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情志因素和肝病
作者:梁凤香翟意军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8期
“保持乐观心情,才能战胜疾病”,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上尤其如此。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剖析一下情志因素和肝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很高,而且其中10%~2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转变为慢性乙肝或发展成肝硬变。
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肝病的医疗费用约为300~500亿元。
病毒性肝炎的可传染和易复发等特点都给患者带来了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据社会调查发现约98.5%的肝炎患者存在着心理抑郁状态,其中21.5%的人有中度以上抑郁。
那么,到底是不良情绪导致了肝炎的加重,还是肝炎影响了患者的正常情绪呢?
首先,由于病毒性肝炎对于肝脏的损害,疾病本身就可以影响患者的情绪。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患者被病毒或细菌感染后体内可出现一系列变化,如新陈代谢加速、体温升高、局部缺氧、维生素缺乏、电解质紊乱以及有毒的代谢产物等均可影响脑的功能,引起精神障碍。
例如长期被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硬变患者,在晚期会发生门脉高压,而门脉高压导致的血流减少又会反过来使肝脏缺血。
肝脏缺血缺氧就无法正常发挥解毒功能,进而使患者体内毒素堆积,当有毒物质随血液到达大脑时,就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出现精神症状。
中国的传统医学也在很早就对此进行过阐述。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肝脏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运好对保持心情开朗舒畅可起到重要作用。
反之,肝疏泄功能失常,多导致情志活动异常变化。
失疏泄而郁结常表现为情志抑郁,悲忧多虑;疏泄太过则可出现性情急躁易怒。
其次,不良环境和大量虚假广告也给患者带来了许多心理困扰。
有些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不能正确对待,产生明显的自卑感,无法与其他人进行正常平等的交流,导致自己在升学、入伍、工作、婚姻等方面受到了诸多不便。
大量的虚假广告为了推销自己的药物,一方面将自己的疗效吹得天花乱坠,另一方面还不切实际的夸大了乙肝的危害性。
于是有许多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肝硬化、肝癌的后备军,并由此变得恐慌焦虑甚至厌世。
为了让自己的指标转阴,不顾正规医院医生的忠告,而是跟着广告到处求偏方、吃祖传秘方药。
但多次的就医失败和病情的反复又再次打击了他们的信心。
加上亲戚、朋友的不理解、疏远以及来自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所有这些都长期影响着患者的情绪。
那么,不良情绪反过来对肝病有哪些影响呢?有人通过对24319名患者统计分析和对600个病历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在所有五脏疾病中,肝脏疾病发病率为36.5%,其中又以肝郁气滞最多,占肝病总数的41.9%,且其他肝病也不同程度地表现有肝郁气滞的征象,据此有人认为肝郁气滞是肝病症候的核心。
而且,在中国传统医学早期的诸多论述中,也可找到许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