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探索摘要:本文针对迅猛推进的城市化带来城市特色缺失的问题,提出地域性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必要性;同时,以柳州的建筑景观设计为例从突出地域性特色的角度对城市风貌特色塑造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践。
关键词:地域性城市特色;塑造;柳州1、引言城市风貌特色是城市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与经济因素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积淀而形成的城市既成环境的文化特征。
它与诸多因素有关,包括以山水为主导的自然因素、以建筑为主导的人工因素和以生活场景为主导的社会风情因素。
城市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因素长期相依相融作用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生活环境,如城市自然山水景观、居住群落形态、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生活对于形成该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形成该城市风貌特色的基质性因素,也是保持人们对该城市记忆的感性对象性要素。
作为整体的艺术符号,城市风貌特色呈现给人们的城市艺术形象传达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具有反应某个城市个性化的美学意义。
由于每个城市的变迁都有其特定的缘由,这些缘由往往具有唯一性,这正是规划师寻求、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之源,尤其在创造城市特色时更应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形成新城市景观的同时,努力挖掘出能传承、弘扬和拓展城市原有风貌特色,并具有个性化和典型文化意义的城市风貌特质,加以培育、提升、强化和放大。
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质如果被忽视,或因有意地改变某些因素而被淡化和削弱,会使城市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魅力。
2、柳州地域性特征要素2.1柳州的自然环境柳州市地处广西盆地中部,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北次高,中部低平。
市区三面被丘陵山地所环绕,以岩溶地貌为主。
柳州市水资源丰富。
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市区河流总长度约为1087km,大小河流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是最大的过境河流。
岩溶分布广,普遍发育地下河和泉水,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0.91亿立方米。
2.2柳州的地域文化背景柳州建制迄今已有2100多年。
它是目前已知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代表“柳江人”繁衍生息之地,市郊有多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先秦时,柳江流域为百越民族的西瓯、骆越两大部族杂处之地。
秦统一岭南,柳州地属桂林郡,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技术输入柳江流域,以农耕为主体的生产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柳州这个城市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
从汉朝至民国的2000多年间,柳州经济文化呈螺旋式的缓慢发展。
柳州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
2.3柳州的建筑地域风格演绎(1)在两千多年的古代,木架建筑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它具有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20世纪初仍然占据着我国建筑的主流地位。
以干阑建筑为例,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做居住用,表现出轻盈和通透的特质,这与柳州高湿湿热气候相适应。
干阑是适应湿热气候的独特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一种地域性的建筑文化。
(2)近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从西方国家引进、借鉴和发展的建筑。
该类建筑主要是通过外国建筑师引进的。
柳州出现了为当地的军阀、官僚、买办、资本家所居住建筑,比如廖磊公馆、覃连芳住宅等。
这些建筑具有洋式的立面,但在细部加入了当地的元素,是外来建筑本土化的表现。
二是由传统建筑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的新建筑类型。
比较典型的是骑楼。
在东南沿海城市,由于气候炎热多雨,街道要求有遮阳、避雨的功能,于是演变出骑楼店宅综合体,以沿街下层铺面设置带覆盖的通道敞廊为特征,立面带有浓厚的洋式造型。
柳州修建骑楼始于民国16年(1927年),仿造沿海城镇的模式,俗称“粤式骑楼”,这种骑楼保留商住的使用性质,但简化了立面的洋式造型,且保留木构建筑的坡屋顶。
随着马路的开辟而同时兴建,柳州骑楼发展很快,至1935年,柳江南北两岸的8条主要街道和商业区均建有骑楼。
(3)现代: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建筑师与建筑材料、技术一道涌入中国,中国与外国的建筑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为平和的一次碰撞、交流与结合,中国建筑设计水平迅速发展。
柳州在这一浪潮下,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活动繁荣,涌现了大批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并多以规整的方盒子和简单的立面造型为特点。
与此同时,柳州传统的老建筑,在改革开放的建设浪潮中也消失殆尽。
(4)当前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建筑文化的多元趋同,由于城市范围内单体建筑的多元趋同,造成了城市的日益相似,形成了千城一面、万镇一统的局面,引起城市特色的危机。
在这样的危机环境下,塑造具有柳州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任重而道远。
3、源于地域主义的设计案例3.1龙影宾馆该项目位于柳州市的绿心――三门江森林公园东侧群山麓下一块平整用地,濒临柳江,西侧为原生态的群山峻岭,东面为视野比较开阔的柳江江面。
基地离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柳东新区约5km,距老城中心约10km。
“龙影宾馆”是“柳州市三门江公园东面沿江城市设计”项目的其中一个节点,在项目里该宾馆定位为超五星级宾馆。
该方案构思源于已有1260年历史的柳州龙城的来历――“八龙现江”的民间传说。
鹿寨盘龙江奇石巨龙的发现,印证柳州是龙的故乡。
另外,在基地南面约3km处的临江峭壁为柳州古八景之一“龙壁回澜”。
该景点位于河东大桥北1000m处长塘乡鹧鸪江村的龙壁山,海拔218m,长约1500m,又因西南部有凸岩似虎头雄踞于山岩之巅,别名虎头山。
其东南悬崖直插江底,柳江在此与绝壁相撞发出沉重的雷鸣,折身往东流去,这一折一挫,风云为之变色,碧水为之漾澜,故得名“龙壁回澜”。
由此可见该水域和龙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规划结合地域风貌以及传统文化打造与古八景之一的“龙壁回澜”遥相呼应的新的城市景观。
规划将延续地域文脉,结合周边优美的自然山水通过对超五星级宾馆塑造以再现“龙现于江”的奇特景观,规划龙头朝北,在柳江弯道处,具有开阔的视野,“龙头”形态为朝向龙身倾斜的圆柱塔,龙身约和柳江平行,似一条游龙浮于江上,形态如柳江的几字形,同时尾部层层退台隐逸于山林之间。
(图1)(图1)(图2)龙影宾馆的骨架以钢结构为主,高度约12-30m;其龙鳞表皮以菱形的超白玻璃来表现。
功能结构主要分为“龙头”的会议中心及宴会大厅,龙身的客房,“龙腰”覆土式的入口接待大厅,”龙尾”的附属用房以及西侧群星般点缀的别墅式套房。
同时在宾馆对面的沿江处规划一个休闲景观码头,主要供百里柳江的观光船停靠和游人嬉戏。
(图2)该方案通过运用地域传统文化里对龙的崇拜进而将传说中的“龙现于江”作为新建宾馆的主题意向,规划根据传统龙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这些抽象的非物质形态中提取造型元素,构图方式、比例关系等运用到龙影宾馆中,规划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地域文化意境的表达来塑造一个城市景观的“真实神话”。
3.2光之飞瀑“光之飞瀑”是“百里柳江,西提画廊”沿江改造规划项目的其中一个节点。
项目规划区域为柳南区红光桥至壶西大桥西岸沿河片区,是带状的滨江地段,临江面长约3km。
片区位于柳州市的中心区域,地块在整个柳州市、百里柳江区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整个项目的重要亮点之一,“光之飞瀑”位于红光桥至铁桥之间,是西堤路与堤后路交汇地段的防洪提。
改防洪堤背倚汇江苑,远眺鹅山。
汇江苑建筑层高为11层,整个建筑由江面看去非常庞大,阻挡了鹅山的积极界面。
规划在不进行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立面改造,并在防洪提处堆山叠石,借景鹅山,使得防洪堤处人工山体与远景鹅山在视觉上连为一体,同时弱化汇江苑对整个江岸景观的影响。
鹅山之上其实并没有水源,因此“鹅山飞瀑”的奇景游客和一般市民是很难看到的,只有在百年难得一遇的暴雨过程中,鹅山飞瀑会偶露峥嵘,但是鹅山飞瀑作为柳州市古八景之一,现实景观已经消失,如果没有人们的口口相传,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讲她遗忘掉。
为了重现鹅山飞瀑的绮丽景观,我们因地制宜,在此处斜面防洪堤的美化上,通过大胆构思,运用园林借景的一种手法,借远处鹅山结合近处防洪堤,通过空间透视的效果,把鹅山之景引入到柳江边,并且在近处的假山山顶设计飞瀑,从江面上看去,仿佛鹅山飞瀑重现于柳江之上。
(图3)(图3)光之瀑布梦幻旖旎,堤岸处的人造假山飞瀑飘逸秀美,两者相铺相成,虚实相生,形成一种光之瀑布与水之瀑布交相辉映的柳江美景,如梦似幻如银练纷垂入水,实为世间罕有的人工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壮丽景观。
(图4)(图4)4 、结语通过上述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地域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对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同时,城市地域性风貌特色的塑造还可以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族风情等方面入手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力争让城市有内涵、有品位、有特色,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l)刘汉忠等,柳州市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2)陈玉,李响等。
塑造地域性的城市特色--以贵港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j)。
规划师。
2009,(12)(3)包志禹。
当代美国建筑之根和建筑地域性比较阅读--试叙美国当代建筑地域主义的历程(j).建筑学报,2008,(7)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