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殷作福)

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分析(殷作福)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业(2010 至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题目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科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专题讲座姓名殷作富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入学年月2008年12月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江苏省响水县运河中学殷作富(西北师范大学2008级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关民族未来,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多个年头,其中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值得真总结。

毋庸置疑,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之前相对封闭、凝固、孤立、僵化的课程观,为教学实践带来了新鲜血液,身处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理论工作者投入改革的热情和做出的努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正视这些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较深入的反思,分析各类问题产生的根源,这对于目前基础教育改革来说十分必要,也是对本地教育现状和未来负责的态度。

一、关于教育秩序的问题思考教育秩序问题是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的话题,教育的乱收费问题、教育的立法问题、特色教育问题、教育教学中的歧视和体罚问题等,这些无不涉及到教育的秩序问题。

我国虽然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诸多教育法律、法规,但执行和落实的极不到位。

农村教师绩效工资问题、教师的权益侵害问题、学生伤害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办学经费的使用问题、教育部门的腐败问题常常见诸于各种媒体。

可见,规范教育秩序刻不容缓,这需要上至政府,下至基层学校的每一位老师本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不回避问题,重视问题,解决问题。

二、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思考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

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就出于普遍存在的国家级重点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县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优质学校、实验学校,还有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等等,这是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

而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

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各阶层之间的凝固,堵死了穷人阶层跨入富人阶层的路,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

如何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是执政者始终不敢怠慢的问题。

教育的公平就可以担当此任,而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公平问题。

可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是政府教育投入不均所造成的。

在这种投入严重不均的现实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投入不仅不应该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而且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如西部地区、农村,普通一般学校)大力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原来造成的巨大差距,以保障教育的公平。

我们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热衷于投资重点学校而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以换得所谓的政绩是极不明智的。

概括起来,教育的公平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公平问题。

1、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是指不同阶层的子女均有享受相同质量教育的权利,即所谓的“有教无类”。

尤其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应统筹解决,不应该由公民负担。

一位公民已经向国家纳了税,国家就应该提供公共服务,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当前,我国儿童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很普遍的,不仅存在与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公平也是怵目惊心。

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子女异地就学、农村儿童就学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投资重大城市轻小城市,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人为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相差悬殊。

有权有势家庭的孩子、城市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上的重点学校,接受的是优质教育;没权没钱家庭的孩子、农村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上的是一般学校,接受的是劣质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上学更是难上加难。

什么择校生、高价生、自费生将弱势群体的子女统统拦在了优质教育资源之外,重点学校可以收取不菲的各种费用,再加上我们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热衷于重点学校投资,无论是在政策导向上,还是土地的划拨上、师资的配备上无不向重点学校倾斜,而一般学校不仅收不到应收的学费、杂费,连政府的正常教育投资也难以保障,使得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一般学校雪上加霜,更加剧了原有的差距,哪有教育机会公平?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对经济且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一般学校的教育投入,创造出公平的教育机会,以便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

2、教育过程的公平。

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不同的学生要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遗传、生理、年龄、情绪、个人阅历、愿景、生活背景、性向、潜能、学习能力、需求…),他们需求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每个学校都有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责任,也就是说应该实行差异教育,真正地落实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利于教育过程的公平。

了解学生的个性所需、研究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每个教师的应尽职责,要创造适合每个人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需要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3、教育结果的公平。

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完成学业后,能从事与自己学业相一致的工作,无歧视现象。

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高科技需要高级人才,扫厕所也需要适合的劳动者。

具有相同技能的人享有相同的就业机会。

学校既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高级行政管理人才,也要培养普通的劳动者,甚至后者更为重要。

因此,教育应关注人才结构问题,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总之,有教无类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是国家的责任,因材施教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人尽其才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只有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三、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整个国际社会关于职业“专业化”研究推动下彰显出来的教育研究课题。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之后,在教育理论界兴起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热潮。

研究兴起快、发展猛、成果丰。

就教师而言,人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研究,也产生了大批的研究成果。

但有些理念性或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这些问题包括:1、教师道德的定位和层次。

在中国文化传统作用下,教师道德被一直置于神圣化的地位。

将教师职业从神圣化到世俗化,将教师职业道德从神圣道德地位回归到大众道德,其意义、举措、条件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尚难见到。

此外,一个重要的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是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区分。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职业道德层面来评价教师的所有行为。

实际上,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因为教师从事某种行为的动机或起因并不都是源于教育教学,因此教师的行为并不都是职业行为。

在我们看来,教师的道德至少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个体应该具有的一般个体的道德品质;第二层次,教师作为公民应该具有的道德;第三层次,教师作为专业教学人员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

因此,对于教师的某一具体行为,不能一概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样教师才能享受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有的人格平等权,才能享受他们作为国家公民应该享有的相应权益。

然而这一问题目前在我国尚未引起必要的关注。

2、关于基础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知识的“专”与“杂”的关系。

人们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是既要具有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要具有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但是这种辩证的要求一直受到成为专家型教师观点的搅扰。

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究竟有没有必要成为“专家型”教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专家”?成为在多大程度上的“专家”?教师是成为“专家”还是成为“杂家”,才更有助于发挥其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人们再做思考。

3、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今天,“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上位概念“什么样的教师”是“研究者”,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去一一解开。

四、关于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我国目前有各级各类学生两亿多,教育的任务很重。

国际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大必然是以教育质量的下滑为代价的,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

我国的教育质量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教育问题,多次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呢?1、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主要关涉到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教师群体的结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

2、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相互支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教育研究带来了许多问题。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师范专业教育中没有得到重视,师范专业的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导致新任教师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师范教育是教师的母机,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师范毕业学生传播和推广,可惜我们这些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几年前他上中学时的水平,怎么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呢?我们的教育专家不能深入基础教育实践,在书斋里研究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践严重脱节,怎么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呢?优质课的评审、优秀教师的评选是专家、领导说了算,却不顾及最有发言权的学生;课改中的演练做秀、形式主义导致教育目标的倒置,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首先考虑的是便于教师表演而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说,这样的课“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代儿童”。

自上而下、盲目学习国外经验,不倾听教育一线人员的意见,不挖掘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势必导致教育改革的阻力重重和课程改革目标的落空。

学科教育的研究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科专家既不在教育理论钻研上下功夫,也不在学科教学的实践里摸爬滚打,带出来的学科教育硕士、博士只会照抄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主见。

常常是理论上头头是到,实践中一窍不通;动口可以,动手不行;让他们研究学科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撤。

学科专家以及他们的弟子们恐怕更多地应该钻研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同时深入基础教育实践,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材编写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在此基础上,依托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编写适切的教学指导材料、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措施。

学科教育专家和其弟子们应多反思自己所做课题研究究竟对基础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究竟能解决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哪些切实问题,而不是生产垃圾论文。

3、教育实验的缺失。

教育是需要实验的,尤其是课程改革更需要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