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重点概念归纳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Chapter 1发展中国家--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生活水平低,收入差距大;(2)生产率水平低下;(3)出生率高,平均寿命短;(4)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5)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增长--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上,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持续上升。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一方面,没有经济增长就不能取得经济发展,所以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
强调增长的传统发展观的度量指标--人均GDP或其增长率、实际人均GDP或其增长率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发展观的度量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贫困线--如果一个人的消费或收入水平低于满足其基本需求所必需的最低水平,就会被视为处于贫困状态。
这个最低水平通常被称为“贫困线”Chapter 2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起飞阶段的条件--较高的资本积累率;主导部门(产品供求弹性大的部门);农业和工业采用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ΔY/Y)与其储蓄率s成正比,与其资本-产出比率k成反比。
即ΔY/Y=s/k资本-产出比率--资本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有每3元资本才能产出1元的GDP,则k=3:1)刘易斯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部门一:传统的,人口众多的,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部门。
(特点: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
部门二: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
(特点:高劳动生产率,接受农村剩余劳动的部门)结论:在工资固定不变的假设下,从农业部门转入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具有完全弹性。
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中的增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要素的增长,主要是劳动或资本的增长。
另一个是技术的变化。
--特点:劳动和资本是遵从收益递减规律的,即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一种生产投入的数量,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
把技术的变化引入方程中以解释不能由生产要素的增长来解释的经济增长部分,即被称为 “索洛残差”的部分。
--技术水平是一种外生变量。
新(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活途径--先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把技术视为一种知识--理论意义: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
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及向其它国家学习的能力。
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差异--新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假定为不受经济系统内任何变量影响的外生变量。
新增长理论认为支配生产过程的内部体系可以比外部体系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试图从经济系统内部因素解释技术进步。
Chapter 3规模分配--衡量收入分配的方法,主要涉及每一个单个个人或单个家庭所得到的总收入,而对这些收入是怎样得来的一般不予考虑。
高低收入比率--把个人收入从多到少进行排列,然后分组以说明人们的收入分配占总收入百分比状况。
库兹涅茨比率--收入最低的40%人口所获得的收入与收入最高的20%人口所获得的收入的比率 (衡量一个国家最穷和最富两个极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洛伦茨曲线--收入获得者的百分比与他们获得的收入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A 点表示10%人口仅获得相当于总收入%的收入)Y-国内生产总值;K-人力和物质资本存量 L-非熟练劳动; A-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 e u -反映外生的技术增长(不变比率) a 和1-a 为资本和劳动在增长中的相对贡献(总和1)(I点显示最上层10%的人口获得了总收入的%)(平行于X轴表示所有财富集中于一个人)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和对角线之间所包围的面积与洛伦茨曲线所在的半个正方形的面积的比率。
(0~1之间,越小贫富差距越小)(作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功能分配--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一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入份额。
要素收入--分配注重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种要素获得收人所占的百分比。
对于每个个人从哪种要素收入中获得多少收入并不重视。
对贫困的衡量指标--贫困线,死亡率,接受教育的程度,脆弱性,等。
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以基尼系数衡量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基尼系数的变化表现为一条倒U型的曲线。
--解释: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可能有恶化的趋势,以后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形势将逐渐得到改善。
Chapter 4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特点--人口出生率特别高;人口年龄年轻;由于人口增长隐蔽势头的影响,人口稳定需要更长的时间人口过渡理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低死亡率马尔萨斯人口理论Chapter 5人力资本(舒尔茨提出)--就是体现在人力资源身上的、以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一种非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保健方面的投资;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移民入境的支出。
--特征: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动态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者与投资者的不完全一致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1、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水平仍然很低。
2、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
3、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4、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5、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6、知识失业和教育的“过度”发展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1.改革各级教育体制。
2.调整教育投资方向。
3.改变教育体制以外的刺激和增加教育投资的个人支出。
4.发展中国家不能只重视正规教育,也应当以同等的甚至更大的注意力去发展非正规教育。
5.实施适当的教育机会限额分配制度。
教育的收益--指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给个人与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
过度教育--由于现代部门有限的就业机会,那些怀才不遇者只好屈身俯就,寻找低一级工作‘同时雇主更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更高的人从事原来由较低文化程度的人从事的工作。
(中学生做小学生的工作,大学生做中学生工作,小学生无工作)Chapter 6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特点1.发展中国家长期、有规律的失业和半失业要比工业国家的失业对劳动力的影响大得多。
2.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增长迅速,就业问题格外严重。
3.发展中国家中受过教育的人的失业问题似乎更为严重。
4.发展中国家青年失业率高,并存在童工问题。
不充分就业--指人们工作的时间少于愿意工作的时间。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根据中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就业负担沉重的现实,中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首先采取断然措施,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
2.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一个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使城乡综合发展。
4.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中小城镇,减少和缓解对大城市的冲击。
5.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
Chapter 7凯恩斯的绝对收人假说--家庭储蓄直接依赖于个人实际收入水平。
S=sY(S为储蓄;Y为收入;s为储蓄率)S=a + sY(Y 为当前可支配收入;a 为常量)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人们的消费和储蓄不是由人们的收入决定的,而是与所谓的永久收入相联系的。
永久收入--永久收入是财富的产物。
这些财富包括:家庭所拥有和支配的各种动产和物质资产以及人力资本。
Chapter 8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征:1.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知识就是资本,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2.知识经济中生产的最重要的产品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知识。
3.在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创造价值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或技术的创新,是取得规模收益递增。
4.为了提高产品的价值和创造新的价值,最重要的不是在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的基础上进行最大化的过程,而是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和制度上的创新。
传统的知识和知识产品的两个显着特征:--知识的非竞争性和知识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产品--指那些可以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和厂商利用的产品。
排他性产品--指那些能够建立清晰的产权,可以让所有者排除他人使用的产品。
技术知识--一些实际知识,包括基本生活知识和工艺技术方面的知识。
属性知识--指关于市场发展和运作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关键信息--作用:对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转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关键信息,市场就不能顺利运转。
干中学--指人们在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积累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
创新活动(熊彼特创新理论内容)--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由企业家进行的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创新活动的类型(熊彼特)(1)引进新产品或生产出新质量的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新的商品市场。
(4)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5)实行新的组织形式。
创新--是将新技术、新生产方法、新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创造性地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增加产出效益、推向市场的动态过程。
发明和创新有什么不同发明:指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发明,本身是一个技术上的概念。
创新: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现象,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概念。
Chapter 9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作用--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生产所需要的投入物;环境或自然界“吸收”了经济活动的废弃物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特点1.自然资源与环境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自然得到改善2.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GDP并不能精确反映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情况3.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影响现在及未来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持续是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是发展的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环境污染破坏的种类--水污染和水短缺;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和有害废弃物;土壤退化;森林损毁;生物多样性丧失;引起大气变化环境污染对人类福利造成的潜在损失--人们的健康会受到损害;经济生产率会下降;优美的环境给人们所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