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测量管理手册受控编号:**/MMS-2012-A/0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2年11月1日****公司发布实施
1.0目的:
掌握正确的计量要求导出的方法,确保测量设备得到妥善配备、测量过程设计的输入正确,满足顾客、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计量要求。
2.0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计量要求导出的管理。
3.0 职责
3.1.1总经办负责公司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导出工作。
3.1.2各有关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的测量过程,并负责本部门测量设备计量要求的导出。
3.1.3总经办负责保存公司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导出记录。
4.0工作程序
4.1计量要求导出的过程输入是:顾客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经营要求;输出是计量要求。
其活动是将顾客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本公司经营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的测量要求;再将上述可量化的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
4.1 计量要求导出原则
4.1.1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效益进行计量要求的导出,以满足测量设备配备、测量过程设计所需要量的计量要求。
4.1.2 导出的计量要求要与因测量不正确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相匹配。
4.2计量要求导出的识别和确定
4.2.1 识别顾客的要求,顾客的要求可以从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中导出.
4.2.2 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主要是对产品的适用性的要求,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需要规定产品的外形尺寸、机械、物理、力学、热学、化学等特性的技术要求。
4.2.3 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进行测量和监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而满足产品各种要求的具体的测量要求通常来自的标准、产品的检验规范、合同、订单及相关的技术文件。
4.2.4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涉及到测量要求,法律法规要求通常包括:与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如产品质量法或有关计量法及其相关的法规或技术规章等。
4.2.5企业在测量要求上涉及到经营管理、质量管理、能源、安全、环保等方面需要进行测量和监视,如对原材料、工艺过程参数、半成品、成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4.3 计量要求导出的实施
4.3.1营销部根据订单要求识别和确定产品的各种要求,生产过程要求和产品特性,并分别将其转化为测量要求,如技术指标参数,控制参数特性和产品检验指标等。
4.3.2技术质检部专业人员将各种技术指标,控制参数特征及产品检验规则/规范/指标转化为测量要求。
4.3.3总经办的专业技术人员将已量化的测量要求转化为测量设备、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4.3.4将已识别的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
将已识别的测量要求进一步分析,确定哪些要求影响量大,哪些要求影响量小,哪些小的影响量可以修正,哪些影响量无法修正,哪些影响量可以控制,哪些影响量无法消除,哪些影响量可以忽略不计,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从分析众多条件影响量中的指标、参数、极限值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等计量要求。
4.3.5测量过程计量要求的识别
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识别可包括以下内容:
4.3.
5.1 测量设备使用环境:一般为温湿度,可参照设备使用说明书确定。
4.3.
5.2 测量人员能力:检定员、校准员、质检员等。
4.3.
5.3 测量程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检验方法或有关的操作指导书等。
4.3.
5.4 允许不确定度
a)检定或校准类关键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一般为被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3
(国家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有规定的除外)。
b)检验类关键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一般为产品允差或工艺变差(双侧)的1/6或(单侧)
1/3,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允许最大不确定度。
不能满足此要求的,由自控仪表科组织相关部门评审后设定。
c)一般控制的测量过程的允许不确定度一般为产品允差或工艺变差(双侧)的1/3或(单
侧)1/2,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允许最大不确定度。
不能满足此要求的,由总经办组织相关部门评审后设定。
4.3.6测量设备计量要求的识别
4.3.6.1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一般包括:测量范围、最小分度值、准确度等级(如有)、最大允许误差(一般为产品允差或工艺变差(双侧)的1/10或(单侧)1/5,也可参照设备操作说明书,如没有相关资料,一般为分辨率的1至3倍)等。
必要时可根据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增加部分计量要求(如稳定性)。
4.3.6.2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必须符合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
4.3.6.3列入A类管理范围的测量设备,其计量要求应根据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
4.4 计量要求导出的监视
4.4.1总经办负责组织各部门对本部门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要求的识别,形成《计量要求导出记录》。
4.4.2计量要求导出记录应定期评审。
由自控仪表科组织对关键测量过程和重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的评估,确认计量要求能否满足顾客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和本企业所需要的测量要求。
4.5记录管理
4.5.1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使用部门填写《计量要求导出记录》,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各部门存档,并交由总经办汇总。
随机进厂的测量设备,使用部门填写《计量要求导出记录》,使用部门负责人审核,使用部门存档,并交由总经办汇总。
4.5.2 如需增加测量过程或测量设备,各部门应及时更新《计量要求导出记录》。
更新后的记录按4.5.1的要求进行审核和存档。
5.相关文件和附表:
5.1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5.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控制程序
5.3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5.4计量要求导出记录
5.5关键测量过程识别表
5.6关键测量过程一览表
6.0过程图
1.0目的
为了对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将计量目标在各有关部门进行分解,通过策划,制定后便于实施。
2.0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各部门计量目标的制定、分解和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3.0 职责
3.1.1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测量管理体系目标的审核,总经理批准。
3.1.2各有关部门按其职能分解和制定本部门的计量目标,并按目标落实计量工作。
3.1.3管理者代表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对上年度计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并将计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提交管理评审,以确保计量方针持续有效。
3.1.4 总经办负责对测量管理体系计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监督,并实施考核。
4.0工作程序
4.1计量方针和目标的过程:
过程的输入是:顾客的计量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公司生存和发展呢的需求。
顾客包括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
过程的输出:公司的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
过程的活动是:制订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实施计量目标;对计量目标的实施监视和测量;计量目标的有效评价;计量目标的持续改进。
计量方针和计量目标过程流程图如附图。
4.2计量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原则:
4.2.1 以方针为框架和规划原则,体现和支持方针;
4.2.2 力争最大定量化,若目标不能定量,则用指标予以支持;
4.2.3 具有可行性,经过一定时期努力可实现;
4.2.4 考虑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4.2.5 相关方的关注焦点和观点;
4.2.6 考虑到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4.3计量方针和目标的规划和修改时机:
4.3.1 方针首次制定,总经理应组织规划计量方针和目标;
4.3.2 方针修订更新,总经理应重新组织规划计量方针和目标;
4.3.3 总经理每年一次(一般为管理评审后),应组织各部门/人员识别计量方针和目标修订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