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和弱视PPT课件
8
举例
共同性斜视
• 单眼性斜视:假设右眼为单眼性斜视,遮盖右眼让左眼注
王 彦 建
视目标时右眼偏斜,去除右眼遮盖时,两眼均在原位不动。反之 遮盖左眼,让右眼注视目标时,则左眼偏斜;但当去掉左眼遮盖 时,左眼立即恢复原来注视位置,而右眼则偏向斜视方向,出现
两眼均有转动。
• 交替性斜视:遮盖右眼嘱左眼注视目标,或遮盖左眼嘱
右眼注视目标,当去掉遮盖时,两眼均保持原位不转动。
9
角膜映光法
王 彦 建
每偏斜1mm约相当于斜视弧7~7.5度
10
王 彦 建
11
王 彦 建
12
王 彦 建
13
王 彦 建
14
眼球运动状况检查
• 单眼运动检查
了解单眼某条肌肉最基本的功能及代偿情况。
王 彦
• 双眼运动检查
建
了解在各方向运动的一组配偶肌协调情况,是否不
足或过强。
15王 彦 建16王 彦 建17
马多克(Maddox)杆检查法
• 主要用于检查隐性斜视。 • 检查在暗室进行,嘱受检者注视5米处灯光。
王 彦 建
18
• 格雷夫法(棱镜分视法)
王 彦 建
19
同视机定量分析法
王 彦 建
20
隐性斜视
• 一种潜在性眼位偏斜;
• 在融合反射控制下保持双眼单视;
王 彦 建
斜视和弱视
基础知识
1
眼外肌的解剖及其功能
• 四条直肌,两条斜肌 • 除下斜肌外,均起源于总腱环; • 上下直肌与视轴成23°,上下斜肌与
视轴成51°
王 彦 建
2
眼外肌作用
眼外肌
内直肌
王 彦
外直肌
建 上直肌
下直肌
上斜肌
下斜肌
主要作用 内收 外展 上转 下转 内旋 外旋
次要作用
内收,内旋 内收,外旋 下转,外展 上转,外展
斜。
32
②集合过强型内斜 • 屈光不正低于+2.00D,AC/A大于5△, • 看远时无内斜或轻度内斜,看近时由于调节性集合过 王 高,诱发过度集合, 出现20△~30△内斜。
彦 建
33
矫治原则
• 睫状肌麻痹验光,远视足配,近视浅配,散光充分矫 正,注意精调远近光心距和垂直互差。
• 屈光性内斜戴镜后内斜即行消失,3~6个月后可获矫
3
双眼单视
• 两眼有相同视觉方向的视网膜成分称为视 网膜对应点。
• 一个物体的影象只有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
王 彦
的对应点上,传入大脑时才能被感觉为一
建 个影象,形成双眼单视。
4
双眼单视功能分为三级:
• 第一级:同时视,双眼能同时看到两个不同画
面的物象。
王 • 第二级:融合功能,是指大脑能将部分相同,
彦 建
部分不同的物象综合成一个图象的能力。
• 第三级:立体视,是指双眼有三维空间知觉的
能力。
5
什么是斜视?
王 彦 建
双眼注视物体时,物像不 同时落在双眼的黄斑中心凹上, 即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偏 离目标。
6
斜视检查法
遮盖法
• 两眼交替遮盖法
• 单眼遮盖法
王 彦
• 先作两眼交替遮盖法,如果查出有眼位不正现
彦
建 • 共同性垂直斜视
24
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恢复双眼视功能和获得正常眼位
• 提高斜视眼的视力
王 彦
• 恢复正常视网膜对应
建 • 矫正眼位偏斜
• 增强融合能力
25
治疗方法:
• 矫正屈光不正
• 治疗弱视
王 彦
• 正位训练
建 • 手术治疗:斜视角已稳定或非手术治疗后仍偏
斜
• 内斜: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
建 象,再作单眼遮盖法。
7
• 两眼交替遮盖法(多用于隐斜视及间歇性斜视)
判断:观察移去遮盖后的一只眼的运动方向。
王 彦
• 遮盖去遮盖法(鉴别隐斜视和显斜视的主要方法 )
建
判断:
<显斜>观察没有被遮盖的眼球的运动方向,先后遮 盖两只眼。
<隐斜>遮盖右眼,左眼不动。打开右眼,左眼仍然 不动,右眼出现运动。
建 • 加强体质锻炼,注意用眼卫生,防止眼睛疲劳。
22
显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
特点:
• 不能被融合机能所遏制
王 彦
• 眼球运动无障碍
建 • 第一、二斜视角相等
• 无复视,无代偿头位
病因:
• 不完全清楚
• 与神经支配因素,机械因素,调节因素有关
23
如何分类?
根据偏斜的方向可分为:
• 共同性内斜视 王 • 共同性外斜视
建 • 屈光不正低于+2.00D,散光不大于+1.00D
共同性交替性内斜视
29
矫治原则
• 通常认为本症为脑皮质缺乏集合抑制兴奋所致 • 为使患儿获得双眼视发育,应在2周岁以前进行手术治
疗 王 • 矫正屈光不正对于眼位矫正无明显帮助
彦 建
30
调节性内斜视
发生于1~4岁, 由于过度使用调节,诱
王 彦
• 随着年龄增长有向恒定性外斜视发展的趋势;
• 本症与遗传有关,与近视无显著相关性。
35
分类:
• 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角>看远斜视角,AC/A过低, 多见于成人,发展较快,宜早期手术。
王 彦
• 散开过强型,看远斜视角>看近斜视角,AC/A过高, 常见于儿童。
建 • 基本型看远斜视角与看近斜视角相近,AC/A正常。
王 正。
彦 建
• 高Ac/A型内斜可考虑戴双焦眼镜,近用附加焦度在5
岁以前为+3.00D,5~10岁逐量减少,10岁以后除去。
34
共同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临床表现
• 占外斜视80% ,由于脑皮质集合兴奋不足及融合力低
王 彦
下,在疲劳或精神不集中时发生视轴分离;
建 • 去遮盖试验见到被遮眼不能恢复注视位;
• 外斜: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
26
王
彦 建
术前
术后
27
共同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
发生在出生6个月以内,斜视度超过25°
王 彦
(45△)
建
28
临床表现
• 双眼视力大致相等、正常
• 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相近,形成交替性内斜视,
即右眼注视,左眼偏斜,左眼注视,右眼偏斜,偏斜
的程度相近
王 彦
• 远近斜视角相近,与调节无明显关系,AC/A正常
发过度的调节性集合所致。
建
31
① 屈光型内斜
• 远视程度> +4.00D,斜视度20△~30 △
• 远近斜视角相近,AC/A正常
王 • 由于远视屈光无论看远看近都需要调节,每一屈光度
彦 建
调节都伴有一定量的调节性集合,是否出现内斜视取
决于患儿的融像性散开储备力,如在调节的同时没有
足够的融像性散开来适量抵消调节性集合,则发生内
• 大脑融合作用遭到破坏,(一眼被遮盖或棱镜
王 分离)或失去控制(长时间用眼或精神疲劳),
彦 建
眼位偏斜就会表现出来;
• 隐斜与显斜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而不是性
质上的区别。
21
治疗方法:
• 散瞳验光,并及时矫正屈光不正;
• 做必要的眼位训练,融合功能训练,必要时可
王 彦
戴适度的三棱镜矫正,甚至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