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医学物理和工程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医学物理和工程


序 号
课程编 号
课程名称
课程 类型
1
00010010
社会主义理论 和实践
必修
2
00010030
自然辩证法概 论
必修
3 00010041 第一外国语 必修
4 00610340 医学影像物理 必修
5
00610510
肿瘤放疗物理 学
必修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0610460
核磁共振成像 学
必修
7
00610470
医学数字信号 和图像处理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可授理学或工学学位)
2002年7月修订
一、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粒子加速器的 (1)新型加速结构的理
新原理、新技 论与实验研究(射频
术及应用 超导加速、强流离子
1
加速);
(2)强流粒子束源(光
阴极电子枪、强流离
子源);
(3)强脉冲离子束;
离子束物理 (1)荷能离子生物物 赵渭江教授(博
与应用 理;
导)
2
(2)离子束材料改性; 郭之虞教授(博
(3)离子束分析技术; 导)
(4)团簇束与物质相互 王宇钢副教授
作用及纳米团簇膜 赵子强副教授
颜莎高工
薛建明副教授
乐小云副教授
医学物理和工 (1) 医学影像物理和工 包尚联教授(博

程(磁共振成像,核 导)
法,了解相关前沿领域,在某项具体核技术及应用的研 究工作中受到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良好训练。毕业后 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或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
学制:全日制3年,在职4年。
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3学分,其中必修课21学分,选 修课12学分, (医学物理和工程方向必修课25学分,选修课8学分) 必修课70分为及格。
4
7 00610370 带电粒子束 选修 流光学
4
核技术前沿 8 00610350 讲座(两年 选修 2
一次)
9
微机控制与 数据获取
选修
3
10 00610380 电磁场数值 选修 计算
3
11 00610390 离子源物理 选修 及技术
3
射频技术及
12 00610400
其应用 (两年一
选修
3
次)
13 00610410 核分析方法 选修 与技术
入学考试科目: 1、 政治 2、 英语 3、 普通物理
四、电磁场或电子技术(任选一门)
六、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主要参考书目
备注
《大学物理通用教程》(力学、 普通物理 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
理),北大普物教研室编,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2。
因电磁学部分尚未 出版,暂用《普通 物理学》(电磁 学),励子伟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电磁场
《电动力学》郭硕鸿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7第二版。 《电磁场理论基础》,王 蔷等 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带*部分不要求
《电子线路》(第三版)梁明理 带*部分不要求 电子技术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
3版,2001第4版。
注:电磁场与电子技术任选一门。
樊铁栓副 教授
4

谢耀钦讲 师
3

陈金象教 授
方伟岗教
4

授 (外聘)

4

郭之虞教 授
3 秋 包尚联教
(两年一次)

13
医学影像学中 的统计学方法
选修
2

王强讲师 (外聘)
四、科研能力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 对所在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发展方向以及热点问题 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2. 对与其研究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重要论著以及参 考文献等有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总结,对研究课题中的难 点及关键应解决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3. 比较好地掌握与其研究课题有关的重要研究方法、理论 模型、实验手段、计算程序、仪器设备等,能相对独立 地从事研究工作(包括理论推导、实验测量、结果分析 等);
3
14
00610420
离子束应用 导论
选修
2
团簇物理及



待定

郭之虞教 授
王宇钢副

教授 黄斐增副
教授等

吕建钦教 授
郭之虞教

授等
(组织)

待定

吕建钦教 授

于金祥教 授

张保澄教 授
春 颜莎高工

赵渭江教 授
赵子强副
15 00610430
应用
选修 2 秋
教授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医学物理和工程方向课程设置
必修
8
00610530
生物医学电子 学
选修
9
00610450
现代医学物理 基础
选修
10
00610490
医学影像的生 物学基础
选修
11 00610320 粒子加速器 选修 12 00610480 脑功能成像 选修
学 分
开课 学期
任课教师
2春
3春
4秋
4

包尚联教 授
4

黄斐增副 教授
4

俎栋林教 授
4

3
医学成像,医学图 唐孝威院士(博
像处理,分子和功 能成像); (2) 肿瘤诊疗物理与技 术(医学影像在肿瘤 放疗中的应用,肿 瘤放疗物理学、剂
导,兼职) 俎栋林教授 黄斐增副教授 徐萍芳高工 曹文田高工
量学和肿瘤治疗计
划系统设计);
二、培养目标、学制及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使学生掌握核技术及应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
第一作者署名(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或 被接受一篇学术论文。
五、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 目设置
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 1. 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 学习目的明确,学风严谨。 3. 对本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好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应用
能力,能较为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 4.身体健康。
4.能相对独立地撰写科学论文。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 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掌握了本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较
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 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在学术上应具有一定的创 造性。 2. 论文应能反映出研究工作的工作量,即有不少于一年半的 论文研究时间。 3.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使用规范的语 言,严格按《北京大学研究生手册》中“北京大学研究生学 位论文及论文摘要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规定撰写。应 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参考文 献等。 4. 论文综述部分不能少于8千字,作者自己的研究工作部分 不能少于1万5千字(包括图表)。 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以
(4)加速器质谱技术及
其交叉学科应用研
究;
(5)粒子束诊断新技术
(6) 粒子动力学
研究生导师
郭之虞教授(博 导) 赵 夔教授(博 导) 赵渭江教授(博 导) 方家驯教授(博 导) 张保澄教授(博 导) 于金祥教授 (博 导) 吕建钦教授(博 导)
刘克新教授(博 导) 王建勇教授级高 工 鲁向阳副教授 谢大弢副教授 陆元荣高工 任晓堂高工 全胜文高工
三、课程设置
序 课程编 号号
课程名称
课程 学分 类型
开课 学期
任课教师
科学社会主
1 00010010 义理论与实 必修 2


2 00010030 自然辩证法 必修 概论
3
3 00010041 第一外国语 必修 4
4
核技术及应 用导论
必修
4
5 00610320 粒子加速器 必修 4
6 00610330 粒子束与物 必修 质相互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