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
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2012 年12 月7 日至11 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在现代汉语里,“根”与“魂”是经常用到的两个词,前者比喻事物的本源,后者比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或民族的精神。
习近平借
用“根”与“魂”,旨在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极端重要性。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它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华文化虽历经朝代更迭、外族入侵而绵延数千年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例如,在家庭美德方面,强调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国家方面,强调民族大义,天下为公;在自然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在个人品格方面,强调君子人格,仁者爱人。
它不仅哺育了世代中华儿女,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全世界。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我们的“根”与“魂”,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之源。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这样的自信。
当然,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面临着发展困境。
近代以降,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文化的优越感不断被击碎,有识之士开始看到我们的不足,由此“师夷”之风渐开,直到西学蔚然成风。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甚至一度出现了用
西学取代国学的思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找到了民族的自信心,懂得了传统文化的珍贵,但“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再次让中华文化黯然神伤。
及至改革开放,虽然拨乱反正让中华文化转危为安,但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产品的大量涌入,有些人再次陷入迷失的危险境地,盲目追捧西方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
直至今日,仍有人“言必称希腊”,唯西学马首是瞻。
文化不自信、文化不自强、文化不自立是非常危险的,这不仅会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精神上的困惑和迷茫,还会威胁国家的安全。
当代世界,“文化软实力”、“文化巧实力”已成为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际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上、军事上,更表现在文化上。
当代世界,国际文化竞争激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以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难以实现在文化上的自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失
去“根”与“魂”。
因此,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已成为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迫切要求。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
我们需要做到文化自信,没有自信就没有传承的意识,没有自信就没有弘扬的动力。
我们只有在民族文化上做到足够的自信,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自觉,传承与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才会落到实处。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还需要文化自省。
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批判地继承,需要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做到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文化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也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技术科
有我、无我与忘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评说诗词境界,又何尝不是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尤其对领导干部而言,为政一任,何时有我、何处无我、何地忘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有我,是自我意识的凸显、角色定位的确认,涵养着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气魄,孕育着关键时刻能站出来的勇气。
责任面前应有我,干事面前该有我,发展面前当有我。
唯其如此,面对改革发展的难点,才有舍我其谁的担当;面对干事创业的焦点,才有时不我待的紧迫;面对群众利益的痛点,才有存乎一心的真诚。
如果承担责任时往后缩,推动发展时往后站,出了事总是先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如此不知有我,又怎能不贻误发展机会、把问题和矛盾击鼓传花?
老子《道德经》里面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面对功名利禄太把自己当回事,面对荣辱得失太执着于自我,必然心为物役、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
当地位、级别、待遇在价值排序上占据优先,当物质、福利、享受在人生追求中位居前
列,领导干部又如何能静下心来干事谋事?功名面前无我,则有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寒波澹澹、白鸟悠悠的宁静。
惟其无我,方可来去随意、心如平湖,不为利益所诱、不为物质所惑、不为金钱所动。
无我之上,更有忘我。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禅师参禅时专心致志,每当弟子通报有人慕名拜访,禅师总是反问道:“谁是禅师?”这说的就是一种忘我之境,物我两忘、宠辱皆忘,有一种乐在其中、心无旁骛的专注,有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在的胸襟。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为了事业,可以忘我;为了人民,可以忘私。
忘记小我,是为了成就无私奉献的大我;忘记个人的自我,是为了成全千百万人的自我。
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有了忘我的专注与胸襟,就能获得更广阔的胸怀和视野,脱离蝇营狗苟和斤斤计较,体会追求梦想和奉献付出的精神快乐。
有我、无我与忘我,归根结底考验的是领导干部的权力观。
为政一任,是造福一方,为群众谋利益,还是利欲熏心,为个人求享乐?处在关键岗位,是秉持谦卑之心敬畏权力、敬畏群众,还是抱着自大之意盛气凌人、高高在上?懂得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真谛,明白了舟水之喻、兴衰之理,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时,就清楚了“我”该放在什么位置。
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
争多得少得”。
领导干部做到事业有我、功名无我、奉献忘我,则不仅是群众的福音,更会获得臻于化境的幸福人生。
(技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