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1.1. 建筑结构的破坏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和重大的社会影响的建筑,其安全等级应定为一级。
1.2.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甲类和乙类建筑,其安全等级应定为一级。
1.3. 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筑,其重要性系数γ0=1.1,对偶然设计工况及地震设计工况,其重要性系数γ0=1.0。
1.4. 重要性系数γ0 仅用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不用考虑。
1.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基础设计等级与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1.6. 基础结构的安全等级原则上应与上部结构的安全等级一致。
1.7. 地基设计的安全等级应根据上部结构的重要性并考虑包括施工及环境条件在内的多方面的因素综合确定,一般可取为二级。
地基承载力验算时,可采用原位试验及试桩的结果。
2. 结构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等级2.1. 建筑功能及重要性不同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2.1.1. 建筑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根据局部的单元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故设置了抗震缝将结构分为若干独立单元后,可根据各单元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实际设计中应注意,由抗震缝分成的每个结构单元应有单独的疏散出入口。
2.1.2. 对于大底盘高层建筑,当其下部裙房乙类建筑范围时,一般可将其及与之相邻的上部高层建筑二层定为加强部位,按乙类建筑进行抗震设计,其余各层可按丙类进行抗震设计。
2.1.3. 当上部结构为乙类,下部为丙类时可综合判定为乙类。
2.2.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设计基本加速度2.2.1. 抗震措施是除了地震作用计算和构件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抗力概念设计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的调整,以及各种抗震构造措施。
2.2.2. 抗震构造措施是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构造,如构件尺寸、高厚比、轴压比、长细比、板件宽厚比、构造柱和圈梁的布置和配筋,纵筋配筋率、箍筋配箍率、钢筋直径、间距等构造和连接要求。
2.2.3. 在不同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场地类别下,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不同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分别按不同烈度取值,见表1 和表2。
建筑设防类别不同时,计算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见表3。
按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调整后的抗震措施(烈度)表 1建筑类别场地类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 0.10 0.15 0.20 0.30 0.40甲、乙类Ⅰ~Ⅳ 7 8 8 9 9 9+丙类Ⅰ~Ⅳ 6 7 7 8 8 9丁类Ⅰ~Ⅳ 6 7- 7- 8- 8- 9-按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调整后的抗震构造措施(烈度)表 2建筑类别场地类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 0.10 0.15 0.20 0.30 0.40甲、乙类Ⅰ 6 7 7 8 8 9Ⅱ 7 8 8 9 9 9+Ⅲ、Ⅳ 7 8 8+ 9 9+ 9+丙类Ⅰ 6 6 6 7 7 8Ⅱ 6 7 7 8 8 9Ⅲ、Ⅳ 6 7 8 8 9 9丁类Ⅰ 6 6 6 7 7 8Ⅱ 6 7- 7- 8- 8- 9-Ⅲ、Ⅳ 6 7- 7 8- 8 9-根据建筑类别调整后的计算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表 3建筑类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 0.10 0.15 0.20 0.30 0.40乙、丙、丁类 0.05 0.10 0.15 0.20 0.30 0.40甲类高于本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具体数值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注: 1、8+、9+表示适当提高而不是提高一度,9 度时需要专门研究。
2、7-、8-、9-表示可以比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
2.3. 主楼与裙房相连时抗震等级的确定2.3.1. 裙房相关范围的抗震等级尚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裙房相关范围以外结构的抗震等级按照裙房自身结构类型确定,裙房与主楼相连的相关范围可取主楼周边外延3 跨且不大于20 米。
2.3.2. 当主楼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时,其框支层框架按照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确定抗震等级,裙房可按照框架-剪力墙体系确定抗震等级。
此时,裙房中与主楼框支层框架直接相连的非框支框架,当其抗震等级低于主楼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时,应适当加强构造措施。
2.3.3. 裙房为纯框架且楼层面积不超过同层主楼面积,主楼为抗震墙结构时,裙房框架抗震等级取框架-剪力墙体系和主楼高度确定的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主楼下部剪力墙(高度至裙房以上二层)的抗震等级可按裙房高度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主楼高度的剪力墙结构二者的较高等级确定;主楼上部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按主楼高度的剪力墙结构确定。
3. 荷载3.1. 不同使用年限的地震作用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75 年或100 年时,可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也可将50 年设计基准期内的多遇地震作用乘以1.25 及1.45 的系数,罕遇地震作用乘以1.15 及1.30 的系数。
3.2. 施工荷载3.2.1. 首层楼面宜考虑施工荷载,其值不宜小于5kN/m2,施工阶段结构承载力验算时,施工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为1.0。
施工单位有特别要求时,应补充计算施工阶段结构的承载力,并在施工图中注明容许的最大施工荷载。
3.2.2. 高低层相邻的屋面,且低层屋面有可能作为高层施工时的场地时,在设计低层屋面构件时宜适当考虑施工时的临时荷载,该荷载不宜小于5kN/m2,并在施工图上注明。
3.2.3. 施工荷载不与楼面附加恒载、隔墙、使用活载叠加,构件的配筋取正常使用与施工阶段工况计算配筋的较大值。
3.3. 消防车荷载3.3.1. 消防车的作用荷载3.3.2. 我国现用消防车,荷载总重达30t,其前轴单边轮压30kN,后轴单边轮压120kN。
3.3.3. 楼板设计时的等效荷载按照荷载规范附录B 的等效均布荷载的方法计算。
计算时应考虑车与板跨垂直及平行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且应考虑板面的垫层或覆土的扩散作用。
3.3.4. 次梁的等效荷载次梁的等效荷载应采用荷载影响线的方法计算,而不能采用板的等效荷载乘以受荷面积进行计算。
采用次梁活载影响线时,应考虑多部消防车同时作用的情形,消防车横向净距可取0.5 米,且应取等效弯矩及等效剪力等效荷载之中的较大值进行设计。
3.3.5. 框架梁的等效荷载考虑到框架梁的重要性及设计上的方便可行,其等效荷载通常采用折算荷载的方法,即框架梁承担荷载的面积内布满消防车,以消防车荷重除以消防车平面尺寸,并乘以0.8~0.9 的折减系数,一般可取为12kN/m2。
3.3.6. 消防车的荷载与人防的荷载不进行组合。
3.4. 关于车库荷载的取值3.4.1. 停放人数少于 9 人客车的停车库,楼板及次梁设计时的均布活荷载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表4.1.1 中的规定取用。
在进行整体计算(不包括楼板、次梁)时,此类车库的活载可取为2.5kN/m2,普通双层车架车库的活载可取为5.0kN/m2。
3.4.2. 停放大面包车、卡车、大轿车或其他较重车辆的车库,其楼面及次梁设计时活荷载应按车辆实际轮压重量考虑(如车辆入库时有满载可能者,应按满载重量考虑),并按最不利轮压荷载组合另加2 kN/m2 均布荷载进行计算。
不宜简单地以加大均布活载的方法进行计算。
整体计算时,可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4.1.2 条进行折减。
3.4.3. 不论停放何种车辆,在设计时其活载均不应另乘动力系数。
3.4.4. 楼板、次梁设计时,车库活载不宜折减。
3.5. 楼面办公使用荷载3.5.1. 现代办公楼的楼面使用荷载有增大的趋势,很多业主要求楼面使用荷载达到5.0kN/m2 以上(一般已包括移动隔断荷重),以适应不同用途租户的需求。
但这些使用荷载仅用于楼板及次梁的设计中,而整体计算和主体结构及基础设计时,仍可采用2.0kN/m2 的活荷载(应加上移动隔断的荷重),并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荷载折减。
3.6. 地下室外墙水平荷载3.6.1. 水平荷载有室外地面荷载、土和地下水引起的侧向压力分布如图7.1 所示。
图中:地面活荷载p引起的土压力q = Kp 1地面活荷载p一般可取10 kN/m2(室外经常有大型车辆经过,且离地下室外墙较近时可取20 kN/m2)侧墙土的压力2 1 q K h q = γ水位下土的浮容重引起的土压力3 2 q = Kγ'h地下水引起的侧压力4 2 q K h w = γ式中:K ——土压力系数q γ——土的重度γ'——土的浮重度w γ——地下水的容重3.6.2. 当地下室施工采用大开挖方式,无支护结构时,地下室外墙一般取静止土压力,采用静止土压力系数1 sinϕ0 K = −,一般情况下,杂填土可取为0.50。
3.6.3. 进行外墙配筋计算时,水土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为 1.30。
3.7. 积水荷载3.7.1. 积水荷载 9.8( ) s h R = d + d ,式中:s d ——溢水口距屋面的高度,h d ——高出屋面溢水口的水头高度。
3.7.2. 对于坡度小于 1.19°的平屋面,当屋面刚度较小时宜考虑屋面变形产生的积水荷载。
3.8. 施工图中应绘制各层平面荷载分布图地下室外墙荷载图3.8.1. 图中应注明各区域的附加恒载(除结构自重外的恒载)及使用活载。
3.9. 设备井道荷载3.9.1. 在高层建筑中,设备竖管有可能集中在某些层次固定,而其余层次仅作一般的拉结,在进行设备井道周边结构设计时,应按设备专业提供的管道固定情况进行设计;此外,压力管道的固定支架也应根据设备专业提供的资料进行设计。
4. 计算分析及计算参数4.1. 整体结构计算4.1.1. 整体结构计算模型应传力清楚,主次分明。
不应不分主次把所有构件均建入模型,平面次要构件应按照次梁输入。
4.1.2. 局部夹层不应单独作为一层输入,导致许多构件计算长度及层间位移等计算结果不合理。
4.1.3. 对跃层柱、单边悬挑柱的计算长度应另行复核,特别是地下室结构参与计算时,柱子计算长度应进行核对,一些特殊构件(角柱、转换柱、悬臂梁等)应进行单独定义。
4.1.4. 框架梁与柱子有较大偏心、柱子截面发生变化产生偏心,计算模型中应考虑由此引起的附加偏心弯矩。
4.1.5. 需要进行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工程,应根据时程分析结果对反应谱计算结果进行修正。
4.1.6. 超高层结构、带转换结构、、连体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等应进行施工模拟、基础设计时应采用施工模拟2(satwe)进行设计。
4.1.7. 连梁可以采用梁单元或墙单元进行分析。
当采用梁单元时,必须满足:连梁的跨高比大于5,连梁高度与楼层高度比不能太大,连梁的线刚度与墙肢线刚度相比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