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
-
27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
28
上述重症药疹的最常见致敏药物: 卡马西平 别嘌呤醇(尤见肾功不全者) 苯妥英钠 其他抗生素等偶发
-
29
药物超敏综合征
患者整体重、一般情况差,进展迅速 。病程长,甚至反复。
发热(高热),皮疹(重型药疹)
内脏器官受累,多为肝脏,转氨酶升 高,肾损伤多继发于灌注不足;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可由于激素的作用;血 液系统可表现非典型淋巴细胞增多、 嗜酸细胞升高,三系下降等。
-
30
接触性皮炎
-
31
皮损边界清,与用药部位一致。 表现红斑、水疱、渗出等湿疹皮炎改变。 常见治疗关节扭伤、关节痛是硬膏制剂。
-
32
光敏型药疹
光暴露部位红斑、湿 疹样改变。尤其面部 肿胀。
常见药物:补骨脂、 噻嗪类利尿剂、维A 酸、喹诺酮类。
-
33
补骨脂治疗白癜风
-
34
痤疮型药疹
表现毛囊性丘疹、脓疱、类似痤疮。 应用碘、溴等制剂,激素等,一般在服药 后1-2月发生。 目前治疗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如易瑞沙、 舒尼替尼等。
-
39
其他类型药疹
紫癜型药疹 泛发型脓疱型 血管炎型(华法林)
-
40
重症药疹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tevens-Jonnson综 合症)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
41
诊断
依据明确的用药史、潜伏期、各型药 疹的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排除具 有类似皮损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 染病。
-
7
III型(免疫复合物型)
药物抗原和特异性IgG或IgM结合形成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激活补体, 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炎等。
IV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药物致敏淋巴细胞介导,释放炎症介
质,引起组织损伤,接触皮炎和剥脱
性皮炎等)
-
8
药疹影响因素
治疗剂量、疗程和次数等
给药方法:给药途径
药物性质:化学结构,具有苯、嘧啶核等
(1)不同药物可以引起同种药疹表现; (2)同一药物在不同的患者可发生不同类
型的药疹; (3)同一药物用于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可
出现不同类型的药疹
-
11
固定型药疹
-
12
-
13
对乙酰氨基酚
-
14
固定型药疹
比较常见,多次服用可多次发生 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鲜红或紫红,炎 症剧烈中央可水疱,愈后色沉。
-
24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Stevens-Jonnson综合症)
-
25
重症多形红斑
多形红斑加重,累及粘膜,常伴高热, 可进一步进展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 患者可有肝酶升高等系统受累: 药物有巴比妥、卡马西平、青霉素类 等
-
26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
5
发病机理
变态反应 (I、II、III、IV型) 蛋白制品(完全抗原)低分子量或其降解 产物(半抗原), 症状多样,型非单一。
非变态反应
-
6
变态反应
I型(速发型) IgE介导,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 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
II型(细胞毒型,溶贫) 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细胞
(血细胞)表面结合,激活补体,
-
35
痤疮型药疹
Tarceva
易瑞沙
-
36
特凯罗
-
37
脂溢性皮炎样
抑制RAF/MEK/ER
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
肿瘤生长;另一方面,它又
可通过抑制VEGFR和P
DGFR而阻断肿瘤新生血
管的形成.
200mg*60片/盒,可以服用15
天,一个月服2盒
价格:25192元。索拉非尼 -
38
局部注射反应vitK1
口唇、龟头、肛门等皮肤黏膜交界, 躯干、指(趾)间等
药物:磺胺、四环素类、解热镇痛等 (感冒药)
-
15
荨麻疹型药疹
-
16
荨麻疹型药疹
俗称风疹块,约占药疹5% 多为I,III型变态反应 表现全身瘙痒,风团,或出现口唇血管 水肿,严重者过敏性休克。 青 霉 素 类 、 血 清 制 剂 、 丙 基 硫 氧 嘧 啶 (甲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19
麻疹样红斑型药疹
-
20
同一般病毒疹相比,颜色更鲜艳、多 有瘙痒。 青霉素素类,特别是阿莫西林常见, 轻型别嘌呤醇过敏也可见。
-
21
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
22
多形红斑型药疹
-
23
多形红斑
多形红斑药疹表现为黄豆、蚕豆大小圆 形、椭圆形水肿红斑、丘疹,中央水疱 样,呈靶形、虹膜样,或进一步演变。 多对称四肢,可伴发热、关节痛、腹痛 等,甚至引起眼、口、外阴等粘膜病变。
-
17
血清病
一周前应用破伤风针,潜伏期7天 全身瘙痒,风团,注射局部、皮试处 有皮疹。 重者发热、关节痛、腹痛、淋巴结肿 大。 用青霉素类出现血清病样反应
-
18
发疹型
最常见,约占药疹90%以上 弥漫性斑丘疹、对称分布,呈麻疹样 或猩红热样,两种类型可混合,也可 演变进展为红皮病。 可伴有高热,常在治疗过程中出现, 注意和病毒、细菌感染性发疹鉴别。
药物性皮炎
-
1
定义
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也称药疹(Drug Eruption),它是药物通过 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粘膜 的炎症反应,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伴有 内脏损害,甚至死亡。
-
2
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包括口服、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滴 注或静脉推注)、灌注(灌肠、灌胃)、 点眼、滴鼻、漱口、含化、喷雾、吸 入、外用(涂擦、贴、敷)、药熏、阴 道及膀胱冲洗等。
遗传因素:特应性体质
环境因素(其他疾病,感染状态、肝病)
年龄、性别等:儿童发- 病率低
9
非免疫机制
药物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阿司匹林) 药物的积累过量(阿的平、砷中毒) 药物副作用(细胞毒作用脱发,靶向治疗 ) 药物相互作用(用药繁杂趋势) 使已存皮肤病激发(- 吉海反应、病毒激发 10
临床表现
药物疹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
-
3
病因
花有千样红, 人与人不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 生理状态
药物因素
药能治病,也能致病!
-
4
容易引起药物 疹的药物种类
药物因素:
(1)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消炎痛) ; (2)镇静安神与抗癫痫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3)抗生素(青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 (4)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 (5)抗痛风药物(别嘌呤醇); (6)中草药(单药和复方成药,如意金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