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1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1

12月6日下午,西南大学邀请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在田家炳教育书院8楼国际会议厅就有关基础教育问题与部分教育学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交流。

陶西平先生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基础教育的国际、国内研究与实践,曾多次深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地调研基础教育的实施情况,同时也多次应邀考察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以及香港、台湾等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基础教育状况,对国内外的基础教育有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陶先生本次来渝是参加重庆市举办的地方特色学校论坛,宋乃庆校长借机邀请其前来与同学们进行有关基础教育问题交流,能使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者全面地了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深刻地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状况,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陶先生就教育领域的三大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而通俗的阐述。

这三大热点问题是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秩序,但无论是教育公平问题还是教育秩序问题最终都可归结到教育质量问题这一个焦点上,因为只要把教育质量的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就不复存在。

现就根据陶先生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尚不成熟的认识也谈谈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以期与广大网友交流。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提出高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一、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

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

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基本保持稳定,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因为科举制度为底层人民通往仕途阶层筑起了一条通天之路,实现了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数量很少,但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使得有才、有识之士找到了发展自己的路。

各阶层之间的凝固,堵死了穷人阶层跨入富人阶层的路,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

如何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是执政者始终不敢怠慢的问题。

教育的公平就可以担当此任,而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的不公平,君不见什么国家级重点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县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优质学校、实验学校,还有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等等,这就是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

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国力不强,为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出示范性学校(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个别地方或学校)可谓当时的无奈选择。

但国力发展到今天,再这样做就不合时宜了。

可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是政府教育投入不均所造成的。

在这种投入严重不均的现实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投入不仅不应该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而且要向经济且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如西部地区、农村,普通学校)大力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原来造成的巨大差距,以保障教育的公平。

我们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热衷于投资重点学校而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以换得所谓的政绩是极不明智的。

无视这种差异,而人为地还在加剧这种差异,无异于自掘坟墓!概括起来,教育的公平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公平问题。

1教育机会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是指不同阶层的子女(人人)均有享受相同质量教育的权利,即所谓的“有教无类”。

尤其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应统筹解决,不应该由公民负担。

一位公民已经向国家纳了税,国家就应该提供公共服务,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当前,我国儿童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很普遍的,不仅存在与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公平也是怵目惊心。

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子女异地就学、农村儿童就学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投资重大城市轻小城市,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人为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相差悬殊。

有权有势家庭的孩子、城市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上的的重点学校,接受的是优质教育;没权没钱家庭的孩子、农村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上的是一般学校,接受的是劣质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上学更是难上加难。

什么择校生、高价生、自费生将弱势群体的子女统统拦在了优质教育资源之外,重点学校可以收取不菲的各种费用,再加上我们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热衷于重点学校投资,无论是在政策导向上,还是土地的划拨上、师资的配备上无不向重点学校倾斜,而一般学校不仅收不到应收的学费、杂费,连政府的正常教育投资也难以保障,使得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一般学校雪上加霜,更加剧了原有的差距,哪有教育机会公平?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对经济且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一般学校的教育投入,创造出公平的教育机会,以便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

2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不同的学生要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遗传、生理、年龄、情绪、个人阅历、愿景、生活背景、性向、潜能、学习能力、需求…),他们需求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每个学校都有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责任,也就是说应该实行差异教育,真正地落实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利于教育过程的公平。

了解学生的个性所需、研究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每个教师的应尽职责,要创造适合每个人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需要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3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完成学业后,能从事与自己学业相一致的工作,无歧视现象。

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高科技需要高级人才,扫厕所也需要适合的劳动者。

具有相同技能的人享有相同的就业机会。

学校既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高级行政管理人才,也要培养普通的劳动者,甚至后者更为重要。

因此,教育应关注人才结构问题,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总之,有教无类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国家的责任),因材施教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学校、教师的责任),人尽其才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整个社会的责任)。

只有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诚然,目前我国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朝此方向发展。

二、教育质量问题我国目前有各级各类学生两亿多,教育的任务很重。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膨胀,波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国际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大必然是以教育质量的下滑为代价的,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

每年一届的全国、地方人大代表会议特别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科技工作者也对近年来的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

可见我国的教育质量的确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

由于教育的周期比较长,不能马上显现出地方政府的政绩,致使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当地的经济指标(准确地说是GDP)来说严重不够。

近一段时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教育问题,多次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呢?1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主要关涉到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教师群体的结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

就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近年来基本得到解决。

而教师群体的结构不均衡涉及到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性别结构、教师分布等问题。

其实,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

不要以为教师的学历达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教师学历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而更多是靠质量低劣的各种成人教育(函授、自考、党校、电大等)完成的(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教师)。

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的表现就是教师老的老、少的少,缺乏中年教师。

所谓的“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

还有就是教师的性别结构,男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小、女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女性教师。

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信号。

教师的分布不均衡最为严重,不仅存在于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更存在于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体制分布不均衡问题),同时还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如英语、音乐、美术以及科学、社会、劳动技术、综合实践等综合课程的教师奇缺,而传统学科教师过剩)。

一直以来私立学校教师的归属问题不能得到重视,私立学校教师的退休养老按企业工人的方式处理给私立学校教师带来了许多顾虑,尤其是职称问题、治病问题以及户籍问题,好在现在已开始着手研究解决。

2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相互支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教育研究带来了许多问题。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师范专业教育中没有得到重视,师范专业的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导致新任教师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师范教育是教师的母机,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师范毕业学生传播和推广,可惜我们这些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几年前他上中学时的水平,怎么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呢?我们的教育专家不能深入基础教育实践,在书斋里研究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践严重脱节,怎么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呢?优质课的评审、优秀教师的评选是专家、领导说了算,却不顾及最有发言权的学生;课改中的演练做秀、形式主义导致教育目标的倒置,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首先考虑的是便于教师表演而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说,这样的课“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代儿童”。

自上而下、盲目学习国外经验,不倾听教育一线人员的意见,不挖掘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势必导致教育改革的阻力重重和课程改革目标的落空。

学科教育的研究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科专家既不在教育理论钻研上下功夫,也不在学科教学的实践里摸爬滚打,带出来的学科教育硕士、博士只会照抄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主见。

常常是理论上头头是到,实践中一窍不通;动口可以,动手不行;让他们研究学科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撤。

学科专家以及他们的弟子们恐怕更多地应该钻研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同时深入基础教育实践,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材编写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在此基础上,依托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编写适切的教学指导材料、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措施。

学科教育专家和其弟子们应多反思自己所做课题研究究竟对基础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究竟能解决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哪些切实问题,而不是生产垃圾论文。

3教育实验的缺失。

教育是需要实验的,尤其是课程改革更需要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验。

坐在书斋里想出的、或照搬他国的教育教学方案,存在水土不服问题,往往与本国具体的教育脱节,必然引起课程改革的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