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规文本+说明书

控规文本+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功能定位第三章总体布局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第五章居住区规划第六章绿化景观规划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第九章市政用地设施规划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第十一章五线控制第十二章地块控制第十三章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第十四章建设开发时序第十五章附则第二部分说明书1 前言规划背景规划范围规划依据与原则1.3.1规划依据1.3.2规划原则项目概况2 现状概况与分析区域位置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水系土地利用现状道路交通现状对外交通内部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现状3规划定位与发展策略区位分析上位规划基地优劣势分析优劣分析劣势分析发展策略交通策略土地利用策略景观策略4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总体结构土地利用规划5 地块划分及开发控制地块划分及编码控制指标5.2.1 控制指标的内容5.2.2指导性控制指标6 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道路交通系统规划7 竖向规划现状地形规划目标与原则规划目标设计原则道路竖向规划8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总体思路布局规划9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原则绿地系统规划9.2.1绿地结构9.2.2绿地分类10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城市设计目标城市设计原则整体城市设计第三部分附图1区位分析2与老城区衔接分析3土地利用现状及环境分析4土地使用规划5地块编码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7道路交通规划8道路线位(坐标)9道路竖向(坡度/坡长)10四线规划图11城市设计概念图12规划结构13功能分区14绿地系统15绿地景观结构16开发强度17高度分区18分图则1 19分图则2第一部分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武夷山市北城高铁区的建设发展需要通过片区开发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明确片区的功能定位、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和相关建筑,协调各项建设,组织道路交通,构筑环境景观,配置有关市政配套设施等内容,特制订《武夷山市北城高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以及规划区内各地块及各类用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和开发建设。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3、《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代码》CJJ 46-917、《福建省城乡规划条例》8、《福建省城市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9、《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10《武夷山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11、其他相关规划第三条规划原则1、整合原则。

处理好发展规模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经济原则。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

3、安全原则。

有效防止各类自然、人为和次生灾害,强化城市规划的避灾、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4、美学原则。

按照美学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注重传统与现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塑造独具地方特色的魅力形象。

5、社会原则。

体现以人为本,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满足市民的各种需求。

第四条规划理念1、区域协同整合。

以“武夷山市北城高铁区”为区域背景,,协调和梳理与周边地区的发展脉络,寻求区域整体协同发展。

立足区域的视野,遵循区域综合发展的规律,根据宏观区域背景环境研究分析规划区空间布局,合理安排用地;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各级配套服务设施,提供多层次的城市空间,保障城市生活的多样性。

2、生态低碳发展。

坚持人、城市、自然和谐,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的相互关系,借鉴生态规划理念,引入低碳建设模式,尊重自然肌理,注重生态基底与人文空间的优化,提升北城片区的文化和环境品位,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3、塑造城市个性。

把握武夷山地域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深刻了解城市及其文化的发展脉络,研究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品质意境,从而确定空间的艺术特色,构筑城市形象整体景观框架,形成良好的城市意象空间,展示城市的个性风格。

4、适度超前建设。

扭转历史上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的局面,设施建设适度超前配套完善,把发展瓶颈制约转变成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5、弹性动态规划。

前瞻性与实施性相结合,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突出规划的前瞻性,采用灵活与具有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进行弹性建设控制引导,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五条规划范围:本规划区位于武夷山市北城高铁区,地处海西经济区北部,是海峡西岸绿色腹地战略中的“黄金点”。

规划于2010年正式动工建设的京福高铁自北向南穿北城新区,极大地改善了北城新区的交通区位,缩短了新区与周边更大腹地城市的距离,为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京福高铁带来的发展契机,将实现武夷山市全面融入海西建设大局,充分发挥武夷山市在海西经济区纵深推进中的先锋作用。

总面积182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165公顷。

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防灾工程等是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镇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镇总体规划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功能定位第六条产业导向: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综合发展交通转乘、餐饮娱乐酒店住宿、商务办公、商贸购物、文化展示、居住等多种功能,做大做强武夷山市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第七条发展定位:把握海峡西岸经济一体化加快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以大型铁路枢纽站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催化作用,实现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的转化。

北城高铁区是一个以居住生活功能和交通集散功能为主,兼顾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复合的展现武夷人文自然特色生活服务中心。

第八条职能建设打造未来武夷山市北城高铁区的重要节点和新型产业空间载体,为武夷山市提供生活性服务,重点建设四大职能。

城市核心延展区——充实中央金脊都市交通组织区——建设客运枢纽生态文脉传承区——保育山水格局都会生活引领区——培育休闲产业第九条人口容量根据片区功能定位和用地条件以及上层次规划的要求,规划区人口规模控制在12万人左右。

第三章总体布局第十条空间结构规划形成“活力高铁、三轴律动、多廊楔入、五区联动”的空间形态与结构。

活力高铁:由高铁商务活力区、滨水生态文化区、创智文化动力区共同构建24小时活力中心,形成商务接待、商业服务、文化展示、小企业创业等为主的具有复合功能的区域动力源。

三轴律动:以北城高铁发展轴、滨水生态文化轴和山体公园景观副轴共同展示规划区城市活力、文化内涵、生态风貌等。

多廊楔入:结合区内外水系,塑造崇阳溪滨水绿廊、文化轴滨水绿廊、城铁滨水绿廊、和谐大道防护绿廊。

五区联动:围绕发展轴线,通过生态廊道的分隔,形成高铁商务活力区、滨水生态文化区、生态旅游休闲区、自然居住区、滨水生态涵养区等五个功能片区。

第十六条空间结构高铁新区城乡统筹空间结构将形成“五区联动,三核发展”的空间布局。

第十一条用地布局以北城高铁为核心,西边以居住、商住、商业为重点建设对象。

东边以行政、少量商住、高档酒店、少量商业为主。

着重建设滨水区的景观与建筑。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规划居住用地分为二类,总用地40.18公顷。

一类居住用地,分布在山体周围,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形灵活布局,以低层住宅为主。

二类居住用地,分布在生态旅游休闲区,以多层住宅或多层和高层住宅混合用地为主。

第十三条公共设施用地重点围绕高铁站场建设中央金脊,市级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在生活性宾溪大道和站前路两侧,各生活片区集中建设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32.13公顷。

第十四条工业用地因本地块规划目标定位,并没有涉及工业用地的安排。

第十五条仓储用地因本地块规划目标定位,并没有涉及仓储用地的安排。

第十六条对外交通用地北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配套建设的汽车站等站场用地,总面积27.44公顷。

第十七条市政设施用地以配套建设完善为主,主要安排公交首末站、垃圾中转站、环卫所、消防站等。

第十八条绿地新建公共绿地多处,总用地面积46.27公顷;设置多处防护绿地,用地面积18.97公顷;新建公园绿地2处,总用地面积24.77公顷。

第十九条水域及其它用地保护区内水系及其支流,沿地势局部改造、拓宽,打造滨水绿廊,形成核心生态带,承担生态保育和展示功能。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二十条中心系统以北城高铁为主要核心,周围以发散的形式建设商业区、居住区、公园、行政区等等。

第二十一条行政办公设施规划市级行政办公用地位于规划区核心部位,集中在滨水生态文化区。

第二十二条商业金融设施规划在高铁商务活力区,安排商业、商贸、宾馆、酒店、会展、商务办公等用地。

在生态旅游休闲区安排宾馆、酒店以及旅游接待中心。

其它商业设施安排结合居住区布局,主要配套市场、超市、小型零售店等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十三条文化娱乐设施规划在滨水生态文化区内安排市级文化娱乐设施,其它文化娱乐设施结合居住区布局,以文化站、小型活动中心等形式布局于居住区公共服务中心内第二十四条体育设施未涉及大型体育设施。

第二十五条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在居住区安排综合医院一处,用地面积2.25公顷。

第二十六条教育科研设施建造小学和中学各一所满足当地教育需求。

第二十七条其它公共设施未涉及其他公共设施。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第二十八条城市社区结合区位与场地特征,低密度开发型、低碳型两种类型。

位于水系或山体周边或是滨江生态涵养区中,以低于4层的低密度住宅为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高品质社区。

以现状建设为依托,重点完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为主。

在高铁以及西侧用地范围内。

引入TOD社区模式,结合BRT线路布局。

以公交站点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属低碳城市模式试验性社区。

第二十九条农村社区对规划地块附近的村庄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规划区形成良好的衔接,彼此促进发展。

第六章绿化景观规划第三十条绿地系统以保留的果园、林地、山地为生态斑块,以水系沿线、交通干道沿线绿化带为生态廊道,构建“斑块、廊道、基质”三级生态结构体系,形成“绿野环绕、绿斑镶嵌、绿廊交织”的弹性生态网。

区内园林绿化系统采用“点、线、面” 相结合的立体混合式布局手法,主要安排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态绿地等各类绿地。

绿地分类一览表第三十一条景观系统结合自然地形和空间布局以营造田园风光与动感都市相结合的景观特色为主题,对区内河涌、林地等特色要素整合利用,形成“山水并续、多楔渗透、城绿交织、共书锦绣”的景观意向,组织有整体性、连续性、多样性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景观空间脉络,规划形成“一心、三轴、五区、多点”的绿化景观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