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模拟试卷一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___一、单项选择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1.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B《敏感性》《后果》《冲突》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D《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2.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以上C中学以上D以上三者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A道德天赋论B道德虚无主义C道德相对主义D环境自发影响论4.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B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A体谅情境B 实验情境C后果情境D说明情境二、是非判断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1.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2.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
()3.道德论证或说理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
()4.礼仪训练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因素去教育学生。
三、简答题(28分,每题7分,共4题)1.学校惩罚的标准及其应该坚持伦理原则?2.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关系?3.简述“教育”的道德标准。
4.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四、材料分析题(20分,每题10分,共2题)1.阅读评论下列言论正常的人必定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做自认为错误的事情。
避善趋恶,不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反而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那是违背人性的。
明知故犯,故意作恶,其实是一种假象。
作恶者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是在作恶,而是错把恶当作善。
就他而言,他内心实际是在向往善,尽管就外人而言,他向往的实际是恶。
总之,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
人知恶必避恶,知善必行善。
2.阅读分析下列故事路易斯·斯洛汀是一名原子物理学家,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工作,帮助研制原子弹。
1946年他在实验室做一项核实验。
他像专家常做的那样,用螺丝刀轻轻地把一块块钚片聚集成一团,使它大到足于产生链式反应。
不幸的是,螺丝刀突然滑落,钚片一下子靠得太紧。
瞬间,每个人观察的仪器都显示出中子正在剧增,表明链式反应已经开始。
整个房间充满着放射线。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洛汀立即用赤裸的双手把钚片分开。
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杀行动,因为这使他暴露在最大剂量的放射线下。
然后,他平静地要求七名合作者精确地标出他们在事故发生时所处的位置,以便确定每个人受放射的程度。
做完这些事,斯洛汀向医疗救护站报警,然后向同事们道歉,并且说:他将死去,而大家肯定会康复。
五、论述题(22分,任意选做1题)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与西方学校德育内容的异同, 并分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改革趋势?2.试比较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和体谅模式,并阐述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德育原理》模拟试卷二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___一、单项选择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A道德天赋论B道德虚无主义C道德相对主义D环境自发影响论2.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B《敏感性》《后果》《冲突》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D《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教师:一个你认识的人在你同别人说话时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
你怎么办?学生A: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B:我才不躲,我会叫他闭嘴。
学生C:还是让他加入进我们的谈话好,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D: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心里非常生气,但拿他没有办法。
学生E: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F: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G: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不要当着他的面谈论这个话题了。
3.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直接目的在于()A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B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C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D提高学生对行为后果的想象、理解和预测能力4.学生对情境问题A的反应属于()A被动性反应B依赖性反应C攻击性反应D回避性反应5.学生E对情境问题的反应属于()A被动性反应B依赖性反应C攻击性反应D回避性反应二、是非判断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1.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
()2.礼仪训练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根据道德所调节的生活领域不同,可以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块,即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有严格的区分。
()4.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5.如果不考虑教的结果,只从意向性意义上理解“教”,道德是可教的。
三、简答题(28分,每题7分,共4题)1.简述“教育”的道德标准。
2.简述道德相对主义?3.简述消极德育观?4.试述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论假设?四、评论分析题(20分,第一题8分,第二题12分,共2题)1.阅读评论下列言论正常的人必定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做自认为错误的事情。
避善趋恶,不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反而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那是违背人性的。
明知故犯,故意作恶,其实是一种假象。
作恶者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是在作恶,而是错把恶当作善。
就他而言,他内心实际是在向往善,尽管就外人而言,他向往的实际是恶。
总之,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
人知恶必避恶,知善必行善。
2.阅读分析下列教例甲不小心踩在乙脚上,乙疼痛不已。
两人因此发生冲突,闹到班主任那里评理。
班主任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对乙生说:“甲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他。
你也可能不小心伤害别人,这种情况下你不也希望对方原谅你吗?”接着对甲生说:“你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你还是踩痛了乙,你该主动向他道歉,请求他原谅你。
”五、论述题(22分,任意选做1题)1.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2.试论道德的可教性?《德育原理》模拟试卷三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___ 一、单项选择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1.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道德立场和道德推理方式;通过充分的思想交锋,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是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
这种现象被称为()A罗森塔尔效应B布莱特效应C布朗效应D晕轮效应2.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以上C中学以上D以上三者3.从教学论的意义来看,知识往往通过______习得,技能往往通过______习得,态度往往通过______习得()A直接的教、间接的教、直接的教B直接的教、直接的教、间接的教C间接的教、直接的教、间接的教D间接的教、间接的教、直接的教4.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B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A体谅情境B 实验情境C后果情境D说明情境二、是非判断题(20分,每题4分,共5题)()1.道德论证或说理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
()2.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
()3.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4.礼仪训练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因素去教育学生。
三、名词解释题(15分,每题5分,共3题)1.道德相对主义2.私德3.积极德育观四、简答题(24分,每题6分,共4题)5.学校惩罚的标准及其应该坚持伦理原则?2.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关系?3.简述“教育”的道德标准。
4.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五、材料分析题(10分)1.阅读分析下列故事路易斯·斯洛汀是一名原子物理学家,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工作,帮助研制原子弹。
1946年他在实验室做一项核实验。
他像专家常做的那样,用螺丝刀轻轻地把一块块钚片聚集成一团,使它大到足于产生链式反应。
不幸的是,螺丝刀突然滑落,钚片一下子靠得太紧。
瞬间,每个人观察的仪器都显示出中子正在剧增,表明链式反应已经开始。
整个房间充满着放射线。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洛汀立即用赤裸的双手把钚片分开。
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杀行动,因为这使他暴露在最大剂量的放射线下。
然后,他平静地要求七名合作者精确地标出他们在事故发生时所处的位置,以便确定每个人受放射的程度。
做完这些事,斯洛汀向医疗救护站报警,然后向同事们道歉,并且说:他将死去,而大家肯定会康复。
六、论述题(16分)1.试比较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和体谅模式,并阐述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德育原理》模拟试卷四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___ 一、单项选择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A道德天赋论B道德虚无主义C道德相对主义D环境自发影响论2.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B《敏感性》《后果》《冲突》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D《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教师:一个你认识的人在你同别人说话时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
你怎么办?学生A: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B:我才不躲,我会叫他闭嘴。
学生C:还是让他加入进我们的谈话好,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D: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心里非常生气,但拿他没有办法。
学生E: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F: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G: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不要当着他的面谈论这个话题了。
3.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直接目的在于()A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B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C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D提高学生对行为后果的想象、理解和预测能力4.学生对情境问题A的反应属于()A被动性反应B依赖性反应C攻击性反应D回避性反应5.学生E对情境问题的反应属于()A被动性反应B依赖性反应C攻击性反应D回避性反应二、是非判断题(20分,每题4分,共5题)()1.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