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一是学习无动造成的恶性循环
学习和从事其它活动一样,需要动力。
没有了动力,不知为和而学,就不想学。
二是负评定造成耻辱感丧失,再加上无制的因素,久而久之就越来越差,甚至放弃。
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相同行为的反映经常表现不一,即不能一视同仁,经常轻歧“后进生”,而祖护一些认为好的“学生”,同样是迟到,对“好生”往往是网开一面。
对“后进生”则横加指责,这种偏见和歧视往往生成学生敌对情绪的产生记得刚接这个班时,屡进网吧的张强一天早晨说肚子痛,想回家打针,我给了假,回到班级学生纷纷告诉我:“张强一定是装病上网了,以前他总这么干,不信老师你现在去抓”。
我听了异常生气,来不及多想,打电话联系家长,没接通。
我就请假直奔学生说的几个网吧找,结果,在从网吧回来的路上接到他母亲打来的电话,说正在医院打针,听后我愧疚了良久,并买糖向他和全班学生做了自己不理智的道歉,因为我明白,对于这样的学生,他们已经不怕被伤害了,只有当他们能得到一个公正、正确的评价时,他才能动一动那尘封的羞耻心,否则只能在再次被伤害中回避屈辱,导致进行自我防御,甚至放弃任何希望和追求,最终自尊心消失,耻辱感丧失,破罐子破摔的境地。
三是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的逆反心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而不适合的家庭教育则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便把责任推给了学校,于是课外时间无人监管,甚至放任自流,任其自生发展,有的家庭离异,置孩子于不顾,结果孩子会了上网,染上了吸烟、酗酒等恶习。
四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自我放弃
习惯决定命运,许多学生不是不想学,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想学,却没有动力,想看却没有计划,想好却没有毅力。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动脑思考,不爱却笔书写,,贪玩不写作业,不善预习巩固,不钻研不刻苦。
时间一长,追赶无望,自暴自弃。
那么应该怎样挽救他们呢?
策略一
唤醒耻辱感,人需要“耻辱意识”,对违背道德的行为有耻辱感而羞于作为,或者对自己已经发生的行为感到有悖于道德伦理而自愧。
这样的耻辱感是绝对不
可少的。
一个人如果落后了还没有耻辱感,还可蝇营狗苟而自诩,就很难成为一个的人,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些差生,由于学习的落后。
评价的负面影响,过早地使他们丧了学习上的耻辱感,变得麻木不仁,不听课,不写作业,考试抄袭,答卷零分。
迟到早退反倒成了互相炫耀的资本。
主[这又怎能仅凭几节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所能挽救和改观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唤醒他,让他的良知觉悟,让他的自尊恢复,为此我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写道德日记、写行为分析日记完善自己,通过写条幅设置班级文化熏陶启迪学生,通过讲做人的故事教育感染学生,通过心理分析暗示转化学生。
还记得金老师上第一节生物课讲繁殖时,一些学生适机取笑,满脸轻佻之色,课后我给他们讲了《东坡与佛印坐禅的故事》,苏东坡到金山寺与佛印和尚一起禅。
坐了一个时辰,苏东坡只觉得身心通畅,内外舒坦,便忍不住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佛印看了一下苏东坡,点头赞道:“象一尊佛”。
佛印随后又问东坡:“那你看我坐姿如何?”那天佛印穿的是土黄色的僧袍,苏东坡说:“象一堆牛粪。
”苏东坡回家后,高兴的告诉苏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和尚。
”小妹不以为然,告诉哥哥:“其实输的是你!佛印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象佛,你心中有粪,所以视禅师如粪。
”
生活中,你心中有美,你就能成为好人。
你心中有恶你就会成为恶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造就的,所谓的见仁见智也就是这个道理,听后使他受到教育,此后极少出现类似现象,可学生是有耻辱感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契教育。
策略二
激发求知欲,差生由于欠债较多,大多已逐渐淡化了求知欲,为此我们不能用正常的办法来要求他们,于是我就用帮扶学习,互教学习,降低难度学习,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求知欲望、教学中能解决几个问题就解决几个,解决不了就解决下一个,最重的是自己参与动脑解决的,要求大家不懂的不抄,不会的不抄,弄不清楚的不抄,不做无用功,不浪费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