境监测等方面得到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带来
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核技术应用已经适用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
个角落,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已经离不开核技术的应用了!
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引起了人类对核的恐慌。

放射性
物质的泄露。

使人们谈“核”色变。

目前全球有500多座核反应
堆和5000多枚核弹。

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所以为
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核辐射防护就势在必行了。

在此笔者
就核辐射防护介绍展望一下,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
多多指教~~
为了定量地描述辐射对人体作用的生物效应,在辐射剂量与
辐射防护领域中引入关于剂量的若干必要的物理量:<一>1:
授予能T T=Rin+Rout+∑Q 2;吸引剂量D
D=DT ̄/dm 3:吸引剂量率W W=Dd/dt <二>:与个体相关的辐射量 1:当量剂量H H=∑
rWr·Dtr 2:有剂量计 E E=∑tWt·Ht 3:待积当量剂量
H50,T与待积有效当量剂量H50e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一方面由于衰变和排泄的减少同时
会浓积与某些器官或组织中形成内照射,某些器官或组织在50年内(对人体来说是足够长的时间)将要受到的是累积的当量剂量,即,H50,T=∫+50t0 Ht(t)dt H50,E=Wt,H50,t <三>与群体有关的辐射量Sh=∑I Hi·Ni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人类接受辐射照射后出现的健康危害,来源于各种射线通过电离作用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电离与激发的结果,电离和激发主要通过对DNA 分子的作用使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各种健康危害。

(一)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因素很多,基本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与辐射有关的物理因素和与机体有关的生物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是指辐射能量,辐射类型,吸收剂量,剂量率及照射方式。

辐射类型:α,β,γ射线造成引起危害程度来说,对外照射α<β<γ,,对体内照射时则α>β>γ。

剂量率及分次照射:通常是剂量越大,生物效应就越显著,一次大剂量
和多次小剂量的效应也不同,分次越多,各次照射间隔越大生物效应越少。

照射部位和面积:照射部位不同产生症状不同,照射剂量相同,各次照射面积越大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

照射的几何条件:不同的照射条件所造成的生物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

(二)生物因素。

影响辐射生物学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体对辐射的敏感性。

辐射生物学研究表明,当辐射照射的各种物理因
素相同时,不同的细胞,组织,器官或个体对辐射的反应
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不同生物体钟系的辐射敏感性:种系的演化程度越高,机体结构越复杂,对辐射的敏感性越高。

个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辐射敏感性:一般而言,随着个体发育过程的推进,对辐射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

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的辐射敏感性:一般,人体内的繁殖能力越强代谢越活跃,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对辐射
越敏感
高度敏感: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胚胎组织。

中度敏感:感觉器官,皮肉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

轻度敏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

不敏感: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结缔组织。

<二>危险度分析。

危险度分析是建立辐射防护基本原则的基础。

危险度分析用来评价辐射防护最优化。

危险和危害:危害是:指受照射样本中危害大小的数学期望。

危险是:指受照射样本的个体产生某种特定辐射效应的几率。

综上所诉:对核防护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最近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安全走进人们的视线,所以核安全前景十分光明。

背景辉煌。

所以选择核安全为日后的课题方向。

2009届能源系核工3班
庄意豪
2011年6月9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