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5、他早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以描写山水田园
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一道成
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王孟”。诗风直
承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
6、他是诗人,还精通音律,善绘画,又兼画师,成为 “南派泼墨山水”的宗师。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绘画之祖”, 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诗 歌 鉴 赏
山居秋暝
王 维——诗佛
★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
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 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字音辨析
秋暝(mí ng) 浣女(huà n) 暝 :山居秋暝 瞑:瞑目 冥:冥想 竹喧(xuān) 歇息(xiē) 喧:喧闹 暄:暄腾 煊:煊赫
“意”,指的是诗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得明白一 些,就是: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揭示怎样的现实生活,表达 王孙自可留。 怎样的思想感情(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希望什么)或说明怎 样的道理。
随意春芳歇,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讲义)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 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 还可作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 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与上两种 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 ? 3.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 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 句子,全诗境界尽出。 这首诗的“诗眼”是 哪一句?为什么? 4.与多数诗人的“悲秋”作品相比,王维 的这首诗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山水田园诗
鉴赏口诀
看清诗题与作者,注释背景要明了. 划分节奏多吟诵,找全意象细推敲. 想象联想来组装,填补空白意境妙. 揣摩议论抒情句,诗人与你把心交.
课堂赏析:
文意疏通
《山居秋暝》 暝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 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喧 浣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颔联]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颈联]
(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 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尾联]
7、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情 感
三读悟“意”
1、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2、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3、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 4、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
5、对淡泊自由的人格美的追求;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 (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 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他 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 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 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 不自觉地渗入了禅的意味。 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 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其中, 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 应接不暇。
特点意境
空明雅洁 清幽洁净
“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 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 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 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 境啊!
月 泉 图
清泉石上流
1、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三读悟“意”
“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 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 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 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 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 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 外。 “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 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 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 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 山的宁静。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 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 追求。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 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 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 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 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 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 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 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山居秋暝
首联: (空)山 (新)雨
(傍晚) (秋天)
地点、天气 时间、季节
意 颔联:(明)月、(青)松 [照] 象 (清)泉、(山)石 [流] 竹(喧)、(浣)女 颈联: 莲(动)、(渔)舟
有声有色 动静结合
意境(环境氛围):幽静、清新、明净、安宁 尾联: (抒发感情)
留
远离官场、归隐山林
空山新雨后
这是一首描写秋日夜景的诗。 首联先从“触觉”入手,由清凉的感受,说明秋意的怡人。
颌联则是“视觉”的描写,皎洁的明月,映照入松林,清澈 的泉水,流过溪石发出潺潺的声响。
颈联是“听觉”的描写,先由竹林传来的笑语,引起读 者的好奇,原来是洗衣的妇女回来了。 尾联则又是“听觉”与“视觉”的描写。 在这宁静亲切的气氛中,诗人说出他心里的想法:尽 管这儿没有明媚的春草,但怡人的秋日山居,真是值得王 孙公子留连!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说:尽管这没有什么功名 富贵可争取,半闲适的生活,更值得王孙们用心品尝啊!
有五个好处: 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 “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 ③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 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 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⑤这样写先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见其行,未见其人,给人以无 限的想象空间。
意象画面
空山新雨
特点意境
空幽宁静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 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 若世外桃源。
晚天秋气
气清神爽
秋 山 图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 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 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 落下来。
二读悟“境”
明月松间照
意象画面
松间明月 石上清泉
浣女 平和安乐
归隐
渔人
王维(701—761), 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2、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第一名, 二十一岁、开元九年(721)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 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闲居 蓝田辋川别墅,过亦官亦隐的生活。 3、王维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 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 诘”。
静
——空
幽静
★抓住意象
理清文意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 ( 背景 )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静景)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动景)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人愿望(抒情)
二读悟“境”
空山新雨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渲:渲染
《山居秋暝》 暝
xīn,刚刚。 mí ng, 傍晚。
正音释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 来
lá i, 助词无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xuān,喧闹,喧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喧 浣
Huà n, 洗。
zì ,自当。
随意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歇 自
suí yì ,任凭,任意。 Xiē,凋谢,凋零,衰败。
三读悟“意”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意象 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 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
画面
秋山图
二读悟“境”
境界
新雨空山 晚天秋气 松间明月 石上清泉 竹林浣女 莲塘渔舟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月泉图
山居图
清幽宁静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和乐恬淡
随
可
意
留
归隐图
山雨月松 景: 清新宁静 泉石竹莲 人: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 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 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 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 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 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二读悟“境”
竹喧归浣女
意象画面
竹林浣女 莲塘渔舟
特点意境
勤劳淳朴 平和安乐
山 居 图
莲动下渔舟
2、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三读悟“意”
明确:
二读悟“境”
“王孙自可留”一句是全诗歌的诗眼, 有了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 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 留 ”,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向 往隐居、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 “留”遥呼“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 术感染力。
随意春芳歇
形象 情感
直抒胸臆! 借典抒情!
随
意
热爱山林
可
留
向往隐居
王孙自可留
对月、松、泉、石、竹等意 象的钟爱和选择,也间接表 现了诗人的高洁情趣和对不 阿人格的忠贞最求。
归 隐 心
1、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2、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3、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 4、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 5、对淡泊自由的人格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