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教材串讲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颅囟经》:最早儿科专著,提出“纯阳”观点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淳于意:西汉,最早记录儿科医案的医家巢元方及《诸病源候论》:隋代,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北宋,“儿科之圣” 钱乙: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万全:《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

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吴瑭:清代《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年龄分期一、胎儿期:受孕,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三、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四、幼儿期: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六、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

七、青春期:女11~12岁到17~18岁,男13~14到18~20岁生理常数一、体重正常值<6个月体重(kg)=3+0.7×月龄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二、身长正常值出生时平均50cm,生后第1年长25cm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身高(cm)=70+7×年龄三、囟门闭合时间及病理意义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四、乳牙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20颗)约在2~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颗数:乳牙数=月龄-4(或6)五、呼吸、脉搏、血压呼吸、脉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小儿血压的正常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动作发育、语言发育要点运动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进展。

大运动发育:1个月小儿睡醒后常作伸欠动作; 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 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 10个月可扶走; 12个月能独走精细动作:新生儿握拳,3、4月玩手,5个月抓物,9、10 月捏拾东西,12~15月乱涂画语言发育新生儿已会哭叫;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4个月能发出笑声;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1岁半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以肺、脾、肾三脏不足为突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指儿科临床上既易见心惊,又易见肝风的病证。

肺脏娇嫩,易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脾常不足”,表现为呕吐、泄泻、腹痛、积滞、厌食“肾常虚”,多见小儿五迟、五软、解颅、遗尿、水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稚阴稚阳:无论是在形体方面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状态,需要不断增长、发育。

纯阳:指小儿生机蓬勃,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

病因特点外感、食伤和先天因素居多,先天因素是儿科特有的病因第四单元四诊概要望形态望形体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可见于五迟证;头大颌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目珠下垂,见于解颅;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于婴幼儿泄泻阴伤液脱肌肉松弛,皮色萎黄,多见于厌食、偏食、反复感冒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显现,多属疳积毛发枯黄或发竖稀疏,或容易脱落,为气血虚亏表现望动态喜伏卧者,为乳食内积;喜蜷卧者,多为腹痛;翻滚不安,呼叫哭吵,两手捧腹,多为盘肠吊痛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咳逆鼻煽,胁肋凹陷如坑,呼吸急促,多为肺炎喘嗽察舌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舌吐唇外,掉弄如蛇,称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常为心经有热所致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发红或有脱屑、作痒,称舔舌,多因脾经伏热所致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常见于猩红热舌苔苔白腻为寒湿内滞,或有寒痰食积。

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热性病见剥苔,多为阴伤津亏所致;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

若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察目眼睑开阖无力,是元气虚衰寐时眼睑张开而不能闭合,是脾虚气弱之露睛;两目呆滞,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或为惊风之先兆;两目直视,瞪目不活,是肝风内动目赤肿痛,是风热上攻目眶凹陷,啼哭无泪,是阴津大伤察鼻察耳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为肺经郁热鼻孔干燥,为肺经燥热伤阴鼻衄鲜红,为肺热迫血妄行鼻翼煽动,伴气急喘促,为肺气郁闭耳壳薄软,耳舟不清,是先天肾气未充耳内疼痛流脓,为肝胆火盛察口唇白而肿,是为唇风;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是猩红热征象。

口腔破溃糜烂,为心脾积热之口疮;口内白屑成片,为鹅口疮。

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牙齿萌出延迟,为肾气不足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点斑块,称为马牙。

乳蛾大而不红,是为肥大,为瘀热未尽,或气虚不敛察二阴男孩阴囊不紧不松是肾气充沛阴囊松弛,多为体虚发热阴囊中睾丸肿大透亮不红,为水疝阴囊中有物下坠,时大时小,上下可移,为小肠下坠的狐疝女孩前阴潮红灼热,见于湿热下注望斑疹斑色红艳,摸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多为热毒炽盛,病在营血斑色紫暗,面色苍白,肢冷脉细,为气不摄血,血溢脉外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处没,瘙痒难忍,见于荨麻疹察大便大便燥结,为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为内伤乳食大便稀薄,色黄秽臭,为肠腑湿热下利清谷,洞泄不止,为脾肾阳虚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大便色泽灰白不黄,多系胆道阻滞。

二便大便酸腐,多因伤食臭味不著,完谷不化,多为脾肾虚寒小便气味臊臭,多因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如水,多因脾肾阳虚望指纹主要是3岁以下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侧轻重--《幼幼集成》明·陈复正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指纹色淡,推之流畅,主气血亏虚;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主实邪内滞,如瘀热、痰湿、积滞等。

闻诊啼哭声若因饥饿引起的啼哭多绵长无力,口作吮乳之状。

腹痛引起的啼哭声音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肠套叠引起的啼哭声音尖锐阵作,伴呕吐及果酱样或血样大便夜卧啼哭,睡眠不安,白天如常者为夜啼。

小儿啼哭以洪亮为实证;哭声微细而弱为虚证;哭声清亮和顺为正常或病轻,哭声尖锐或细弱无力为病重。

咳嗽声如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多为燥邪犯肺,或肺阴受损咳声清高,鼻塞声重,多为外感;咳嗽频频,痰稠难咯,喉中痰鸣,多为肺蕴痰热,或肺气闭塞。

咳声嘶哑如犬吠状者,常见于白喉、急喉风。

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者为顿嗽(百日咳)。

问诊问寒热夏季高热,持续不退,伴有无汗、口渴、多尿,秋凉后自平,常为夏季热。

夜间发热,腹壁手足心热,腹满不食者,多为内伤乳食。

发热持续,面黄苔厚,为湿热蕴滞问汗出自汗(气虚)盗汗(阴虚或气阴两虚)热病汗出热不解,为表邪入里头部汗出多,为表虚、里热或阳热上蒸问头身头痛而兼恶寒发热,外感风寒头痛呕吐,高热抽搐,为邪热入营,急惊风头晕而兼发热,多外感头晕而兼面白乏力,多为气血不足肢体酸痛发热,为外感或邪阻经络问二便大便溏薄不化,或先干后溏,次数较多,或食后欲便,为脾虚运化失职腹泻日久,形瘦脱肛,为中气下陷若便时哭闹不安,多为腹痛;小便清长,夜间遗尿量多色清者,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问饮食不思饮食或所食不多,见面白神疲,为脾胃虚弱若腹部胀满,不思纳食,或兼呕恶,为乳食积滞;嗜食异物,多为疳证、虫证问睡眠睡眠不宁,辗转反侧,喜俯卧者,多为气血失和,胃弱疳积;睡中齿,或因虫积,或因胃气失和;夜寐不宁,肛门瘙痒,多为蛲虫;入夜心怀恐惧而难寐,多为心神失养心神不宁;睡中惊惕,梦中呓语,多为肝旺扰神,或胃不和而寐不安。

睡中露睛,多为久病脾虚;睡中磨牙,多为胃气不和,肝火内盛;寐不安宁,多汗惊惕,常见于佝偻病脾虚肝旺证。

切诊小儿脉象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儿科基本脉象小儿脉象,主要分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浮为病在表,沉为病在里;迟为寒,数为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结脉为心气伤;代脉为脏气损;细脉为阴虚;弦脉为肝旺或为痛为惊;滑脉为痰食中阻。

脉律不整,时缓时数,为心之气血失和。

囟门按诊囟门隆凸,按之紧张,为囟填,多为风火痰热上攻,肝火上亢,热盛生风;囟门凹陷,为囟陷,常因阴津大伤,若兼头颅骨软者为气阴虚弱精亏骨弱;颅骨按之不坚而有弹性感,多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五单元儿科治法概要内治法用药原则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2.处方轻巧灵活3.注意顾护脾胃4.重视先证而治5.不可乱投补益6.掌握用药剂量中药用量新生儿用成人量1/6乳婴儿用成人量1/3幼儿用成人量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2/3或接近成人用量常用内治法1.疏风解表法2.止咳平喘法3.清热解毒法4.凉血止血法5.安蛔驱虫法(肠道寄生虫证)6.消食导滞法(饮食不节,乳食内滞证)7.镇惊开窍法(惊风癫痫)8.利水消肿法9.健脾益气法10.培元补肾法(胎禀不足、气血不足、肾不纳气)11.活血化瘀法12.回阳救逆法外治法及其他治法推拿疗法(捏脊疗法)有促进气血循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的作用,能达到驱邪治病的目的。

儿科临床常用于5岁以下小儿泄泻、腹痛、厌食、痿证、斜颈等疾病。

刺四缝疗法是儿科针法中常用的一种,用于治疗疳证和厌食。

第六单元喂养与保健婴儿期保健喂养方式及选择原则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内以母乳为主要食品)人工喂养混合喂养母乳喂养方法:按需喂养、定时喂哺断乳时间:10~12月断奶混合喂养方法:补授法、代授法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第七单元胎怯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体重<2.5kg),身材矮小(<46cm),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

又称“胎弱”。

临床不论胎龄长短,以低出生体重儿多见。

胎怯多因先天不足,肾脾两虚而致培元补肾为基本法则辨证论治*肾精薄弱证的证候、治法、主方证候体短形瘦,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哭声低微,肌肤不温,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或有先天性缺损畸形,指纹淡。

治法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主方补肾地黄丸加减。

*脾肾两虚证的证候、治法、主方证候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哽气多哕,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