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8
L2L3劳动力外流,剩余产
品形成其粮食供给。
O
A
B
C
D
L1
L2
L3
简化的费拉模型
2、农业劳动力转移第二阶段
劳动力L2L1转移,农业总产出变化。
农业剩余产品不可能与工业 劳动力的增加同步,农产品无 法满足需要。
农产品价格上涨,促使工业 提高工资,工业的无限劳动供 给结束。
粮食短缺点: L2 。
O
超过L2点,粮食供给短缺
利润 雇佣劳动、支付工资 机器生产,效率高 国家、私人 制造业、种植业、工矿业
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 土地、劳动力 自给自足 自雇、不支付工资 传统方式,效率低 家庭 农业
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接近或等于零的那部分劳动力
传统农业的投入要素是土地和劳动,没有资本投入。 土地十分有限,随着人口增长,边际报酬递减,农业劳动生产率极 低,甚至为零。
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就业 分享物质设施 促进传统部门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 两部门之间的贸易
社会总产品分配
NPR为边际产 出线
社会总产出为 ONR
NPW为资本 家的利润或 剩余
OWPM是工 人的工资
边际产出
N
资本家的剩余
W
P
工资
O
M R 劳动力
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过程
这样:城市现代部门扩张越快,就业创造越多,
失业率越高。
第三,必须消除人为扩大城 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
城市工资水平远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政府 最低工资法和工会决定。远远高于农业平均收入, 无疑吸引更多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 应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把更多资金用 解决城市失业的根本出路。 于改善农业条件和农村生活。
二元结构:经济社会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部门: 农村——农业——传统部门 城市——工业——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规模小,技术落后, 生产是为满足自己消费,很少在市 场销售。
现代部门:规模大、技术先进,生产 是为了谋利,产品在市场销售。
两个部门的对比
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
资源的使用 再生资本
追求目的 组织方式 生产效率 所有形式 代表产业
1
拉尼斯-费模型只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 这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致。
拉尼斯-费模型假定农业收入不会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这也是一
2 个不合理的假定。在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生产增长
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将肯定相应增加。
3
拉尼斯—费模型假定转移的劳动力与留守劳动力是同质的,这一点是特 别不真实的。
3 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也很严重。
把城市工业不变工资作为分析基础。实际上,城市存在大量失业,工
4 资没有下降反而一直在上升。
5
假定从农村流入城市的迁移者会永久居住在城市,职业和身份转换一 致。其实在发展中国家,至少在中国,这种转换是分离的。
6
最大的缺点是暗含假定农村劳动者在素质、年龄和性别等方面是同质 的,无差别的。其实,转移的劳动力大都是年轻和素质较高的人。
3、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第一,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 资本积累增加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
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 劳动需求增长必然低于工业产出增长
失业问题。
随着工业扩张,劳动就业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
就业概率与现代部门的就业创造率成正比关系。
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概率越大引诱越多农 第二,即使城市工业部门与 村人口流入城市。 劳动需求同步扩张,通过扩 张城市现代部门来解决城市 托达罗估计每个新创造的工作,将会有2至3个农 失业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民迁入城市。
8.2 费-拉模型(费景汉-拉尼斯)
1960年代初期,美国拉尼斯(G. Ranis)和费景汉(John C. H. Fei)合作,建立比刘易斯模型更为复杂的模型,即拉尼斯-费景 汉模型。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
在他们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前,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被假定不变, 并且始终等于平均产品 把不变的平均收入水平叫做不变制度工资(constant institutional wage),因为在有农业剩余劳动存在时,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是由制度决定 的,而不是由市场决定的。
4、托达罗模型的理论特点及其局限性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关注如何尽快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托达罗模型更加关注人口流动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
第一,假定发展中国家农 这与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的假定刚好相反。
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
而城市部门却有大量的失 托达罗模型着重研究如何放慢人口流动速度,缓和
N1
W
Q1 Q2 Q3
Q4
S
O
L1 L2 L3 L4
刘易斯模型
劳动供给
第一个阶段为无限的劳动供给阶段,即非资本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资本是稀缺的,劳动是丰富的,资本积累所产生的 刘易斯 剩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把发展 中国家 第二个发展阶段为上升的劳动供给曲线所示,即资本主义阶段。
的经济
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即是说,
城市生活费用比农村高 弥补心理成本 引诱刺激收入 城市工业部门工会的力量使工资水平上升
刘易斯模型
假设: ——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资本主义部门(城市)与非资本主义部门(农村)的工资存在
差距(高达30%),且这个差距长期存在 ——劳动力等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资本主义部门充分就业 ——技术进步是中性的,生产的扩大与劳动力需求规模同步增长
8.3 托达罗模型 Todaro,M.P.
1. 托达罗模型的背景 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尽管城市中的失业不断加剧,仍有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2. 托达罗模型的内容
基本假设: 两部门,即整个经济分为乡村部门和城市部门,前者生产农产品, 后者则生产制成品。 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即农业(乡村)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正。
第三,把城市失业作为 分析前提,就业概率被 假定是人口流动的一个 重要因素。
就业概率一般小于1,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总是小 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
在刘-拉-费模型中,假定城市是充分就业,就 业概率总是等于1。
刘易斯模型只强调工业扩张,忽视农业发展。
拉尼斯-费模型虽然没有忽视农业发展,但把工业扩张作
第四,强调农村 为目的,把农业发展作为工业扩张的一个工具。
1、刘易斯模型的理论意义
刘易斯模型是发展经济学中第一个二元经济和人口流动模型,已成为 发展经济学的经典
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
1 以及人口流动过程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比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更切合发展中国家实际,开辟了结构主义思路。 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联系起来。农业部门也就是农村部门,工业部
劳动力 农业产出
A
B
C
D
L1
L2
L3
简化的费拉模型
3、农业劳动力转移第三阶段
农业劳动力减少到L1,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开始大于不变制度工资;
劳动力 农业产出
农业部门的收入不再取决于 不变制度工资,而是由农业劳 动的边际产出决定,意味着农 业的商业化。
A
B
C
农业商业化点:L1。
过了L1,二元结构消失,进
8.1 刘易斯模型 8.2 费-拉模型 8.3 托达罗模型
8 发展中国家的 二元经济结构
参考书目: 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
8.1 刘易斯模型
美国刘易斯(Arthur Lewis)在1950年代创立第一个人口流动 模型。 威廉·阿瑟·刘易斯 (1915-1991) W.Arthur Lewis。 生于美国,父母系安提瓜移民。1979年获诺贝尔奖。
劳动的无限供给是指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固定工资 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即在现有 的既定工资水平上,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具有完全弹性。
农业收入非常低,只能维持自身及家庭最低限度需要。 城市现代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远比传统农业高,工资水平也高于 农业。
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约高于农业生存收入的30%左 右。
发展分 为两个
古典经济学就不再适用了, 它们的供给是无弹性的。
阶段 我们就处在新古典经济学 当资本积累进行时,工资不再不变,
的世界里
技术变革的利益不会完全归于利润,利
润额不一定总是增加
刘易斯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资本积累即包 含技术进步,两者密不可分,被看成是单一现象。
刘易斯。
导致城乡实际收入差异拉大,引起人口流动速度快 于城市创造就业速度,造成城市失业率上升。
第二,假定城市工业部门
工资由政治因素决定,是 刘-拉-费模型假定城市工业工资由农业收入决定,
上升的。
被固定在维持生存水平上,不存在城乡实际收入差异
扩大问题,因而不存在城市失业问题,农村人口流入
城市的速度与城市工业部门就业创造率是一致的。
吸引农民进城的是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两个因素 城乡实际工资差异 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的可能性
一个新的城市工作岗位会吸引2-3个农民流入城市。 城市创造的新工作岗位愈多,失业问题反而愈趋严重。
只要收入存在差距就会流动:预期收入水平是流动的真正动力 就业与流动公式的提出:d = wπ - r
d:预期城乡收入差别 w:现行城市工资率 π:就业概率 r:现有农村平均收入水平
和农业发展的重
要性。
托达罗模型中,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
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不是依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是提高 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不断缩小,最终使二元性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