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5. 楼板设计
5.1. 楼板降板原则: 厨房、阳台:H-0.030(H 为结构标高) ; 生活阳台:H-0.060(H 为结构标高) ; 卫生间:住宅结构 H-0.300,商业卫生间 H-0.050。 (H 为结构标高) 5.2. 局部楼板厚度:大屋面采用 120 厚(挠度较大时按计算取板厚) ,管井及电 梯厅板厚适当加厚(不小于 120 mm) 。加强板等一般不小于 120mm ,双层 双向拉通配筋。 5.3. 标准层普通楼板厚度取值如下: 跨度<3.6m,取值 100mm; 3.6 ≤跨度<4.0m,取值 110mm; 4.0 ≤跨度<4.5m,取值 120mm; 4.5 ≤跨度<5.0m,取值 130mm; 5.0 ≤跨度<5.5m,取值 150mm; 板上有较大荷载、墙体以及楼板形状复杂时应适当加厚。
(抗震措施包括内力调整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受抗震设防类别影响; 抗震构造措施受建筑场地 1 类和 3,4 类场地且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
第 1 页 /共 18 页
和 0.3g 的建筑影响) 2.2.4. 本工程结构抗震等级: 详 1.1 条。 2.3. 主要结构材料 2.3.1. 混凝土部分: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C6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2.3.2. 钢 筋 部 分 : 本 工 程 钢 筋 采 用 Ⅲ 级 钢 筋 ( fy=360N/mm2 ) ,Ⅳ级钢 ( fy=435N/mm2)具体应用范围如下:
第 4 页 /共 18 页
客厅为横厅的楼板厚按以上取值度再加 10mm,配筋双层双向,底筋间距≤ 150. 5.4. 转角飘窗、 悬挑房间 (角部剪力墙开口) 楼板厚度取不小于 120mm 进行加强, 配筋双层双向;楼板内设暗梁,配筋详总说明; 5.5. 板跨不宜太小,能不布梁尽量不布,要充分发挥楼板作用和钢筋强度。但在 板配筋计算中要按等效荷载法考虑这部分荷载。 5.6. 本工程板钢筋采用三级钢钢筋,其直径有 8,10,12,板配筋间距可以采用 多种间距(符合 10 的模数)。 5.7. 板配筋按弹性算法;跨度较大的板(L ≥4.2 米时)宜验算挠度;异形板宜 作有限元补充验算; (梁板式地下室顶板覆土区域采用塑性算法) 5.8. 楼板配筋采用分离式配筋,负筋的配筋长度为 1/4 楼板短边跨度。 (地下室 顶板负筋长度为 1/5 楼板短边跨度) 5.9. 跨度为 2m 以下的板,支座负筋可以拉通设置; 5.10. 对地下室顶板、屋顶板配筋为双层双向X@150 或X@200 并应满足最小配 筋率要求,不够时附加钢筋,钢筋间距与满布钢筋间距宜为整数倍。 5.11. 平面图中(以及板配筋图) ,板厚及非常规降板板面标高须在平面图中单独 标出; 5.12. 地下室顶板平面图及主楼一层平面图中当标高相当复杂时, 降抬板标高均应 在图中单独标注;且应按实际相对于±0.000 的标高标注出(如:-0.500, -1.000) ,不再用与基准标高的相对高差表示; 5.13. 楼板钢筋下部钢筋是未注明钢筋时可以在平面图中不画出,仅表示支座钢 筋。 5.14. 板计算在通常情况下时, 外围边跨支座按简支计算 (特殊情况如边跨为厚墙 时按固端计算) ,钢筋面积应不小于 1/3 跨中相同方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且 不小于 8@200; 5.15. 当连续支座两侧板面标高相差小于梁宽时可作为嵌固时可按嵌固计算配, 否 则按简支配筋; 5.16. 当两侧板厚差异较大(>30mm) ,只考虑部分嵌固。两侧按厚侧的嵌固配, 厚侧多余的弯矩应调至跨中。 5.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 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 单位宽度上的配 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 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 0.15%;分布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宜大于 250mm。 5.18. 在温度、 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 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
备注

-
楼梯梯板 节点
*补充内容:
3. 荷载取值
3.1. 计算取值另见“123” ; *补充内容:
第 2 页 /共 18 页
4. 整体计算
4.1. 采用北京盈建科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盈建科结构设计软件许”进行整体 计算,计算版本为 1.7.1 版。 4.2. 整体计算参数计算取值另见“123” ; 4.3. 模型计算控制要求 4.3.1. 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 1.5 倍。 ( 《高规》3.5.6) 4.3.2. 侧向刚度比(非框架结构) : 对框架-剪力墙、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结构,楼层与相邻上层的 比值不宜小于 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 1.5 倍时,该比值不 宜小于 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 1.5。即计算中 Ratx2、 Raty2 不宜小于 1.0,如小于 1.0 则此层为薄弱层。 ( 《高规》3.5.2-2) 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 刚度平均值的 80% ( 《抗规》4.4.2) 。 侧向刚度比(框架结构): 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 刚度平均值的 80% 。 4.3.3. 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 《高规》5.4) 。 4.3.4. 受剪承载力之比: A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 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65%;B 级 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 层受剪承载力的 75%。 ( 《高规》3.5.3) 4.3.5. 周期比: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l 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9,B 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 A 级高度的混合 结构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85。 ( 《高规》 3.4.5) 4.3.6. 剪重比: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按《高规》表 4.3.12 采用,不能满足时,由程 序自动调整,但最小剪重比不应小于 0.007。 4.3.7. 质量参与系数: 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有效质量系数)90% ( 《高规》 5.1.13) 。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
1. 项目概况
1.1. 本项目位于 12334。各楼栋的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及抗震等级如下表所示: 一期 楼层数 5、8 号楼 3、9 号楼 10~13 号楼 独栋商业 别墅 地下室 结构类型 剪力墙 剪力墙 剪力墙 框架结构 剪力墙 框架结构 抗震等级
三级 三级
基础类型 管桩 人工挖孔桩 人工挖孔桩 管桩 独立基础 管桩/独立基础
6. 梁设计
6.1. 本工程采用平法表示,结构设计制图时,标准层较多时应划分梁配筋段,划 分时应仔细比对,合理选择,并交由专业负责人统一。 6.2. 在通常情况下, 梁纵筋用同一直径的钢筋做通长筋, 不再采用钢筋搭接, 当 梁 一端搭在剪力墙平面外时,为满足锚固长度满足要求,可采用小直径钢筋搭 接。 6.3. 次梁边支座按铰接计算时,配筋不小于跨中筋 1/4。 6.4. 腰筋: 无抗扭要求时按照公司通用表格设置, 有抗扭要求按照计算值设置 (注: 程序计算时,级别同梁纵筋级别,同时应注意受扭计算时强度大于 360 时取 360) 6.5. 吊筋:集中荷载处横向钢筋,宜优先考虑附加箍筋,不足时,再用吊筋,吊 筋≥2 根 12。 6.6. 吊筋配置按照剪力包络图设置,如为程序自动生成,须进行检查复核; 6.7. 架立筋:次梁优先采用架立筋,钢筋直径用 12; 6.8. 当梁宽和剪力墙厚相等时,200 宽的梁,梁纵筋每排宜为 2 根,当用三根时, 直径不大于 16,250 宽时可为 2~3 根,当用三根时,直径不大于 20。 6.9. 箍筋按计算结果配置,加密区以外有计算配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 段配置的方式; 6.10. 注意核实梁水平段锚固长度否满足要求 (特别是梁支撑于墙平面外及柱截面 较小时) ,建议尽量采用小直径钢筋。 6.11. 梁 的 挠 度 按 混 凝 土 规 范 3.4.3 条 控 制 ; 梁 的 裂 缝 按 按 混 凝 土 规 范 3.4.4-3.4.5 条控制。 6.12. 梁配筋根据计算结果配置,除悬挑梁、抬柱梁、转换梁放大 1.2 倍外,其余 一般情况不再放大钢筋; 6.13. 悬挑梁按计算结果及受力情况,其配筋应适当考虑放大系数(1.1-1.5) ,支 座配筋率超 2.2% 时,应注意核实受压区高度,看是否需要加大下部钢筋; 6.14. 如有上翻梁的情况, 应根据受力情况调整跨数及复核配筋; 梁在支座处两侧 的高差较大无法形成连续支座时,应调整其支座的受力模式(如点铰),调
第 3 页 /共 18 页
4.3.8. 位移比: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 位移和层间位移,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2 倍,不 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5 倍。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高规 规定的限值的 40%时, 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 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 1.6。 ( 《高规》3.4.5) 4.3.9. 层间位移角:1/1000(剪力墙结构) 1/550(框架结构) (注意抗震设计时,楼层位移计算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4.3.10.根据高规 3.7.4 条本工程是否需要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弹塑性变 形验算。 (专负判断:本工程不需要) 4.3.11.剪力墙轴压比: (1)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作用下, 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 一级 (9 度) 不宜大于 0.4, 一级(6、7、8 度)不宜大于 0.5,二、三级不宜大于 0.6。 (2) 一、二、三级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分别不宜大于 0.45、0.50、0.55,一 字形截面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应相应减少 0.1。 4.3.12.模型计算后应复核超筋信息。 *补充内容: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柱需按框剪结构复核柱配筋。
第 5 页 /共 18 页
配筋率均不宜小于 0.1%,间距不宜大于 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 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 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 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屋面采用双层双向通长配筋) 5.19. 板类受弯构件 (不包括悬臂版) 的受拉钢筋, 当采用强度等级 400MPa、 500MPa 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允许采用 0.15 和 45ft/fy 中的较大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