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2)1、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必然性 (2)2、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3)3、农民观念的更新和宽松的政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3)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 (3)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4)四、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 (4)1、流动的农村劳动力远大于企业的需求 (4)2、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工作选择的余地小 (4)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依然面临着制度障碍 (5)4、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低下,属于边缘群体 (5)5、产生“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 (5)6、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动加重城市负担 (5)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监督和引导 (5)1、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变迁过程 (6)2、地方政府要加快和培育劳动力市场,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 (6)3、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 (7)4、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宏观调控流动人口 (7)5、加强对劳动力的就业保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地位 (8)6、多渠道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8)7、完善农民工养老金制度 (9)六、小结 (9)绪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涌向了城市,成为了产业工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国家实现城市化的必然过程,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从建国到改革开发之前,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我国采取重城市轻农村发展战略,并实施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改革开发之后,逐步放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同时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管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流动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基本特征和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客观现实地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监督和引导的措施。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
劳动力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是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机制。
农村劳动力流动一般是指具有农民户籍的“农民工”跨乡镇、区域从事非农生产与服务,他们的身份职业与实际从事的职业发生分离,在中国突出表现为,80年代开始的每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巨大的“民工潮”。
劳动力流动本身的原因有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待遇差别、经济周期的波动、国际间资本流动、人尽其才的愿望等。
具体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必然性(1)生产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众所周知,人口基数大是我国突出的国情,并且大约65%人口居住在农村。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下降。
另外,耕地面积也逐年减少。
因此,这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的劳动力。
(2)典型的二元结构调整的要求国家在建国后一直实行重城市轻农村的战略,虽然使工业部门体系逐渐健全,但却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造成中国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随着时间推移,国家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偏差也越来越大,并且受到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影响,曾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更加突出了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
而现阶段我国处于转变二元结构格局,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从而实现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长期实施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以造成城乡间经济差距变大。
随着改革开放,土地产生的收益对农民的吸引力变小,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再加上农村各种费用增加,多种因素的作用使越来越多农民选择到城市工作,甚至是跨地区寻找工作。
3、农民观念的更新和宽松的政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随着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不再把自己局限在土地之上。
而政府鼓励发展第二、三产业,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给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有意识的制定一些政策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
总之,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二元结构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上面各种原因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我国有3.2亿农业劳动力,据专家预测,目前农业实际只需要1.5亿劳动力,占现有农业劳动力的53.1%,即意味着我国还有约46.9%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 而且由于制度、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各种管制政策的放松,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部门流动也就成了一种趋势。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流动规模大。
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从业劳动力是1.3亿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7.5%。
2、流动劳动力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
2007年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占2.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56.7%,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40.5%。
其中在制造业的占比最大,占30.3%;其次是建筑业,占26.4%。
另外,外出农民工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3、对于劳动力输出地区,就全国而言,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比重很高,边远地区相对较低;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者为主;流动地区变化较大即工作地区不固定,再次流动率很高。
4、对于劳动力输入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劳动力流动去向的热点,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5、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省的经济差距相对缩小,在省内流动就业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省内内流动的人数也大幅上升,农民工回流现象日益增多。
6、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成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村劳动力,一方面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把工资大部分寄回家,并且也将所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填补了城镇地区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丰富了城镇的行业构成和就业结构,使其产业和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并且促进了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开放,推动了城市化和现代化。
2、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也给社会治安管理造成很多困难。
由于部分农民工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固定职业,较难以管理。
3、尽管农村劳动力外出能给当地带回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和理念,但由于他们长时间流动在外,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降低了农业劳动力供给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对于迁出地区存在劳动力的流失效应和选择效应,对农业产出有不良的影响,也使新农村建设进度由于缺乏劳动力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确实促进了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区的发展。
但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特点、信息不对称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流动的农村劳动力远大于企业的需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并且每年新增几百万,其中很多是“农二代”、“新生代农民工”,这已经远远超过企业的生产需求。
改革开发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各大中城市接受外来务工人员的能力很强。
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接纳速度有所放缓。
08年的金融风暴过后,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是遭到很大的打击,对劳动力需求也减少了。
2、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工作选择的余地小由于农村教育投资较低,大多数人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这使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劳动技能。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只能与中国农村传统农业和传统手工业相适应的,这样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就业方向主要是制造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一些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领域。
因此农村劳动力大多在城市中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依然面临着制度障碍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现在仍然存在着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进入城市和城市间人口流动。
同时,某些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当地的就业率,往往也会排斥外地民工在城市就业。
4、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低下,属于边缘群体农村劳动力与城里人相比,尽管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却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他们工作时间长报酬低,居住条件恶劣,没有医保和养老金机制,健康和福利都无法得到保障,常常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视。
还有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就学无法保障,往往需要交一些赞助费才能入学。
5、产生“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普遍存在的,但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及时完善,这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只能选择将孩子和老人留在农村,从而产生“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
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分割的影响,农民工无力解决子女在城市的上学问题,只好将子女留在农村。
这样,缺乏父母关怀的成长环境将对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的学习、心理和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样,由于年轻人长期在外工作,对老人的生活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据有关调查显示,因子女外出打工而独自在家的老人一般在80%左右。
这些独守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子女外出,发生急难事情时得不到及时救助。
6、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动加重城市负担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决定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面临着本地大量失业和下岗人员的压力,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
但受到某些传统观念和制度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往往会选择在城市发展。
这种单向流动既加重了城市负担,也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监督和引导从上面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现状、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参考外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在了解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监督和引导的建议和方法。
1、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变迁过程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的放开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放开经历了一个从内到外、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
示意图可以如下表示:国家政策变迁流程图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变迁2、地方政府要加快和培育劳动力市场,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由于我国地区间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但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却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