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志因素与胸痹的预防_赵贵海

情志因素与胸痹的预防_赵贵海

90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是指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疾病。

属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其预后不佳,致残致死率高。

因此胸痹的预防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在不断的加大,情志内伤就成为胸痹发生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病因。

因此提高对情志因素的认识水平,在胸痹的预防以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古代医家对情志因素和胸痹关系的认识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情志与胸痹的密切关系。

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记载。

《灵枢·素问》曰:“故悲哀忧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难经·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 ,有五邪所伤 ,何以别之?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

《证治汇补》曰:“气郁痰火,忧恙则发,心膈大痛,次走胸背”。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曰:“七情除喜之气能散于外,余皆令肝郁而心痛”。

可见胸痹与情志刺激以及肝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七情内伤 ,可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不和,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不调。

并且情志异常, 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尤与心病关系密切,且是导致胸痹心痛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情志所伤亦可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胸痹心痛。

如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 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又如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由此可见,情志因素在胸痹心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现代医学对社会心理因素和冠心病的关系的认识现代医学对情志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

研究发现人类前10位死亡原因生活和行为方式占37.73%,生物学因素占31.43%,环境因素占21.14 %,保健服务制度因素占10.80%[1]。

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已超过生物因素,并可以说是人类目前的第1位杀手。

抑郁(症 )、焦虑、社会应激事件、对病情发展的担心、对社会压力适应不良、生活事件的积累、身心因素、缺乏社会和家庭的支持等都是冠心病发生的心理因素。

多项研究显示伴有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2],提示抑郁与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存在密切的。

抑郁(症 )是冠心病的一个十分显著并且关联度很高的预报器。

有专门研究了女性患者中焦虑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焦虑能显著增加女性患者患致命性心脏病的危险度,特别是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长期焦虑、抑郁,又得不到解决,使体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冠状动脉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肌负担加重;另外,当处于经常性、长时间愤怒时,人们会感到心跳加快,此时心脏收缩持续加快加强,心脏、血管的负荷长期加重,当超过人的代偿能力时,会使患冠心病的风险大为增加;同时,人在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的状态下,免疫系统也会受损,抵抗力低下,机体整体功能下降。

对于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由于应激而导致的生理上的改变会显著增加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等临床事件的易感性[3]。

除了以上心理因素外,超负荷工作、睡眠不足等都与心脏事件有关。

3 重视二者的关系 积极预防胸痹因此我们要重视情志因素在胸痹的预防中重要作用,无论医生、患者或是健康人群,都应高度重视情志因素在胸痹的发生、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充分意识到健康心理在防治冠心病心脏事件中的重要性;做好冠心病的预防宜传工作,掌握有关防病的知识,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

注意调节情绪的化不要喜怒无常及情绪变化过快,心情经常处于愉快状态,遇事不要过于急躁,感情不要脆弱。

开阔心胸,陶冶情操,克服个性中的弱点,改善人际关系。

积极培养如何应对压力及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从而减少冠心病心脏事件的情志因素与胸痹的预防赵贵海,指导:昌艳艳(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胸痹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情志因素与胸痹关系密切,在其发生、发展、康复、预后等各个环节起着重要作用。

分别从中西医两个角度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指出了情志因素在胸痹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志;胸痹;预防中图分类号:R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6- 0090- 02收稿日期:2009-02-15作者简介:赵贵海(1980-),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防治。

Relationship Beween Emotional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Chest NumbnessZHAO Gui-hai,advisor:CHANG Yan-yan(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 :Chest Disease seriously do harm to human health, emotional factor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hest numbnes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rehabilitation, prognosis of chest numbnes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respectively from the view of TCM and modern medicine. Pointed out that emotional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on chest numbness.Key words :emotional factors;chest numbness;prevention91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根据中医对消渴的认识、记载与描述与糖尿病极为相似,糖尿病当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

消渴之“消”有3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多饮善饥;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不足;三指身体消瘦[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理论渊源于《内经》等经典著作,治法以“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为总则。

后世医家又从不同侧面对其理论、治法作了补充、发展。

现结合个人体会将其归纳为五大治法。

1 滋阴润燥法《素问·阴阳别论篇》曰:“二阳结谓之消”。

其主要表现必然是多饮、多尿、多食、大便干燥,强调了阴虚热结的病机。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立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创玉泉丸、黄连丸,建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的基本法则。

施今墨[2]先生把阴虚燥热看作是消渴病的根本病机,他说吾人所以患消渴病者,盖因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做常习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麦冬、元参、乌梅等药,酸甘化阴、生津补液,且能除热。

实热者,以三黄石膏汤之类为主方;邪实正虚者,佐以西洋参(或北沙参),仿人参白虎汤之意;二阳结热蕴毒盛者,又常用绿豆衣与苡仁米为伍;渴饮无度者,习用增液汤合生脉散加石斛;饮一溲二者,宜用黄精、玉竹、山萸肉、枸杞子、肉苁蓉、菟丝子之类;属虚寒者,极应予服壮阳、补虚、固脱、填髓之剂。

任继学[3]自拟“消渴方”治疗本病,药用:知母30g,黄精15g,花粉15g,生山药25g,生地25g,天冬25g,大队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之品为君,辅以附子2g,肉桂3g,温阳化气而生津化液,加少许红花以畅经络之瘀,佐山萸肉10g,石斛10g,以助肾统五液之能。

单补阴液,实难使津液达病所,故在滋阴药中加入附、桂等辛味之品,走气开腠,舒畅郁滞,致津液达病之所,这就是辛润法。

辛润乃是濡润法则指导下确立的具体治法之一[4]。

在治疗过程中,慎用苦寒清热之品,以免苦寒太过,反转燥化,或消渴未除,中阳受损。

处方用药唯六味、玉泉、白虎随证加减而服。

2 益气养阴法张锡纯[5]《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元气中气为本,认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如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宜用生补气分之药,而佐以收涩之品与健补脾胃之品。

”创玉液汤生元气补中气、生津以止渴。

施老认为[2]治疗消渴病,除滋阴清热外,健脾补气法也不可忽视。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滋肾阴以下降妄炎之火,补脾气以助运化之功,使水升火降,中焦健运,气复阴回,糖代谢即可复常。

故治疗消渴病有三消者,从脾、肺、肾入手,尤以脾、肾为重点。

祝谌予[6]治疗本病是继承施今墨经验,并有所创新,认为本病的病机由气阴两虚所导致,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气虚浊留”;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液少则血液粘稠不畅而致“阴虚血滞”。

在处方用药上,若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增液汤合玉锁丹,再加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两个对药组成“降糖基础方”(党参、麦冬、生地、茯苓、五味子、生龙牡、苍术、玄参、黄芪、山药)随证化裁。

周叔平[7]认为糖尿病的病机是“气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而非传统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认为糖尿病的阴虚证候只是标象,其本质当为气虚。

糖尿病人在“无症状期”,即未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之前,已表现出诸多的气虚证候。

随着病情的进展,脾气虚不能化生精微,不能摄精及阴精的流失,阴虚之标象便渐渐显露,直至掩盖气虚之本质。

张延群[8]认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由气阴两伤开始的。

燥热现象是由阴伤太过而致,属于标证。

气虚则精微物质不能生化而滞留血液(血糖升高),或由尿中泄漏而出(尿糖阳性),致使阴精亏虚,阴虚生内热,内热盛又耗气伤阴,形成恶性循环,气阴两伤又可导致气血瘀滞及阴阳两虚,终致病情迁延复杂,变证百出,甚则阴竭阳脱昏迷死亡。

治以使气行津布,燥热自解,消渴乃除,常用生脉散化裁。

3 化痰除湿法曹忠贞[9]认为素体亏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既能致“消”又能生“痰”,提出“痰的形成…… 耗伤阴液,更有痰浊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皆使机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5法胡永东,王 倩(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关键词:糖尿病;消渴病;辨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6- 0091- 02收稿日期:2009-01-19作者简介:胡永东(1965-),男,新疆鄯善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糖尿病中医药防治和西北燥证的研究。

发生。

◆参考文献[ 1 ] 杨志寅,张作记,崔立谦.冠心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及对策[ J ]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6,5 ( 4 ):172.[ 2 ] Stein PK, Carney RM, Freedland KE, et al. Severe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markedly reduc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1 J Psychosom Res, 2000,48:4932- 5001.[ 3 ] 张安忠,杨崇美,刘吉勇,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肛门直肠动力 学的研究[ J ] .山东医药,2002,42 ( 22 ):122-1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