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5.3 反应水文地质特征
如根据平原地区不同矿化度地下水 引起盐分组成上的差异,盐土可 划分出氯化物、硫酸盐盐土等土 属。
5.4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残留特征或埋 藏特征。
如残余沼泽土,埋藏盐土等
5.5 耕种的影响
由耕作、种植、施肥等影响所产 生的变化尚未形成新的土类和亚 类的特性均可在土属中反应。
5.6质地的变化
学习 1954 学习发生分类阶段,以地理 发生 - 发生为基础,以成土条件为 分类 1958 依据,以土类为基本单元,
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 种和变种五级分类。
第一 1958 开展全国土壤普查,1978年
次土 - 召开土壤分类会议,采用土
壤普 1978 纲、土类、亚类、土属、土

种、变种六级分类。
1土纲
土纲是土壤重大属性差异的归纳和 概括,反应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 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 重大属性差异,是土类间在发生 上和性质上的共性的综合。
淋溶土纲指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 有明显粘粒移动淀积的土壤。
钙层土纲的各土类都具有明显的钙 化过程,即在剖面一定位置具有 钙化层。
如铁铝土纲是在湿热条件下,在脱 硅富铝化过程中产生的粘土矿物 以 1‫׃‬1 型 高 岭 石 和 三 、 二 氧 化 物 为主的一类土壤。
成土因素不同,其利用改良方向不 同,虽有相似的剖面形态和理化 性质,但不一定是同一类土壤。 如海滨盐土和内陆干旱盐土。
2.2.2 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土壤特定的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可以在土壤剖面中反映出来,故 在各级分类系统中所依据的剖面 形态应有不同。
2.2.3土壤属性的差别
不同成土因素作用产生的属性,其 分类地位不同。母质成土过程造 成的是区分亚类的属性,而人为 产生的则作为划分土种的属性。
§6-1 概述
1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概况 1.1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 1.1.1 《禹贡》中的分类 早在4千多年前,中等就有了土
壤分类,反应在《禹贡》中。
把全国土壤分类九州:冀州、兖 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雍州。
将土壤颜色分为:黑、白、赤、 黄、青。
将土壤性质和质地分为:壤(缓和 状)、坟(轻飏状)、埴(粘滞状)、 黎(疏刚状)、涂(卑湿状)。
1.1.3《管子·地圆篇》中分类
《管子·地圆篇》根据颜色、结构、 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并结合 地形、水文、天然植被等将九州 地区土壤分为18类90种,“九州 之土为九十物”,它是我国古代 最详细、最完整的土壤分类。
1.1.4《齐民要术》中的分类
后魏(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中根据农民的生成实践,将土壤 分为弱土、重土、紧土、缓土、 肥土、瘠土、燥土、湿土、生土、 熟土、寒土、暖土。
结合质地和颜色将各州的土壤分为: 壤、黄壤、白壤、赤埴坟、白坟、 黑坟、坟垆、涂泥、青黎九种。
再根据土壤肥力将其分类三等九级。
《禹贡》中分类是世界上土壤分类 的最早记载。
1.1.2 《周礼》中分类
二千多年千的周朝,也重视土壤分 类,在《禹贡》的基础上,将九 州的土壤按地形分为山林、川泽、 丘陵、坟衍、原隰五大类。
如紫色土可划分出砂土型、壤土 型、粘土型等土属。
6 土种
土种是基层分类单元,是低级分类 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同一土种发育在相同的母质上,并 具有相似的发育程度和剖面层次 排列。
表现在主要土层排列顺序、厚度、 质地、结构、颜色、有机质含量 和pH等基本相似,只在量上有一 些差异而无质的差异。
要求同一土种在以下方面相同:
2.3.4天然植被与植物的生长状况
植物的生长状况是土壤性质和肥力 的具体体现,天然植被和植物群 社应与特定的土壤类型相联系, 不同天然植被或植物群社下的土 壤类型是不同的。
2.3 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土壤类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切土壤的性状的获得、各种不 同土壤性状的差别,都与土壤的 形成演化有关。因此土壤发生学 理论是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完善
类。92年确定了12土纲、28Leabharlann 亚纲、61土类,233亚类的
《土壤分类系统》。
1.2.3 土壤系统分类
在美国系统分类的影响下,由中国科学
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组成了先后有 3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的中 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从1984 年起, 开始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85 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初稿, 87年拟订第二稿,88年提出第三稿, 91年出版了首次方案,95年发表了修 订方案,99年出版专著《中国土壤系 统分类实践、理论与方法》,2001年 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 版。
4.1 同一土类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表现 出的成土过程和剖面形态上的差异。
如根据发育阶段水稻土可分为淹育 型、潴育型和潜育型水稻土等亚类。
4.2反应土壤发育的初始阶段,即土 壤发育程度较弱、尚未达到典型土 类的标准,但又比初育土发育程度 强。如黄棕壤性土、红壤性土、黄 壤性土等。
4.3反应主要成土过程中附加的次要 成土过程或新的成土过程,从而 反应土类间的过渡。红壤的棕红 壤亚类反应红壤向棕壤过渡;白 浆化过程附加草甸化过程产生草 甸白浆土亚类,草甸化过程附加 白浆化过程则产生白浆化草甸土 亚类。
2土壤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2.1 土壤分类的目的 2.1.1反映土壤形成、发生发展和
分布规律性,为进一步认识土壤, 研究土壤提供依据
2.1.2为土壤调查制图服务,从而 为合理规划、开发利用和改良土 壤提供科学指导
2.1.3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挖掘土 壤潜力提供方向。
2.2 土壤分类的依据
2.2.1成土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它是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 属性三者的统一和综合进行划分的。
同一土类的土壤,成土条件、主导成 土过程和主要属性相同。
土类之间有质的差异。
如红壤是一类在湿润亚热带生物气候 条件下,干湿季交替明显的气候环 境中,地形较高、排水良好的条件 下,经脱硅富铝化作用形成的,具 有粘化、粘粒硅铝率低、矿物以高 岭石为主、酸性、肥力低等特点。
当然土壤分类必需根据土壤特性进 行,不能只根据成土条件的差别 和推断的成土过程来分类。
2.4 土壤分类工作的内容
2.4.1类别的区分:按土壤类型特征 区分土壤,是最基本工作。
2.4.2概括和归类:对相似的土壤根 据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归纳,使 不同分类级上的分类指标具有一 定的概括性,即根据相似性归类。
铁铝土纲 热量条件
湿热铁铝土 湿暖铁铝土
初育土纲 岩性特征
土质初育土 石质处于土
盐碱土纲 盐性特征
盐土亚纲 碱土亚纲
半水成 腐质化差异 土纲
暗半水成土 淡半水成土
钙成土纲 水分条件
半湿温钙成土 半干温钙成土
3 土类
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单元。土类 是在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下或人为 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导的或几个 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形成的。
阶段 时间 内容
二次 1978 推广78年的分类,吸收美国 普查 - 和联合国的思想和术语,进 阶段 1984 行了第二次普查,运用普查
结果进行完善。
汇总 1984 进一步运用第二次普查成果,
二次 至今 84年拟定土壤分类修订稿,
普查
88年再次召开土壤分类会议,
结果
拟定土纲、亚纲、土类、亚
发展
类、土属、土种、亚种7级分
4.4反应典型成土过程。每个土类中 都有一个典型亚类,代表典型成 土过程。典型亚类与土类名称相 同,如红壤亚类。
4.4 反应土类范围内性质上的差异, 或者说土类在性质上的续分。
如潮土根据石灰反应可划分出灰潮土 亚类,紫色土则划分出石灰性紫色 土亚类,还有石灰性草甸土、石灰 性褐土、石灰性黑钙土、石灰性砂 姜黑土、石灰性灰褐土等亚类也是 如此。根据酸性划分的酸性、中性 紫色土,酸性、中性粗骨土,酸性、 中性石质土等。
2.5.2统一性原则
2.5.3生产性原则
§6-2 我国发生分类系统简介
中国现行土壤发生分类系统采用土 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 土种和亚种7级分类体系。前4级 为高级分类单元,后3级为低级分 类单元
土纲是最高分类单元,土类是基本 分类单元,土属是承上启下的分 类单元,土种是基层分类单元, 亚种是最低分类单元。
砖红壤则代表热带雨林下高度风化、 富含游离铁、铝的酸性土壤。
黑钙土代表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 条件下,经历强烈腐殖化和钙化, 富含腐殖质的中性弱碱性土壤。
3.1土类具有一定特征土层或其组合
如灰化土具有灰化层和灰化淀积层, 碱土具有柱状结构的碱化层,黑 土具有深厚腐殖质层和粘化层。
3.2土类具有一定的生态条件和地理 分布区域。
6.3 质地构型
A相同母质看质地:如砂田(砂土、 砂壤土)、泥砂田(轻壤)、砂泥田 (中壤)、泥田(重壤、粘土)。
B相同质地看构型:如同为砂泥田, 因构型不同,可划分白面、白腰、 白底砂泥田。
6.4 质地层次:
夹层:与相邻土层的质地相差一级或 一级以上的土层。出现在地表50cm 以内为浅位夹层,大于50厘米位深 位夹层。夹层厚度在5-30厘米者为 薄层,大于30厘米为厚层。
2.4.3分级编排:根据土壤特性分级 编排,构成多级分类单元,从低 级到高级单元,土壤性质差异变 大。
2.4.4 命 名 : 给 一 个 具 体 土 壤 类 别 一个合适的名称,我国采用连续 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
2.5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
2.5.1 发 生 学 原 则 : 土 壤 是 独 立 的 历史自然体,具有自己的发生发 展过程,土壤分类必需以发生学 理论为基础。
1.2 中国近代土壤分类
1.2.1 早期的马伯特分类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近代土 壤分类,在美国土壤学家J Thorp的帮助下,引进了当时美 国的马伯特分类,沿用到建国初 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