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中班文学活动实录——小兔子开铺子活动目标1.感受儿歌的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美,体验与同伴共同朗读儿歌的快乐。
2. 能正确使用量词“张”“把”“双”“个”“顶”。
3. 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和表演儿歌。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小兔、小猴手偶各一个,铃鼓一个,响板人手一个,物品实物和图片各一份。
◆实物的呈现帮助幼儿更准确、更直观的了解并熟悉儿歌的内容。
2.经验准备:玩过击鼓传花的游戏。
活动过程一、出示小兔子手偶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看一看,谁来了?◆通过小兔子的手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为之后学习儿歌奠定基础。
二、通过游戏,初步熟悉儿歌内容。
1.以“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熟悉儿歌的前半部分。
教师:小兔子新开了一个小铺子,铺子里的东西都在这,到底有什么呢?小兔子要先跟我们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当谁拿到小花,谁就有机会上来揭开,看一看,看看有什么有多少?◆游戏1:铺子里的物品均单独用布遮盖,拿到花的幼儿则可以揭开看一看。
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有利于幼儿熟悉儿歌内容。
(幼儿回答实录:有两把小椅子;四瓶小瓶子;瓶子是一个一个的,糖也是一个一个的,是四个小瓶子……)◆教师初步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说一说铺子里有什么、有多少。
在游戏中帮助幼儿熟悉儿歌前半部分的内容。
2.以“什么不见了”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熟悉儿歌的后半部分。
教师:小猴子来买东西了,它买走了什么呢?小猴子要先请你们把小眼睛藏起来。
◆游戏2:利用小猴子手偶将铺子里的物品逐一买走,通过提问“小猴子买走了什么”进一步帮助幼儿熟悉儿歌后半部分的内容,继续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说出小猴子买走的物品。
(幼儿回答实录:有两把小椅子;还有三双小袜子,五顶小帽子……)◆用游戏的方式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量词这一教学难点。
三、教师完整朗诵儿歌,并通过图谱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完整朗诵儿歌。
教师:小兔子把刚才发生的有趣的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通过提问以及出示图谱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儿歌中的量词。
教师:儿歌里有哪些东西?有多少?◆引导幼儿自由讲述,通过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相应的图片。
(幼儿回答实录:有三双小袜子;有五顶小帽子,还有四个小瓶子和一张小桌子……)◆在此环节中,大部分幼儿已经能说出小兔铺子里的物品,但量词的准确运用仍然是一个难点,出现使用错误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哪一个量词才是正确的,并及时进行纠正,并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比如:除了一双袜子,我们还可以说一双什么?进一步巩固并熟悉儿歌中量词的运用。
四、教师引导幼儿学念儿歌。
1.幼儿与教师边看图谱边朗诵儿歌,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以及开心的表情表现儿歌。
◆图谱的运用帮助幼儿更好地熟悉儿歌的内容,使幼儿更有效的学习。
2.通过接龙的游戏,进一步学念儿歌。
教师:接下里,我们来玩一个接龙的游戏,老师说一句,你们说一句,我说一张小桌子,你们应该说什么?◆通过师幼接龙以及幼幼接龙的游戏,层层递进的带领幼儿学念儿歌,增加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出示响板,引导幼儿有节奏的朗诵和表演儿歌。
◆运用乐器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幼儿对儿歌节奏的把握。
同时,脱离图谱朗诵和表演儿歌,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通过该形式,幼儿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五、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拓展迁移。
教师:如果你是小兔子,你来开铺子,你想为自己的铺子里卖什么货?卖多少?(幼儿回答实录:我要卖桌子;我要卖衣服,卖五件小衣服;我想卖十个玩具;我想卖二十个冰激凌……)◆鼓励幼儿说一说除了小兔铺子里的东西以外的其他物品,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拓展迁移。
附儿歌:小兔子开铺子小兔子开铺子小兔子,开铺子一张小桌子,两把小椅子,三双小袜子,四个小瓶子,五顶小帽子。
来了一群小猴子,买走了一张小桌子,两把小椅子,三双小袜子,四个小瓶子,五顶小帽子。
小兔的东西卖完了,明天再来开铺子。
案例二:大班文学活动实录——捉迷藏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幼儿园郑岚活动目标1.感受诗歌中静谧、有趣、美好的意境。
2.能声音响亮地朗读儿歌,并用动作大胆表现。
3.在欣赏、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初步用诗歌的结构仿编“×色躲在……里”的句式。
活动准备课件、教师用的小图片(颜色卡片、实物图片)、颜色卡片。
◆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现了诗歌内容,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理解和表现文学作品。
活动过程一、调动幼儿生活经验,导入活动。
1.出示颜色卡片,幼儿自由选择。
教师:你选择的是什么颜色,什么东西是这种颜色的?◆以颜色卡片为切入点,调动幼儿在生活中对颜色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实录:我选的是蓝色,大海是蓝色的;我选的是白色,雪花是白色的;我选的是红色,小花是红色的;我选的是绿色,绿色躲在大山里……)2.提供游戏场景,玩“捉迷藏”的游戏。
◆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直接经验与作品对话,初步感知作品的言、画面、思想感情和特殊表现方式。
教师:今天,我请来了一些朋友,我们一起看看。
教师:如果你要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会让手中的颜色朋友躲到哪里不容易被发现,为什么?(幼儿实录:我会让蓝色躲到天空里,因为天空的颜色和我手中的颜色一样;红色躲到玫瑰花里;白色躲到云朵里……)教师小结:原来,捉迷藏的时候,让颜色们静悄悄地躲在相同颜色的地方,就不容易被发现。
教师:现在,我就来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怎么玩呢?◆教师出示纱巾,师幼共同讨论捉迷藏游戏的玩法,将自己的直接经验与作品对话,帮助幼儿了解诗歌第1段内容。
教师:刚刚你的颜色朋友躲到了什么地方?为什么?◆在玩游戏中,幼儿感受到游戏的静谧、有趣,这种情绪体验让幼儿更易于理解作品中所表现意境。
(幼儿回答实录:蓝色躲在天空里,因为天空的颜色和蓝色一样;黄色躲在菊花里,黄色和菊花的颜色一样……)◆幼儿发现颜色与场景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一同小结颜色朋友躲藏的地方,引导幼儿熟悉诗歌第2段内容“×色躲在……里”,并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色躲在……里”。
)二、教师朗诵诗歌,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配乐朗诵诗歌。
教师:黑夜、太阳、颜色也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是怎么玩的?请欣赏诗歌《捉迷藏》。
(教师配乐朗诵诗歌,并根据诗歌内容调整灯光,让幼儿感受诗歌中白天与黑夜的意境。
如:朗诵至“黑夜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时关灯,“太阳睁开眼睛”时亮灯。
)教师:诗歌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实录:太阳和颜色们在玩捉迷藏的游戏;黑夜用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住了;红色躲在玫瑰里;白色躲在云朵里……)2.播放课件,欣赏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通过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体验诗歌第1段的静谧、有趣的意境。
教师:我们不仅可以听太阳和颜色朋友玩游戏,还可以看太阳和颜色朋友玩游戏,呆会儿,请你们告诉我,玩游戏时,黑夜先干了什么事情?接着太阳又做了什么?(播放课件)①教师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问题,并用动作、语言表现诗歌内容,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幼儿回答实录:黑夜用长长的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②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边说边做动作。
(幼儿回答实录:太阳的眼睛蒙住后,就开始数数:1、2、3、4、5、6、7、8……)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变成“太阳”一起数数。
教师:颜色朋友是怎么躲的?躲到了哪里?(幼儿回答实录:颜色们悄悄地躲起来;红色躲在玫瑰里;黄色躲在菊花里;白色躲在云朵里;绿色躲在树叶里……)④幼儿用动作体验“静悄悄”,躲到不同的场景后面。
◆通过幼儿变成“太阳”、用动作表现“静悄悄”等方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体验、理解诗歌的意境及内容。
诗歌的熟悉和朗读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过程,而是做游戏一样好玩有趣的体验。
(2)出示小图片,玩排序游戏,引导幼儿熟悉诗歌第2段内容。
①教师:颜色们太调皮了,它们要考考你们,谁先躲,谁后躲?(幼儿回答实录:绿色先躲;红色先躲;黄色先躲……)教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颜色们躲的顺序呢?②教师再次朗诵诗歌第2段,解决幼儿的疑惑,梳理第2段诗歌内容的顺序。
三、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在课件的提示下,教师带领幼儿朗诵诗歌。
教师:黑夜、太阳、颜色朋友们又要开始玩游戏啦,想邀请小朋友边朗诵诗歌边指挥他们玩游戏,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2.幼儿不看课件朗诵诗歌(幼儿朗诵诗歌时,教师用嘴型和动作提示幼儿)◆将“朗读诗歌”变成了“看图片用语言指挥颜色玩游戏的过程”,幼儿由凭借图片过渡到无凭借物朗诵诗歌,加大难度,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朗诵诗歌的兴趣。
四、教师出示颜色卡片,幼儿尝试仿编诗歌。
1.教师:太阳和颜色朋友还要玩捉迷藏的游戏,这些颜色朋友还可以躲在哪里不让太阳发现?(幼儿回答实录:绿色躲在树林里;黄色躲在太阳花里;彩色躲在彩虹里;红色躲在红旗里;白色躲在衣服里;白色躲在空调里、黄色躲在雨伞里;绿色躲在椅子里、红色躲在草莓里……)2. 教师:我们把刚刚说的编进诗歌里,变成一首长长的诗歌。
◆这个环节中,所有的幼儿都获得了表现的机会,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幼儿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附诗歌:捉迷藏黑夜用长长的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
趁着它还在数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颜色们赶快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
绿色太多了挤不下,有的躲在树叶里,有的躲在小草里。
白色躲在云朵里,黄色躲在菊花里。
蓝色躲在天空里,红色躲在玫瑰里。
大家都躲好了,黑夜就把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它们全都找出来啦!案例三:大班故事活动实录——国王生病了◆《国王生病了》是一个诙谐有趣的故事,深受幼儿的喜爱,适合大班幼儿欣赏。
活动目标1.能积极地参与文学活动,体验故事的诙谐有趣,2.理解故事内容,仔细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并大胆讲述。
3.尝试想象故事情节和续编故事结尾。
◆活动目标定位准确并具有操作性,从体验故事的有趣,观察理解讲述,想象和续编等方面来确定目标,是本次活动中能达到的具体要求。
活动准备课件《国王生病了》。
活动过程一、出示幻灯片,设置悬念,导入活动。
指导语:有一个国王生病了,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医生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幼儿已知道什么是处方)。
请你们猜猜看,这张处方上面写了什么?●幼儿讨论后出示运动处方表。
◆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活动,能激发幼儿讨论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幻灯片,猜猜里面说了什么。
指导语:请你们看一看,国王在星期一、星期二……都在做什么?(引导幼儿充分表达对图片的理解)他是照医生开的“药方”去做的吗?你猜猜国王的病好了没有?为什么?◆在欣赏故事前让幼儿先观察讨论故事图片,能引发幼儿交流讨论的兴趣,体会故事中的诙谐有趣。
三、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故事前半部分。
指导语:为什么国王的病没有好,而其他的人却病倒了?◆播放课件欣赏故事能让幼儿视听结合;欣赏故事前半段的目的是让幼儿充分理解国王做运动的情节,为后面的想象讨论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