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_李冀君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_李冀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1卷总第44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22009(Vol.11Sum No.44)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p李冀君,潘丽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纺织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自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来,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

本文阐述了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对摩擦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概括了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为能在频繁的贸易摩擦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纺织品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创新品牌,灵活应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市场。

关键词:中欧;纺织品贸易;贸易摩擦;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F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58(2009)02-0073-03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随着中欧贸易额不断增加,由于中欧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且在文化、法规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各种贸易摩擦不断涌现。

在纺织品贸易上尤为突出,它是中欧贸易摩擦的焦点,牵动了世界纺织品贸易。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及发展态势中国自2001年成功的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样一个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典型的半收益国际制度0[1]多边贸易体系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近年来中国与欧盟关系快速发展,双方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国际制度中的互动日益引人注目。

中欧贸易也开始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3年10月,中欧确立战略性伙伴关系,贸易额不断扩大。

2004年欧盟正式东扩,到2007年止,已拥有27个成员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体,为中欧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近几年来中国对欧盟出口额增长速度非常快(如下图所示),同时,在科技、教育、能源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入的合作。

2004-2008年中欧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年份中欧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中国对欧出口额同比增长中国从欧盟进口额同比增长20041772.933.6%1071.636.9%701.328.8%20052173.122.6%1437.134.1%736.05%20062723.025.3%1819.826.6%903.222.7%20073562.027%245229%111022% 08年1-9月3225.225.9%2204.725.6%1020.526.6%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统计我国是欧盟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欧盟则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大目标市场。

2005年配额的取消,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同年,我国纺织品对欧盟出口183.2亿美元,同比增长56.9%;2006年,对欧盟出口222.9亿美元,同比增长21. 7%,超过美国,并呈持续增长态势。

1.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2005年,纺织品进入后配额时代,欧盟就中国出口欧盟纺织服装产品数量激增[2]出台了5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6,4月25日欧盟称一些产品已经超过了欧盟的警戒线,开始了对中国9类纺织品的特保调查和从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等两类产品启动/紧急特保0程序。

中欧自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的第一次纺织品贸易摩擦正式拉开帷幕。

2006月11日至12日,中欧双方经过艰苦磋商达成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盟委员会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6,避免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

5谅解备忘录6规定,2005年6月11日-2007年12月31日,欧盟对10类纺织品确定合理基数,并按照每年8% -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3],欧盟承诺尽量克制对其他中国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0,并从2008年l月l日起完全开放自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

至此,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告一段落。

然而好景不长,在协议生效还不到两周,中国套头衫出口就已经达到出口配额,超出出口配额的纺织品在欧洲海关积压。

据欧盟配额监控系统统计,截止2005年8月25日,已约有成本在2亿到2.5亿欧元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因配额问题而积压在欧洲各港口无法入关。

为避免矛盾恶化,中欧双方于9月5日再次达成协议。

此后,纺织品摩擦不断,欧盟对中国纺织品频发调查,并制定专门针对中国的特别条款。

2006年12月18日,欧洲议会主席和欧盟理事会主席共同签发了欧盟5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6,简称欧盟REACH法规。

已于2008年6月l日起进入实施。

REACH法规将成为迄今为止关于化学品管理最为复杂的法规,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不小的影响。

目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欧元呈现疲软,纺织制衣业衰落加剧,市场萧条;而中国虽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但经济总体态势是好的。

08年中欧对8种纺织品实行/双边监控0,无数量限制,监控时间从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末。

在/双边监控0许可制度下,我国批准的出口许可及欧盟批准的进口许可受到监督,用纺织品出口许可制度替代原有的出口配额制度。

灵活的/双边监控0可*收稿日期:2008-12-31作者简介:李冀君(1984-),女,湖南双峰县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能成为发达国家对国内产业保护的幌子。

配额的取消并不能说纺织品贸易就实现了自由化,如2008年6月27日生效的欧盟5关于限制全氟辛烷磺酸(PFOS)销售及使用的指令6,规定PFOS含量不能超过总质量的0.005%,这样的绿色壁垒内容广泛、表面合法、实行双重、方式隐蔽,同样限制了中国纺织品进入其市场。

在纺织品摩擦问题上,中国遵循/道义和政治义务0来解决问题[4]。

坚持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展现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负责任的伙伴角色,即/中国有权利凭借竞争优势获取加入WT O后的利益,但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避免引起他国对中国的恐惧0[5]。

中欧以WTO 为制度平台进行互动,使通过友好对话和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妥善友好地解决纺织品贸易纠纷将有利于中国更加紧密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0[6]。

2.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发展态势随着中欧贸易增多,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在摩擦中求生存才是智者的选择。

总体来看,摩擦是局部的,体现在:(1)中欧纺织品虽存在竞争,但相互依赖程度较大,中国主要出口低端价值链产品,靠价取胜;而欧盟的纺织品有着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以质取胜,但由于它的劳动成本高,低端产品无暇顾及,因此,两者产品的互补性强,中欧间的贸易摩擦对抗可能性不大,在贸易摩擦中可能相互妥协,达成共识。

(2)中国和欧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可反作用于经济是常理,如今贸易摩擦日趋政治化,摩擦的有效解决有待于双边磋商。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世界经济紧密联系,一国不能只顾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视他国利益。

磋商是解决摩擦的达魔克利之剑。

(3)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保护、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等日益成为摩擦的内在原由。

纯粹的反倾销已逐步退出世界舞台,隐蔽性较强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最大的障碍,如此一系列贸易摩擦使得中国纺织品企业老套的销售策略和生产模式在国际市场上步履为艰。

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据研究估计,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依存度在40%以上,服装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国内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

对于摩擦,我们应以平常心去对待,冷静处理,我国企业应努力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确保我国一直保持的欧盟纺织品第一大进口国的地位[7]的神话不被打破。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升温的原由1.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呈低迷状态,市场萧条,各国为保护本国工业采用新的贸易保护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一些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

给欧盟纺织品产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欧盟出台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贸易保护措施成为保护欧盟工业的安全阀。

2.中国对欧贸易持续顺差及欧盟经济渐陷低迷期如今,美国次贷危机袭卷全球,欧盟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而中国作为世界新经济体,其国内产业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经济总体依旧在向前迈进,欧盟对华巨额贸易赤字引发了贸易摩擦,中欧贸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和谐的音符。

为平衡国际收支欧盟强化利用反倾销、技术、绿色壁垒等措施控制进口的动力,企图通过压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延缓中国和平崛起步伐,遏制中国经济增长,缩小欧中贸易逆差保护欧盟的经济安全。

3.欧盟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否认一个国家在全球对外贸易中的市场经济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中国却依旧没有获得欧盟市场经济国家的承认。

欧盟对来自/非市场经济0国家的产品的价值不是以其国内销售价格或成本价格,而是以替代国价格、结构价格或替代国对进口国的出口价格来确定。

由于法律上的不可预见性和主观性,导致中国纺织品的产品常被认定为倾销,否定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对中国纺织品企业的出口是极其不利的。

4.欧盟的贸易壁垒:阻碍中国纺织品进入其市场取消配额后,欧盟频繁筑起的/绿色壁垒0和/技术壁垒0制约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发展。

欧盟国家凭借其技术和资本优势,制定高规格的技术标准或者产品检验标准,产品环保指标相当严格,且涉及范围相当广。

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为欧盟筑起一道严密的防护墙。

5.中国自身存在的原因(1)人民币升值、中国劳动法的颁布对欧中纺织品贸易有一定的阻碍。

人民币升值,相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业利润下降2~6%,出口增速总计放慢0.3~0.4个百分点,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的挤压[8],对中国纺织品企业出口造成困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切实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但提升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且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的价格优势进一步丧失给中国纺织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企业反倾销意识淡薄。

在反倾销案件诉讼中,纺织品出口企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应诉积极性不高。

据统计,中国遭受的400多起反倾销诉讼中,有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企业没有应诉。

这种严重的不作为的方式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使中国的商品不仅长期被排除在欧盟市场之外,而且造成国外对华反倾销易于成功的错觉,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

(3)知识产权保护缺位。

由于我国对纺织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使得模仿者易于仿制,假冒产品泛滥,低价竞争,引发全球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措施,现今,国内多数布料织造、染整、印花、工艺成衣、款式等没有申请专利;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的发明专利占到本国纺织品服装专利申请总量的9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