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活血祛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2例
发表时间:2010-08-25T14:17:27.65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9年第10期供稿作者:赵鹤新
[导读]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蟀患疮”、“火带疮”
赵鹤新
河南鹤壁鹤煤公司总医院 (河南 458000)
【摘要】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蟀患疮”、“火带疮”。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表现为受病部位灼痛、窜痛、刺痛,而且疼处固定不移,频繁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应归于“瘀”证范畴。
笔者自拟“活血祛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2例中侵犯肋间神经22例,腰骶部神经12例,颈部、臀部及四肢神经5例,面、听神经3例;对照组30例中侵犯肋间神经17例,颈部、背及腰骶部四肢神经7例,面、听神经者6例。
治疗组基本方药选用自拟“活血祛痛汤”,其他兼证花裁加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除湿止痛。
疗效满意。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活血祛痛汤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9)10-0080-0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愈后常见的后遗症状,临床治疗颇为困难。
笔者采用自拟活血祛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门诊及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1个月以上仍有明显的后遗神经痛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18例,女24例,23~68岁,平均46.3岁;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3~68岁,平均43.6岁。
治疗组42例中侵犯肋间神经22例,腰骶部神经12例,颈部、臀部及四肢神经5例,面、听神经3例;对照组30例中侵犯肋间神经17例,颈部、背及腰骶部四肢神经7例,面、听神经者6例。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单侧沿外周神经分布的成簇水泡性损害伴有神经痛,疱疹结痂脱落后皮肿疼痛,并有烧灼及似虫咬感,经一般治疗疼痛不止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基本方药选用自拟“活血祛痛汤”。
基本处方:黄芪30 g、当归12 g、赤芍30 g、川芎12 g、桃仁15 g、红花10 g、丹参30 g、泽兰12 g、玉金12 g、玄胡15 g、枣仁15 g,每日1剂,水煎服,随证加减,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辨证加减:热毒炽盛见皮肤红肿伴渗出,丘疱疹及干痂和小粟粒状水疱,自觉灼热剧痛,伴咽口苦、溲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加连翘、荆芥、龙胆草各10g;湿热壅滞见:明显黄白水泡,可见成簇疱疹、溃破渗出、疱液浑浊、皮肤欣红或糜烂,患处灼热剧痛、腹胀纳差、舌质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而数。
加苍术15g,白术、茯苓、10g; 1天1剂,水煎分3次服。
视其疼痛部位不同而加引经药,头面部加荆芥、防风、川芎、地龙、川楝各10g,细辛3g;胸胁背部加龙胆草、元胡、川芎、五灵脂(包)各10g,郁金、制乳没各8g;腰腹背部加羌活、独活、川芎、五灵脂(包)10g,金银花、防风、荆芥、香附、牛膝、杜仲各12g,制乳没各8g;四肢者加荆芥、连翘、防风、元胡、丹参、赤芍、羌活、龙胆草、伸筋草各10g,鸡血藤20g。
对照组口服病毒灵1次0.2g,1天3次;维生素B 1 1次 20mg,1天3次;维生素B 121次25μg,1天3次;去痛片1次0.5g,1天3次;阿昔洛韦1次0.2g,1天5次,连服2周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 [1] 疗效标准。
显效:疱疹干涸结痂,无新疹出现,疼痛及自觉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神经痛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疱疹干涸结痂,红肿渗出灼痛消除,无新疹出现,自觉症状及神经疼痛基本消失;无效:皮损未改善,疼痛未减。
3.2 结果:治疗组42例中,显效18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100%。
平均病程16.4天。
对照组30例中,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6%,平均病程18天。
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病程均优于对照组(P<0.05)。
4 病案举例
病人,女,62岁,左头额部患带状疱疹3月余,现皮疹已完全消退,遗留带状疱疹分布的色素减退斑,自感皮肤针刺样疼痛,头晕,疲乏无力,口干,舌暗苔白脉弦,用上述拟方加减治疗,15天后疼痛缓解,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5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蟀患疮”、“火带疮”。
《医宗金鉴》云:“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湿者色黄白、水疮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
指出本病因为风、湿、热,其发病与心、肝、脾、肺诸脏有关。
? 《证治准绳•疡医》“缠腰火丹”条目云:“或间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流入膀胱,缠于带脉,故如束带”。
《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
说明带状疱疹乃湿热毒邪循肝经而发,病因为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脾经湿热内蕴、外溢皮肤而生。
年老体弱者,常因气血亏损,气滞血瘀,血虚肝旺,湿热毒盛而成。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属于邪毒阻滞,气滞血瘀,湿热内蕴,内伤心、肝、脾三脏,心火旺则血热,热灼皮肤,故疼痛难忍。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表现为受病部位灼痛、窜痛、刺痛,而且疼处固定不移,频繁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应归于“瘀”证范畴 [3] 。
笔者自拟“活血祛痛汤”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根据经络分布,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辨证论治,加减用药。
方中黄芪量大,配以当归,重在益气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佐泽兰、玉金、玄胡以理气止痛,以助活血之功。
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除湿止痛之效。
参考文献
[1]张立新,白彦平,宋佩华等,活血化瘀法在带状疮疹初期治疗中的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5):71 72 [2]程永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进展,《亚太传统医药》,2007, 12:69 70 [3]秦淑华,田谣等,中药治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9例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07,23: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