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公信力文献综述2015.10.8

政府公信力文献综述2015.10.8

文献:反思与重构_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基层权力监管机制缺失、决策和执政过程透明度低、依法行政意识薄弱、基层政府官员政治道德素质不高等等。

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下滑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政治理念赢得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对于政府种种弊端予以强烈抨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而且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之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例如:拆迁问题。

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是体制改革变迁产生的结果,在网络时代,农村基层政权恶化,被推上舆论风尖,腐败、专权、黑社会化被揭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到巨大的破坏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1,“第五种权力”的崛起影响政治环境(第五种权力,一般是指以各种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网民舆论和话语权):现实公众参与政治渠道有限,使得中国的互联网担负了过多的表达民意、缓解民愤的功能,大大促进了公共事件网络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政治现状。

2,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大众舆论对网络公共事件非常敏感。

容易形成与政府对立的意见。

3,传统行政方式回应性的不足:在现实的政府行政过程中,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第一选择经常是隐瞒事实真相,不能做到阳光行政,甚至有时“撒谎”,民众对地方政府难以信任,造成信任危机。

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政府制度及政策制定过程的被认同程度、行政行为的纯度———公共性/公正性/公开性以及公务员群体在辖区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等。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衰减是处于加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现出公民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政府治理方式相对落后、制度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反应,是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的暴露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的共同结果文献:公共危机管理状态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1,是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展示政府的目的和通过实际作为赢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而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

政府公信力也是政府合法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它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程度,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的行为。

公众因政府的信用而信任政府, 而政府因被公众信任而树立信用。

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是否先进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前提,先进的危机管理理念更能获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是否合理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保证,并且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影响政府公信力高低的关键。

政府公信力要以政府人员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为行为结果的行政措施来体现,在改革建设中,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得到了提升,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透明,环境的变化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形成和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具体表现:1、危机管理理念落后、淡薄。

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的行为。

2、政府职能不清晰,职能转变滞后。

3、管理机制不完善。

4、法律建设不健全。

5、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1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也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

文献: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 西方民主社会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日趋紧张, 政府公信力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政府公信力涉及到两个主体:一是开展行政活动的政府, 二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给予评判的社会公众。

对政府公信力涵义的研究基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客体。

包括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 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

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第二类是将政府作为主体、公众作为客体。

也包含两种主要观点。

一种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

唐铁汉认为这种能力指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他认为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服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等四个方面2,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强化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政府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政府产生的合法性和存在的合法性。

2,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

3,有助于先进文化建设。

4,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李祖华认为政府公信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 同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5,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提高国际竞争力背景原因: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国际范围弱化政府权力、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

一部分学者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公信力低下的具体表现:一是政府行为存在行政违法、行政权力异化、行政腐败等现象, 影响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

二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背离, 公共政策责任机制不完善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等。

三是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评估的真实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

四是政府资信传递渠道不畅通、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瞒报等行为使公众对政府资信持怀疑态度, 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工作的被动3。

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时代因素: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 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 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使诚信缺失、公德败坏的现象无处不在, 其中不乏政府侵犯个人产权、侵害公众利益的现象;社会转型使社会利益群体分化重组, 政府部门出现的“特殊利益群体”使公众对政府的认同程度下降;新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的滞后使信用成为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 政府公信力下降就是政府信用缺失的重要表现公众因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公众期望的满足程度,公众公民意识的觉醒、期望的变化以及对政府绩效的判断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2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 建设信用政府[ 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3).3卢汉桥等.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公信政府[ 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4).政府因素:主要因素,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行为和管理效率的状况。

管理理念缺乏民本意识、信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和信誉。

管理行为中存在的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政府政绩异化、行政信息不公开、行政绩效评估失效、危机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削弱了政府的执行力和权威性, 影响了行政效率, 并最终侵蚀了政府的信任基础。

文献:互联网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政治生态的改变。

首先,公民的权利表达因网络强化公民自我教育而趋于活跃。

其次,社会的横向联系因互联网带来的人际关系水平化而更趋密切,并重构着社会公共领域。

再者,公共议程的设置权力因互联网带来的公共讨论零门槛而趋于分散化。

最后,社会共识的底线因互联网激发的社会价值多元化而调整和形塑。

政府公信力面临的挑战:1,互联网加速了权力的弥散,新的权力主体与政府竞争着公众信任。

新的权力主体:个人、群体等松散组织、非政府组织。

联网带来的信息海量化在使决策信息更多的同时,也增加了有效信息提取和甄别的难度,信息的快速、任意流动性和可加工性削弱了政府的信息控制权 2,互联网改变了权力向权威转化的社会基础和方式,政府权威的维护和固化成为受挑战的核心。

网络平台上的虚拟世界所依托的社会结构是水平的,而依靠现实世界的垂直指挥链来确立和维护权威的政府权力,在水平化的虚拟世界失去了可以依托的社会结构。

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形成多个权威,如果政府反应不当,或者政府不能及时顺应新媒体平台的水平特征来延伸权力,那么,政府权威不仅难以维护,其流失的速度也会加快3,互联网信息流方向的多元性挑战着既有的政府结构和回应能力。

很多政府更多的是将互联网上的信息当做舆情来进行研判和引导,还并未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对政府结构的根本性挑战和由此对政府回应能力的复合挑战,因此在互联网上掌握话语权、彰显权威和引导思想价值都显得被动而迟钝。

互联网时代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点:1,将互联网当作权力资源来对待,探索并抓住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转规律,维护政府权威。

2,以整体性政府为原则,在整合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变革政府结构,在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信息弥合机制的基础上打造联动的整合性宣传沟通架构。

3,制定完整的宣传和沟通战略,说做并举,引领社会公共领域的话语权。

4,巧用权力,以政府自身的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共识。

文献: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政府公信力实质上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 ,它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这种信用资源既包括意识形态上的 (如公众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的信仰, 公众对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等等 )、物质上的 (如政府的财力 ), 也包括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 (行政人员的率先垂范性、服务性、效率性 )等等。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在于政府合法性所受到的质疑和威胁。

对政府而言 , 权力的基础是公众的认同 ,是获取合法性存在条件。

政府绩效不佳 ,以及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等的变迁所引发的公众对政府施政的不满情绪,整个社会弥漫和扩展形成信任危机 ,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献: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综述与展望政府公信力有两个主体:信用方政府和信任方公众。

一方面以政府为主体方面来讲: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情况或程度。

有学者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包含信和被信的过程,信或不信都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和价值判断,“信”或“不信”均存在着程度指数。

认为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就是政府的“言”、“行”、“果”是否一致的问题。

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 ,它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