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唐全腾著通过阅读唐全腾这本书,我整理出了我认为重要的一些理论,便于今后应用于教育教学。
1、从众(conformity):个体在实质或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
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为求正确。
人们通常比较相信团体所提供的讯息是最佳讯息,为了追求正确,那就听大家的话吧!第二是遵循团体规范。
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边,相对就会安全许多。
通常会经历下面几个阶段: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内化:在顺从的阶段中,个人的自尊会受到打击,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居然为了逃避团体惩罚,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于是个体开始相信团体的意见是正确的,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团体的价值观靠拢,此时,个体已经接受团体的意见或行为。
这个阶段已经是“口服心服”。
3、认同:个体的价值观已经符合团体的价值观。
严格说来,此时已经不能称为从众了,因为此时的个体就等于团体,个体所表现的意见或行为,均能符合团体的想法。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这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地想要跟随。
2、单纯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以下三点需要特别注意:1 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应用单纯曝光效果,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每天花一些时间来背英文单字、做数学习题,时间不要长,只要养成保持接触的习惯就好。
所谓的接触,其实也不一定要限定在课本的知识,英文还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听西洋音乐、看英文杂志、玩英文游戏等方式进行;而数学也可以参考坊间许多玩数学的书,或是其他和逻辑训练有关的游戏(例如数独),都可以让孩子很中性地感受到这些学科的乐趣及重要性。
若是孩子在一开始就已经对这些科目感到厌恶,那么安排接触的时间以及频率都应该少一些,等到习惯以后再慢慢增加。
另外,若是每天都接触会有压力,或许也可以考虑两天才接触一次。
3、模仿(modeling):班杜拉根据上述的实验提出社会学习论,意指“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会经由观察别人行为的表现方式,以及行为的后果(奖励或处罚),间接学习到是否要表现某一个行为。
间接学习的过程称为模仿(modeling),而模仿的对象则称为楷模(model)”。
除了模仿的观念之外,班杜拉进一步提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会经历四个阶段:(1)注意(attention):个体观察到某个行为,并且以自己的想法来解读这个行为;(2)保持(retention):将某个行为经过内在编码之后,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3)再生(reproduction):将自己记忆之中,楷模所表现的行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4)动机(motivation):当行为习得之后,会在日后适当的时机,主动表现出来。
如果我们把模仿当成是一个学习的历程,那么其实在第三个步骤(再生)的时候,个体已经学会了楷模的行为。
但是班杜拉特别强调了第四个步骤,因为动机代表个体对所学习到的行为的认同。
很多人常忘记第四个步骤的主动性,总以为学会了就要表现出来,却没有想到“会了”和“愿意表现”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没有足够的动机,就算会了也不见得愿意表现。
“会了就应该要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常见的迷思概念;反过来说,“没有表现出来就等于不会”,则是另一个错误的迷思概念。
班杜拉的理论引出了另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潜在学习(latent learning)。
布罗杰特(Blodgett)曾经以白老鼠为对象进行了一个实验,训练白老鼠能在迷宫中循正确路径走到终点。
实验分成三组,第一组白老鼠实验前不喂食,到终点后给予食物,每天练习一次,平均表现到第7天时,白老鼠可以顺利通过迷宫。
第二组白老鼠则是前两天在实验前喂食,走到终点后不提供食物,但是第三天开始,改成实验前不喂食,在终点处提供食物(与第一组相同)。
结果发现,前两天的练习几乎没有进步,反正实验前就吃饱了,而且终点也没有食物在等它,干脆在迷宫里随便乱逛就好。
但是从第三天开始,白老鼠要认真找路了,因为肚子很饿,而且要到终点才有东西吃。
结果发现进步迅速,到第7天的时候,表现与第一组相同,感觉好像比第一组厉害,因为它们只认真了5天。
第三组的白老鼠连续6天都在实验前喂食,终点不放食物,任凭白老鼠在迷宫中散步,从第7天开始改变形式;结果发现白老鼠在第9天的时候就可以达到顺利通过迷宫的表现,好像又更厉害了,因为它们好像只认真了3天时间。
然而这三组的白老鼠都是同一批,不应该有智力上的差异。
布罗杰特对此的解释是:在第二组及第三组前半段的实验中,虽然表面上没有发生学习,但实际上仍然对白老鼠产生影响,就看有没有动机让个体表现行为罢了。
应该注意班杜拉曾经提出的六点原则:1 楷模与学习者,在人格特质上相似(人格特质包括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学业成就等)。
2 在学习者心中,楷模的角色就像偶像一般值得崇拜。
3 楷模的行为明确,让学习者可以清楚认定。
4 楷模所表现的行为,有明确的行为后果。
5 学习者表现模仿行为之后,能够得到增强。
6 楷模所表现的行为,在学习者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大家都知道身教的重要,绝大多数的老师也愿意以身作则,希望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正确的人格特质,但是结果总是令人失望。
可能原因如下:1 老师的年龄显然不同于学生,不符合第一点。
2 老师可能不是一个值得崇拜的角色。
回想以往的作文题目:“我的志愿”,统计结果可能是“当老师”会得到冠军,这是因为以前的老师有绝对的权力、崇高的地位,但是现在,我已经不只十几次听到学生用同情的口吻对我说:“现在当老师真辛苦!”如此,何必学习老师的行为呢?3 因为电视、网络的泛滥,以及过度呵护的问题,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对生活周遭的观察能力变差了,于是老师的行为可能根本没有被注意到。
4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冷漠成了散播在每个人之间的常态性病毒,所以我们所表现的行为,不管好坏,似乎都没有人关心。
做好事没有人鼓励,做坏事也没有人责备,既然什么事都没发生,学生也就不知道学习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了。
4、跛足策略(selfhandicapping):柏格拉斯(Berglas)曾经做过一个“作业表现与药品选择”的实验。
他先告诉受试者有两种药丸可以选择,红色药丸可以增强自己的能力,蓝色药丸则会降低自己的能力,然后请他们完成一些工作。
实验结果发现,若是受试者被要求的是一个困难的工作,多数人会选择蓝色药丸(降低能力);反之,若是简单的工作,多数人则选择红色药丸(增强能力)。
这个结果和我们的想象很不一样。
为了维持自己的自尊,正常人不太能够接受“失败”的事实,所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故意设下一些障碍,如果还是成功了,那么表示自己的能力果然很好;万一失败了,就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所设下的障碍,避免直接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
在上述实验中,当面对一项困难的工作时,受试者可能预期他不会成功,所以选了蓝色药丸,如此他等一下就可以把失败的原因说成是受到药丸的拖累。
而面对简单的工作时,因为工作本身就已经简单了,万一失败不就更糗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是吃个红色药丸好了。
“如果当事人忘了使用某项策略的目的,那么很容易让策略本身变成目的。
”举例来说,学生面对考试最有意义的做法当然是要多用功,但是有些学生太迷恋上述的策略,结果完全不打算认真读书,反而在考试前就先认定自己一定会考差,然后在事前就先准备好所有可以准备的借口,像这样的心态当然是很不健康而不可取。
总而言之,自我设障的表现方式可能是在行为上设下真正的障碍;也可能只是在口头报告的时候,虚构一些不相关的情节,目的都是为了替自己主要的工作表现做掩护。
它本身没什么不好,其实是一种心理的防卫机制,保护自己的自尊不至于受伤太多(运气好还可以为自己赢得多一点的自尊)。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往往会变得过于依赖,反而限制了成长的动力。
要知道“失败为成功之母”,但若是一直逃避失败,成功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
5、过度辩证效应(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一般来说,动机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内在动机,也就是个人对该项活动感兴趣的程度。
其二是外在动机,也就是所谓的外在诱因;通常来自个人做了某项活动之后,他可能会得到的奖赏。
斯腾伯格(Sternberg)等人曾经做过以下的田野实验(指实验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而非实验室里的环境;千万不要误会是在乡下的田里做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国小学童,然后介绍给他们一种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当然很开心地就玩了起来,每次平均可以认真地玩游戏大约20分钟。
一个星期之后,实验者随机地将这些孩子分组,他们对a组的孩子们说:“如果他们愿意玩游戏再久一点,玩得愈久就会得到愈多的奖金。
”对b组的孩子则不做任何的处置。
刚开始,a组的孩子们玩得更起劲了,大约可以维持30分钟的时间,超过b组的20分钟。
再过一周,实验者对a组的孩子们说:“不好意思,因为经费被缩减了,所以现在玩游戏没有办法再提供奖金。
”从那一天开始,a组的孩子们玩游戏的意愿大幅减低;虽然b组的孩子也因为对游戏有点腻了,小幅度地降低玩游戏的时间,但是数天之后,b组的孩子还愿意玩个十几分钟,而a组的孩子几乎根本都不想再去碰那个游戏了。
斯腾伯格等人把这个现象称作是“过度辩证效应”,意思是内在动机的强度,有可能会因为外在动机的加入而遭到破坏。
一件他原本就喜欢做的事情,可能会因为我们不必要的奖赏,让他误会自己做某件事的原因是为了得到那份奖赏,结果一旦奖赏消失,他也就失去做某一件事情的动机了。
奖励的动作不应该只被看到外显行为,还应该深思它背后的哲学观。
假如孩子对“学英文”这件事还没有特别的喜好或厌恶的时候,妈妈对孩子说:“只要你每天看一个小时英文,我就带你去游乐场玩……”这句话的背后意义其实是在对孩子说:“学英文是很无聊的,但是只要你撑得住,我就为了你的努力而奖赏你。
”妈妈可能是因为自己讨厌学英文,所以一开始就先假设孩子也会讨厌学英文,殊不知这样的奖励方式,正好让孩子“学会”:原来英文真的是很无聊的。
我有时候会对孩子说:“如果你们赶快把客厅收拾干净,我就让你们陪我去书房看书……”把“读书”当成奖品,孩子也就愈来愈喜欢读书了。
6、睡眠效果(sleeper effect):普雷肯尼斯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设计了两端叙述,A:“曾经看到一则报道,一周工作4天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