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历史演进中的“转变新”—新中国部分-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学案

中外历史演进中的“转变新”—新中国部分-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学案

知识整合:中外历史演进过程的转变新(新中国部分)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时代变迁、朝代更替、制度嬗变与创新等一系列的因素推动,中外各时期的历史演进呈现出“转变新”的特征。

恰恰,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规制和模拟题预测通常将“历史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阶段的某一角度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察学生历史必备知识的整合能力和纵向联系的思维品质。

基于此,本人尝试梳理中外各重要时期的历史演进,试图整合出“转变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和高考命题立意走向,希望能为学生高考复习提供新的视角。

新中国部分
新中国时期的转变新
1、国家发展重心的演变:1949-1952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1957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工业化建设;1960s国民经济的调整;1966-1976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
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2、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

该作品( )
图4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
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4、(2017·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
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5、(2016·全国Ⅱ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
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6、(2015·全国Ⅱ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7、(2014·全国Ⅰ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
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8、(2014·全国Ⅱ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
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9、(2013·大纲全国卷)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