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导论知识点

社会工作导论知识点

名词解释(选6)
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专业助人是社会工作
的本质,社会工作是持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职业性服务活动。

2.慈善组织会社: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一个组织。

3.友善访问:
4.睦邻组织运动:或称社区睦邻运动, 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
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

5.社会福利:通过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安排来解决社会问题, 满足公
民的社会需求, 提升公民的生活质量。

6.激进女性主义:把妇女看做在社会中被男性压迫的角色, 这种压
迫以两性的生物差异为根基。

在婚姻中两性是相互对立的个体, 女性被男性支配。

P155
7.伦理守则: 伦理守则就是将专业价值观念和职业信念加以条理化
和详细地明确,以倡导的积极方式和强制的消极方式来规定和约束专业人员的行为。

1保护生命原则2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3自主和自由原则4最小伤害原则5改善生活质量原则6隐私和保密原则7真诚原则8符合规章
P112-113
8.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
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
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 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9.小组工作:指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 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
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群体或社区的问题。

10.宏观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部分, 是日益得到重视的社会
工作类别, 是促进社会公正的积极手段, 是指在机构和社区内引导积极的社会变迁的相关专业活动。

11.社区工作: 是以一定社区居民为对象, 帮助社区居民认识社区存
在的社会问题, 动员调配社区资源, 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 以改善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12.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重要领域, 是一个动态过程。

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 解决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安全, 改善社会环境, 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

1.社会福利的功能
⑴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和再分配公民的收入;
⑵在社会福利体系中, 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
⑶社会福利本身也是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它可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⑷在出现社会问题时社会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补偿;
⑸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
(6)社会福利可以增加社会中利他主义的助人要素;
2.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⑴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社会工作的出现与
专业化的发展, 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⑵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传递者:社会福利制度要发挥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必须依赖相应的支持系统, 而社会工作专业正是担负着这一使命的行动者;
⑶社会工作是社会变迁与社会政策改革的推动者: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是促进社会变迁, 通过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来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通过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福利服务安排来改善人类的福祉;
3.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
⑴适应性: 适应环境以维持和发展个体, 并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不断改变环境;
⑵指向性: 人类行为有起因且指向特定目标;
⑶多样性: 行为有外显和内隐的、遗传的和习得的、生理的和社会的、攻击性的和利他的等不同侧面;
⑷整合性: 人类行为是个体许多方面与环境诸多因素的集体产品;
⑸可控性: 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 从而走向目标;
⑹发展性: 人类行为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 也是连续不断的纵向发展过程;
4.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⑴人类必须适应环境, 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⑵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各年龄层的人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
⑶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 相对而言,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5.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系统.p174
⑴改变媒介系统: 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或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是促使受助者发生改变的媒介
⑵受助者系统: 即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 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者;
⑶目标系统: 指为了达到改变受助者系统目的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⑷行动系统: 所谓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 实现改变目标的人;
6.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及其特点;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历来受到重视。

为了完成社会工作目标,社会专业活动要求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应当建立起专业关系。

⑴目的性: 是社会工作过程中专业关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⑵受助者为本: 从本质上说, 建立专业关系不是为了工作者的需要,
不以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利益为前提, 而是为了满足受助者的需要, 在专业服务的范围内, 受助者的利益高于工作者的利益;
⑶非平等性: 虽然社会工作强调平等、民主, 但由于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专业地位和专业权威, 是代表社会工作机构向受助者提供协助的, 所以在专业关系中, 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地位并非完全相等;
⑷受制约性: 专业关系不仅要以所达到的社会工作目标为指导, 也是受到本专业明确而详尽的伦理道德守则制约的;
⑸代表性: 在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的专业关系中, 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代表自己, 而是既代表着自己所工作的社会工作机构, 也代表着所从事的社会工作专业;
7.社会福利的模式
1 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所强调的是福利津贴的统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的普遍主义原则
2 剩余型的社会福利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有限的角色,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基本的社会服务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外,在其他社会服务或福利领域基本上依赖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家庭)
3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则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它的社会政策路线是“中间道路”其经济发展的方法是公私混合的模式。

论述题(选2)
1. 社会工作过程模式
⑴订立关系阶段
①了解受助者来源
②初步评估
③建立专业关系
④促使受助者进入角色
⑤与受助者以外的其他系统订立关系
⑵评估问题阶段
①评估其及目的
②评估的特点与原则
③评估的步骤(收集资料、分析和解释资料、认定受助者的问题、做出预估报告)
⑶计划、签订服务协议阶段
①计划的内容(确定目的和目标、关注的问题和对象、介入的策略、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明确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各自的角色、具体工作程序和时间表)
②制定计划的原则(受助者参与、尽可能详细和具体、与工作目的相符、能够总结和度量)
③签订服务协议(原则:明确性、双方认可、具有弹性)
④服务协议的形式
⑷工作介入阶段
①社会工作介入的特点(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干预是介入的核心、可以是实质性的也可是非实质性的)
②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直接介入、间接介入)
③选择介入的行动原则(个别化、考虑受助者的发展阶段、受助者参与、考虑经济效益)
⑸评估、结束阶段
①评估的目的与内容
②巩固受助者已有的改变
③解除工作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