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记叙文情感凝聚物

导学案记叙文情感凝聚物

记叙文写作——寻找情感凝聚物【中等作文】我的母亲在我的记忆中,娘永远是一个温柔勤劳的人。

听奶奶说,父亲娶娘那阵子,家里穷得只有两间父亲自己盖的土墙草屋。

娘体弱多病,却从未停止过操劳。

虽然她做事没有生产队里的强壮女人快,但由于聪明善算,家里屋外总是井井有条,每到夏播秋种,我家的事总是最先完成。

后来,娘怀了我,医生说娘有高血压病,生育很危险。

为了生下我,娘天天坚持吃很苦的药,以至于最后连肉都不知是什么味。

八个月后,我就早早地来到这个很不宽裕的家庭。

娘就更辛苦了,每到晚上,把我安顿好以后,还要切一大盆猪草。

“嚓嚓”的切猪草表,就像摇篮曲那样缠绵。

我知道,那是娘的心跳动的节奏。

白天,地里总有做不完的事等着她;而我就像长在娘身上一样,连她到地里拾棉花,也趴在娘背上。

为了我舒服些,娘总是尽量弓着腰,那时我,真飞知奇马的大将军一样成风。

可是娘一天下来,却腰疼得睡不着。

第二天,我仍然做我的“将军”。

娘总是对我百依百顺,可是那一次,她却狠心地打了我。

我八岁那年的夏天,邻家门前的桃树上挂满了令我垂涎欲滴的桃子。

在树下咂着嘴团团转的我,不甘心“望桃充饥”,看看四下没人,从鸡窝上拿起赶鸡棒像老鼠偷油那样贼头贼脑溜到树下,然后壮起胆子,大声的乱叫——火力侦察,结果——没反应。

哈!舞起赶鸡棒在树上一阵“稀里哗啦”,那一个个令我兴奋的桃子飘了下来,塞了满满两裤袋。

正自洋洋得意地啃着“战利品”,庆幸自己的胜利,却没头没脑撞了个人。

“娘!”“哪儿来的桃吃?”“捡——捡的。

”我支吾着,终于想了个法子,“哎呀——我要拉稀!”撒腿就跑。

“站住。

”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只见娘露出从没有过的“凶相”,一把拽住我的手臂,把我拖到树下,拿起那赶鸡棒,“人赃俱在”,可我仗着娘疼我,还想狡辩:“这是我喂鸡忘了丢的。

”“你……”娘气得分身发抖,扬起了我最爱抚摸的手,终于“啪”,重重的一巴掌实实地落在屁股上。

一下子,我好伤心,好委屈,娘那样疼我,为什么还要打我。

我报复似的,“哇”一下哭出来。

后来,娘拿了一元钱赔了邻家的桃子,不知从哪儿弄来两个枣核,种在门前的空地上。

第二年春天,北风还在肆虐时,娘就惆怅地去了。

每年,我都要在娘的坟头烧香、化纸,祭奠我那苦命的亲娘。

【思路导引】这一篇习作能写出诚实的话、自己的话。

从叙事的简洁,到情感的抒发;从铺垫技巧的运用,到语言的锤炼都可圈可点。

但是写这类文章不能止笔与悲情的抒发,要让人们看过之后,有“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秦牧语)。

这篇文章如果在结尾安上一个要勤学不忘母恩的决心式的尾巴,那就失败了;必须捕捉情思的聚焦点,钻探某一点中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和深刻内涵,这样才能显示出深沉的情思力量。

如何捕捉情思的聚焦点呢?这聚焦点有如影视片中具有情感爆发力的“物件式道具”,可以借物抒情,托志于物,构建情境相容的艺术氛围。

纪昀在《清艳堂诗序》中写:“凡物色之感于外,与喜怒哀乐之动于中者,两相薄而发为歌咏。

”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文学创作往往是由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相契合而产生。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的例子能生动地阐明这个创作原理:当列夫·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

因此,我们在写作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贯穿全文,或揭示主旨我们姑且称之为“情感凝聚物”。

有了情感凝聚物的文章,结构更紧凑,形象更生动,意蕴更丰厚。

【升格作文】那粒桃种子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粒桃种子。

听奶奶说,父亲娶娘那阵子,家里穷得只有两间自己盖的土墙草屋。

娘体弱多病,却从未停止过操劳。

虽然她做事没有生产队里的强壮女人快,但由于她的聪明善算,家里屋外田头总是井井有条,每到夏播秋收,我家的事总是最先完成。

后来,娘怀了我。

医生说娘有高血压病,生育很危险。

为了生下我,娘天天坚持吃很苦的药,以致于最后,连肉都不知是什么味。

八个月后,我就早早地来到空虚很不宽裕的家庭。

娘就更辛苦了,每到晚上,把我安顿好以后,还要切一大盆猪草。

“嚓嚓”的切猪草声,就像摇篮曲那样缠绵。

我知道,那是娘的心跳动的节奏。

白天,地里总有做不完的事等着她;而我就像长在娘身上一样,连她到地里拾棉花,也趴在娘背上。

为了我舒服些,娘总是尽量弓着腰,那时的我,真像骑马的大将军一样威风。

可是娘一天下来,却腰疼得睡不着。

第二天,我仍然做我的“将军”。

娘总是对我百依百顺,可是有一次,她却那样狠心地打了我。

我8岁那年的夏天,邻家门前的桃树上挂满了令我垂涎欲滴的桃子。

在树下咂着嘴团团转的我,不甘心“望桃充饥”,看看四下没人,从鸡窝上拿起赶鸡棒老鼠偷油那样贼头贼脑溜到树下,然后壮起胆子,大声乱叫——火力侦察,结果——没反应。

哈!舞起赶鸡棒在树上一阵“稀里哗啦”,那一个个令我兴奋的桃子飘了下来,塞了满满两裤袋。

正洋洋得意地啃着“战利品”,庆幸自己的胜利,却没头没脑撞了个人。

“娘?!”“哪儿来的桃吃?”“捡——捡的。

”我支吾着。

终于想了个法子,“哎哟——我要拉稀!”拔腿就跑。

“站住!”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只见娘露出从没有过的“凶相”,一把拽住我的手臂,把我拖到树下。

拿起那赶鸡棒,“人赃俱在”,可我仗着娘疼我,还想狡辩:“这是我喂鸡忘了丢的。

”“你……”娘气得浑身发抖,扬起了我最爱抚摸的手,终于“啪”,重重的一巴掌实实地落在屁股上。

我好伤心,好委屈,娘那样疼我,为什么还要打我。

我报复似的,“哇”一下子哭出来。

后来,娘拿一元钱赔了邻家的桃子,不知从哪里弄来个桃核,种在门前的空地上。

以后的日子里,娘和我天天给那粒种子浇水。

那时,娘的脸上总是绽开着希冀的笑容。

第二年春天,北风还在肆虐时,娘没等种子出芽就怅惘地走了。

8年过去了,小桃树已长成了。

每到桃花烂漫的时节,我总要来到那棵桃树旁,点上一炷香,烧几张纸。

默念着娘的希望,不禁又撒下了泪水……【作文指导】相比,题目、开篇、末尾几节做了增改。

透视升格的原因,功在作者捕捉到了情感的凝聚物——那粒桃种子。

《那粒桃种子》是一首母亲的赞歌,是一尊母亲人格美的雕塑。

它倾注了母亲的希冀,融汇了作者的情思。

物因情而闪光,情因物而增色。

作者让炽烈的感情之火,燃起哲理之光。

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不是靠浮华的辞藻矫饰出来的,而是借助于“种子”这一特定的物象,激发想象,使读者进入诗一般的境界。

从这篇升格稿,我们受到的启发还有,捕捉情感凝聚物,贵在贴切,这“贴切”表现为物与所记的人、所叙的事有最密切的关联。

“桃核”与“桃子事件”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作者也领悟到母亲严厉责子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爱。

所以“桃核”自然成了情感凝聚物。

这种“贴切”还表现为“物”与“理”有某种化合的关系,“种子=希望”,程度相当,性质相通,情理相随,形象和谐。

大凡优秀的作品都不是单纯的写人叙事,而往往让人、物、情、事妙合无痕。

哪些可以成为“情感凝聚物”?1、一个物件。

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事物记录生命的屐履、留下情感的印痕。

抓住这些曾凝聚过情感的事物,就会拎起一大片记忆和情感。

鲁迅的散文《风筝》,写“我”看到北京空中放飞的风筝,回想起童年时代对兄弟的“精神虐杀”,表达“我”的痛悔、迷惘等复杂感受。

鲁迅究竟有没有折断弟弟的风筝,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领略文学大师的创作技巧。

“我”由眼前北京的风筝联想起儿时故乡的风筝及“我”折断弟弟风筝一事,结构紧凑而自然。

当“我”寻求弟弟的宽恕时,弟弟却全然忘却,风筝凝聚了“我”对“精神虐杀”的沉重反思。

如果没有借助“风筝”这个事物,而想在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里表达如此深刻的主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在艺术感染力方面也会大打折扣2、一种花草。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每一种花草都是生命,都可以凝聚我们的情感。

席慕蓉的《海棠》一文,给我们以启示:作者读大学时曾买回一大盆棕榈,却被母亲给换成两盆海棠,自己一度为此惋惜、不解。

后来,当“我”在异国他乡寻找属于中国的那点芬芳时,蓦然发现“海棠是属于年轻时母亲的花”,“我”切身体会到母亲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曾“一面赏花一面编织着美丽的梦”。

当“我”有了这层认识后,“再看见海棠花时,总忍不住想要买下来。

要买下来的,不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青春,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的古老而芬芳的故国。

而我终于明白了我母亲的心了。

”席慕蓉对母亲由误解、隔膜到理解、认同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海棠的态度变化而表达出来。

3、一个细节。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

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

写作也是如此,不管你的主题如何深刻,情感如何动人,如果没有生动的细节,就不能算是优秀的记叙文。

何蔚《踢着石子回家》一文,“踢着石子回家”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细节。

作者先回忆学生时代踢着石子回家的单纯、自在与欢乐,再对比眼下的自己,穿着整齐的西装,却不敢以锃亮的皮鞋去踢路边的石子,害怕因此招来异样的目光。

作者借此反思自己“太习惯于违心地将本真的自已藏匿于身后,以庄重却并不十分真实的脸色去面对世界”。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成长路上共有的体验?一个细节“踢着石子回家”唤醒了我们对纯真童年的回忆,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当然,情感凝聚物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可以是一首歌曲、一个场景、一幅画面、一种食物、一个节日、一个动物、一句诗词(具有形象性)……明朝祝允明曰:“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

”带着生命的热情体悟生活,万物总能在某一特定境况下与我们的生命、情感契合无间。

我们寻找情感凝聚物时,要考虑到它与人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而且应在文中适当点明。

朱成玉《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中以“落叶”为情感凝聚物:“落叶”凝聚了祖母的情感——对旧日时光的怀念、对祖父哀惋的思念、对世事沧桑的坦然等;“落叶”也凝聚了“我”的情感——对祖母的思念、对生死的彻悟等。

而祖母与落叶之间是通过这些方面勾联起来的:①叶子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②祖母喜欢收藏落叶;③祖母喜欢在叶子上面写些词句,到了清明,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祖父坟头;④祖母去世的那天,落叶纷飞;⑤落叶从不惊叫,像极了祖母的坦然的生命姿态。

如果文章中没有写出祖母与落叶间内在生命的交融,那么“落叶”就难以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

有时,情感凝聚物还可以成为文章的线索。

以立夏的《墙》为例:第一次写墙,是“我”回老屋,看到那堵老墙引发回忆;回忆婉嬷嬷每次见到有人从墙根下走,总要提醒“不靠墙走”,这是第二次写墙;第三次写墙,是在雨天婉嬷嬷提醒一个路人“不靠墙走”被甩倒后哭了;第四次写墙,补叙婉嬷嬷的丈夫和儿子被埋在炸毁的墙下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