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度经济学制度

制度经济学制度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与流派(一)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将参与主体看作是“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物质承担者”,超出了古典经济学对于“理性人”的假设,将其看作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下的“人”。

马克思所研究的“制度”本质是经济主体参与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以及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即上层建筑。

在新制度经济学时期,诺思将意识形态列入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并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二)以自发秩序理论为核心的旧制度经济学凡勃伦以人的本能作为出发点,从本能-习惯-习俗-制度,认为制度是个人或群体普遍存在的思想习惯。

制度变迁的原因在于人们一些思想习惯被自然淘汰,又由于个人对环境的强制适应过程,而出现环境随社会发展和制度变化而变化。

康芒斯继承和发展了凡勃伦的制度分析。

康芒斯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他在综合了“从洛克到20世纪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之后,提出了“集体对个人交易关系的控制”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康芒斯的研究从“稀缺性”出发,说明了稀缺性“不仅产生冲突,而且产生因为相互依存而建立秩序的集体行动”,因此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

康芒斯强调法律制度对经济制度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法律保护所有权,并提出了法制优先于经济的观点。

康芒斯在我国曾被认为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制度经济学》也被认为是“为垄断资本主义辩护的错误思想”。

但是,他对稀缺性和效率的分析,已经成为了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一(james,1937),甚至对于反垄断法的建立影响颇深(三)以产权和交易成本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williamson(1975)提出的。

新制度经济学一直致力于回答“为什么正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我们在构建经济模型的时候必须将制度视为内生变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即制度对于经济运行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

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性人物,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

制度因此被理解成为降低交易成本而存在的规章、规则、法律、政策等等。

之后的交易成本理论被广泛应用,arrow(1969)将交易费用看作是经济制度必不可少的费用、williamson (1981)通过交易成本界定企业和市场边界等对促进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诺思的研究起始于交易成本理论,但是其分析方法同上述研究有所差异,以诺思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历史和制度变迁的分支。

这一分支认为,新的交易制度的形成和延边促进了近代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变迁过程。

制度安排并不仅仅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有助于降低转型费用。

1、产权理论产权制度就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对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科斯认为,产权界定能使双方通过交易便可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 产权是资产所有者行使一定行为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一定的而不是无限的.使用产权会带来收益,同时也会带来成本.2、交易费用理论最早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他认为交易费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

威廉姆森等人建立起交易费用完整的理论体系.。

3、企业理论科斯认为,市场机制和企业都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且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的. 但是要采用哪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则完全取决于交易成本的比较. 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但是这个市场运行成本也是可以减少的.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生存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唯一动力4、制度变迁理论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发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篇二:制度经济学1. 理解增长的近似因素与根本因素有哪些?新制度经济学家是如理解经济增长的?1.增长的近似因素:资本,劳动力,技术。

2.增长的根本因素:制度变迁。

3.新制度经济学家理解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出现取决于人们是否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活动,如发明创新、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要使人们积极地从事这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活动,显然必须使他们受到刺激和激励。

什么因素能给人们以刺激和激励呢?它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制度,即一个有效的制度结构制度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决定剩余索取权利和剩余控制权。

因此,制度决定经济绩效。

2. 如何理解交易费用?1.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与生产成本不同,它是履行一个合同的费用。

2.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交易费用和合同签订之后的交易费用,并特别强调合同签订之后的交易费用问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交易行为偏离合同导致的交易双方的“不适应”成本;②为纠正事后不合作行为而进行的讨价还价的成本;③为解决合同纠纷而建立治理结构的成本;④为保证合同条款兑现而付出的成本。

④这种事后的交易费用来源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事前签约的不完备性。

3.交易费用还可以分为市场组织方式中的交易费用和行政组织方式中的交易费用。

3. 用图说明负外部性为什么会导致资源配置过多?如左图,d代表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mc代表私人的边际成本曲线,msc代表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ec代表边际外部曲线。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根据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比较进行最优决策,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即私人边际成本(mc)小于社会边际成本(msc),两者的差额表现为边际外部成本(mec),因此对企业和个人的最优策略不一定是社会最优策略,厂商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进行生产,即mc与d的交点,产量为oq,对应价格为op。

而社会的最优生产量为oq1由msc 与d的交点决定,价格为op,说明负外部性往往导致生产过度,价格下降,实际产量超1过了最优产量,资源配置过多。

(注:外部性指当个人或企业在行动时并不付出行动的全部代价或享受行动的全部收益,表现为私人成本大于或小于社会成本。

)4. 为什么说科斯第二定理比第一定理更重要?1.科斯定理1: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则初始产权界定给任一产权主体都可以最终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2.科斯定理2:如果交易费用为正,可交易权利的初始安排将影响到资源的最终配置(市场交易费用影响着资源配置效果)。

3.原因:科斯第二定理是科斯产权理论的核心部分;现实生活中交易成本不为零,科斯第二定理更有现实意义;在宏观政策制定中能发挥作用。

(言之有理即可)5. 如何理解在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初始界定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这实质是科斯第二定理的一种推论,下面将用一个例子说明。

假定一个工厂周围有5户居民,工厂烟囱排放烟尘因居民晒在户外的衣物受到污染,因此使每户损失75美元,5户居民总共损失375美元。

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有三种: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防尘罩,费用为150美元;二是每户有一台除尘机,除尘机价格为50美元,总费用是250美元;第三种是每户居民户有75美元的损失补偿。

1.交易成本为零时。

不管是工厂有排污权还是居民有清洁权,工厂和居民的最优策略都是给工厂的烟窗上安一个防尘罩。

即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则初始产权界定给任一产权主体都可以最终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2.交易成本大于零时,即居民们为达成买防尘罩协议需要125美元。

这时候,如果规定工厂有排污权,居民会自己买一台除尘机,每户成本为50美元,而安防尘罩的每户成本为(125+150)/5=55美元,因此居民不会给工厂安一个防尘罩。

如果规定居民有清洁权,工厂会选择成本最低的防尘罩为150美元。

因此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初始界定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3.(此题有多种例子,希望自己找一个,不然这个例子用得太多让老师看得厌倦。

比如把工厂排放烟尘改为排放污水,或者改一下数字。

或是养牛没有栏栅给周围居民造成损失,解决办法为1,修栏栅;2,直接给居民赔偿。

例子很多。

)6. 如何理解产权的含义?财产与产权有何区别?1.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性权利。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成。

产权是一组行为性权利、即一个“权利束(rights or a set ofrights)”2.财产是具有金钱价值、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的总称。

大体上,财产有三种,即动产、不动产和知识财产(即知识产权)。

产权反映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财产反映的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

7. 产权是怎样起源的?1.从立宪层次解释产权制度起源。

人们尽量减少在“自然状态”下的风险求助于市民社会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通过谈判建立一个政府,创造一个社会契约,使每个人的产权有明确规定并能得到保障。

2.原始产权模型。

自然状态中人口少,动植物资源丰富,不必界定产权,部落以狩猎为主,人口增加导致资源相对稀缺,以武力或战争形成排他性公有产权或共同产权,即单个群落开始不许外来者分享资源,部落定居下来,内部成员滥用资源会使资源枯竭(如公共地悲剧),或是生产力发展有了剩余产品,或是生产力发展使得个人能离开部落独立谋生。

因此内部成员进一步界定产权,私有产权产生。

3.强力产权理论。

当事人通过强力造成先占事实,然后通过联合建立保护先占事实的社区规范,再通过游说谋求将社区规范变成法律。

4.产权的起源。

经济因素:①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前提。

②潜在利益或预期收益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动力(只有当界定权利的费用与权利带来的好处在边际上达到相等时才会产生,或者说,只有当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产权界定的成本时,人们才有动力去制订规则和界定产权)。

③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变动。

④排他性费用。

⑤人口压力。

⑥技术。

社会政治因素:①“先占”:如土地。

英国普通法、传统非洲法系和伊斯兰法系中,对土地的先占行为决定了土地的原始所有权;在美国,通过先占原则和政府转让,确立了土地私有权(lueck ,1998)。

②无政府和习俗惯例下私人的强力。

③习俗和习惯法,如氏族习俗、行规等。

④国家暴力:政治决策具有规模效应,能够节约私人界定产权的交易费用。

8. 为什么私有产权通常更有效率的?共有产权的低效表现在哪些方面?1.私有产权有效率:第一,私有产权促进经济自由,在这方面私有产权的优势非常明显,由于产权属于唯一的经济主体,产权的让渡取决于所有者的独立决策,交易的复杂性相对较小。

第二,激励效果明显,诱导所有者节约资源。

在私有产权下,产权主体明确,保证了产权主体排他性地获得行使产权的收益,有利于激励产权主体以最高的效率来使用其产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