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儿童和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的专题报告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开始于童年,贯穿于人的毕生,是一种终身文化适应的过程。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当代儿童政治社会化发生的时间主要在儿童晚期(6~12岁)。
儿童时期对于形成一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至关重要。
这个时期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特点是:发展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但是单一,心理较为脆弱;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生存压力大;道德的自觉性有所提升;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儿童对政治制度的认同首先建立在情感认同上,而不是以理性认识为基础等。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
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制度化。
儿童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和学校和政治组织,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启蒙老师。
家庭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社会的一员,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
与其他媒介相比,家庭在对儿童的人格的塑造、基本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政治常识的启蒙等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一般而言,学校是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
有资料显示,在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大部分儿童都有义务教育的机会,这表明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强大的。
社会组织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
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宣传组织的主张、信仰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取向,以及通过组织的活动向其成员传播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培养其成员特定的政治文化。
如中国儿童通过少先队组织很好地进行政治社会化。
因为中国少先队是一个群众性的少年儿童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少年儿童组织,具有突出的政治属性,她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教育少年儿童,引导少年儿童坚定不移跟党走;同时充分发挥组织的社会性功能,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竭诚服务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主要指十二岁至二十五岁之间的时期。
青少年时期则是一个人形成政治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获得的经验对其今后甚至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政治社会化发展的特点是:是人的思维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情绪波动起伏、情感内容大大丰富的时期。
这个时期青少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在增强。
而这种不满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等因素外,还与青少年刚刚迈步社会走向人生,又缺乏丰富的阅历和心理承受力有关。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心理冲突的时期,比如:成才心切与刻苦努力思想准备不足的冲突;创造变革与接受继承的冲突;浪漫主义的理想与必须正视现实的冲突;摆脱依靠、实行独立与尚缺乏独立能力的冲突;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脱节的冲突;性成熟提前与人的社会化延长的冲突;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冲突;被人理解、摆脱孤独与自我封闭、保持个人秘密的冲突;情绪波动起伏与意志控制要求的冲突,等等。
这些冲突往往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的不安和情绪的骚动,稍有不慎,便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使之能顺利地渡过这一个发展阶段,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稳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有:1、家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有利于造就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公民,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
詹姆斯·戴维斯认为,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独一无二的介体。
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它在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中的父母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是提供信息的最初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
父母通过表达他们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他们卷入政治的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传达着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其政治判断标准的形成。
以政党认同为例。
美国相关调查计划显示,高中生的政党认同很容易偏向其父母的认同,只有约10%的人有相反的认同(Jennings & Niemi,1974)。
《美国选民》认为,政党认同在成年期以前就发展起来并显著受到家庭的影响。
而且大部分成年人在多年以内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政治认同。
2、学校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途径。
因为学校教育贯穿于整个青少年时期并持续发挥作用,这一时期的个体处于生理发展、个性发展、认识发展的极其迅速、可塑性强的时期。
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为自身所意识到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知识,即具有独立意识的政治人格。
与家庭相比,学校更接近真实的、现实的和复杂的社会环境。
学校环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以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和讲解大量的、连贯的、有系统的信息、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它也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或某种意识形态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自愿组织。
这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在一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观念、态度的形成影响重大。
4、大众传播媒介即一些专业化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向分布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公正传递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网络等。
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社会环境构成各种政治存在形式的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文化因素都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往往成为重要的政治信息来源,包含着政治内容传播社会的政治信仰或政治价值准则等。
“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M·德弗勒)”,并使得人们据此来决策自己的种种政治行为。
5、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民主选举是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
公民经由直接或间接选举方式推选出国家和地方的各级代表,组成各级机关。
在选举期间,公民广泛参与政治活动,评价政治代表,了解公共政策,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这些都有助于公民提高政治认识和政治技能。
6、社会组织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
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宣传组织的主张、信仰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取向,以及通过组织的活动向其成员传播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培养其成员特定的政治文化。
而中国青少年通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个组织很好地进行政治社会化。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它具有三种主要的社会职责:(1)团结、教育和引导青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建功成才;(2)组织青年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相互学习,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青年组织的交往和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青年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强儿童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建议首先要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进行必要的改革社会学的理论表明,一个人社会化的实现,是一个持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即一方面不断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内容;另方面又不断将这种心理内容表现为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使人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不断变化、丰富,不断地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自我”。
鉴此规律,在加强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下列三个环节。
一、改革社会化的机构,为增加儿童青少年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创造条件。
一个人由于年龄的不同,其社会化的机构也应有所区别。
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会化的机构主要有学校、家庭、政治组织、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
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儿童的社会化几乎完全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现阶段中国青少年社会化也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家庭成为青少年形成自己个性的基本环境,青少年很难将自己的活动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例如在农村和边缘山区,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还很难得到普及,许多青少年初小或初中毕业后,往往便在家里操持家务或帮父母从事农活,与社会的接触面十分狭窄。
有些青少年甚至长大成人还未走出过乡镇所在地。
再加上受到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也难有较多机会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广泛接触。
而在城里,虽然大部分青少年都能进校学习,但由于住宅大多单门独户,特别是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中、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许多青少年很难有足够的机会与社会接触。
他们往往是看电视受限制,想娱乐受批评。
他们往往是出家门进校门,进了校门是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寝室,吃完饭读书,读完书睡觉。
这种生活久而久之,青少年社会视野必然狭窄,导致思维方式封闭、保守等性格特征。
走上社会后,一时很难适应社会和被社会所接受。
二、改革社会化的方式,更多地发挥儿童和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从社会化的方式上看,中国儿童期的社会化具有一切由成人包揽、抚养重于教育、关心重于训练等特点。
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简直成了“小皇帝”,事事由父母包办代替,长到8、9岁,鞋袜不会穿,脸不会洗。
更值关注的是,儿童期的这种大包大揽的社会化方式,在许多家庭中被一直延续到孩子进入青少年期还没有任何改变。
有些青少年考上大学,还要父母送到学校,安排一切;有的大学生从未洗过一件衣服,放假回家要带回一大包脏衣服“孝敬”父母;有个别大学生因为不习惯离开父母过独立的大学生活而退学等等,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在社会化方式上,缺乏对青少年主体作用的发挥,由此造成了青少年从小养成的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的毛病没能得到及时的改变,使青少年在社会化中不能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不能具备较强的自我判断和自我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