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细目一:概述
一、概念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惊风是一个证候,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中。

二、发病年龄特点
一般以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具有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的特点。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三、惊风八候
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候。

搐:肘臂的伸缩溺:十指的开合
颤:手、足、头身的摇动掣:势如相博
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引:手如挽弓形状
窜:目珠斜视,左右偏移视:直视如怒,睛露不活
四、急惊风与慢惊风区别
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大类。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称为急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称为慢惊风。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急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
(一)病因
急惊风多由以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二)病机
1.外感时邪
热极生风;暑邪化火,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包,痰动则风生;若感受疫疠之邪,化热化火,逆传心包,火极动风。

2.内蕴湿热
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

3.暴受惊恐
小儿元气未充,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守舍,神无所依,致神志不宁,惊惕不安;或痰涎上壅,引动肝风,发为惊厥。

二、慢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性质以虚为主,也可见虚中夹实证。

慢惊风患儿多体质羸弱,素有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脾肾阳虚不能温煦筋脉,致时时搐动之慢脾风证,也有急惊风后驱邪未尽,而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急惊风四证及治疗原则
(一)急惊风四证
急惊风痰、热、惊、风四证俱备。

1.热证:有表热、里热。

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痰证:有痰热、痰火、痰浊。

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陷心包,蒙蔽心神。

3.风证:有外风、内风。

外风邪在肌表,如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风三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六淫所致的外风,春季以春温为主,兼加火热证,症见高热,抽风,昏迷,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常热、痰、风三证俱全;如夏季高热、抽风、昏迷,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二)治疗原则
急惊风的主证是热、痰、惊、风,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基本法则。

热甚者应先清热,痰壅者宜先豁痰,惊重者治以镇惊,风盛者急施熄风。

二、急惊风的辨证论治
(一)风热动风
证候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抽搐,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主方银翘散加减。

(二)气营两燔
证候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三)邪陷心肝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谵语,神志昏迷,反复抽搐,两目上视,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主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四)湿热疫毒
证候持续高热,频繁抽风,神志昏迷,谵语,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主方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五)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战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则惊厥、抽风,神志不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惊吓病史)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主方琥珀抱龙丸加减。

三、慢惊风的辨证论治
(一)脾虚肝亢
证候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中健脾,缓肝理脾。

主方缓肝理脾汤加减。

(二)脾肾阳衰
证候精神委顿,昏睡露睛,面白无华或灰滞,口鼻气冷,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动震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主方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

(三)阴虚风动
证候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滋肾养肝。

主方大定风珠加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