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2、德育的功能是()、()。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德育原理》(A )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F)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F)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F)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F)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R)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F)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R)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F)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R)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R)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答:(1)人的品德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活动和交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自身思想和道德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3)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逐步过渡的过程;(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过程;(5)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6)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答:(1)德育的政治价值是:德育可以调节各种社会矛盾,使整个社会稳定和和谐;德育可以促进政治文明,引领政治活动的道德方向;德育可以为国家政治培养人才。
(2)德育的经济价值是:德育为良好经济秩序的建立提供道德保障;德育可以为经济活动培养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德育可以形成人的正确的消费观。
(3)德育的文化价值:德育的文化维系价值;德育的文化发展价值;德育的文化创新价值。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答:(1)德育过程是人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过程;(2)德育过程是人对道德的实践过程;(3)德育过程是人的道德主体性形成过程;(4)德育过程是人的道德生活能力的形成过程。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答:(1)启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情感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5)针对性原则。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答:(1)有正确的价值方向;(2)有共同的奋斗目标;(3)有坚强的集体组织;(4)有自觉的纪律;(5)有系统的集体活动;(6)有健全的规章制度;(7)有正确的舆论;(8)优良的班风。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答:答案要点:(1)强调教师榜样作用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具有很强的行为模仿性;是德育过程的特点所要求,德育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教师的榜样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一是要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二是要有一定的教育威信,三是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答:基本观点是不可行的。
原因是灌输存在着道德立场上的错误;灌输蔑视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存在;灌输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所以,必须克服灌输现象。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答:答案要点:教会学生做人。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学生品德发展的示范者、良好学习习惯的引领者、课内外活动的指导者、心理障碍的疏导者、文明生活的倡导者、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同时,还应该是班集体这个学生“精神家园”的设计者。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答:答案要点:(1)寻找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发扬光大。
(2)了解问题学生的兴趣、特长,委以相应的集体工作。
(3)培养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4)渗入爱心,耐心教育。
(5)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成长心理。
(6)把握时机,找准教育的切入点。
(7)发挥集体力量,形成教育优势。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试卷(B 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从心理结构分析,品德由()、()、()和()等要素构成。
2、德育价值分为()和()。
3、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三的阶段分别是()、()和()。
4、以语言为媒介的方法包括()、()、()、()。
5、德育教学可分为()和()两条途径。
6、德育主要的社会环境是()、()和()。
7、品德评价的作用是:()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德育要求以政治教育为首,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
()2、道德就是品德。
()3、德育与人类教育同时产生。
()4、德育的价值就是德育的功能。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区别的。
()6、德育必须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目标。
()7、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8、德育方法是检验德育效果的基本依据。
()9、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
()10、有道德的人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只写要点,不做阐述)1、德育的个体价值是什么?2、养成教育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3、以语言活动为主的德育方法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4、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什么?5、学生品德评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导?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惩罚是否可行?为什么?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你是怎样理解我国“有道德的人”的特征?2、受教育者周围德育主体有哪些道德需要?《德育原理》(B )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从心理结构分析,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要素构成。
2、德育价值分为(德育的个体价值)和(德育的社会价值)。
3、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三的阶段分别是(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和(可逆阶段)。
4、以语言为媒介的方法包括(道德讲授法)、(道德谈话法)、(道德讨论法)、(道德故事叙述法)。
5、德育教学可分为(直接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影响)两条途径。
6、德育主要的社会环境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7、品德评价的作用是:(可以促进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能够促进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校德育要求以政治教育为首,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
(F)2、道德就是品德。
(F)3、德育与人类教育同时产生。
(R)4、德育的价值就是德育的功能。
(F)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区别的。
(F)6、德育必须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目标。
(R)7、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R)8、德育方法是检验德育效果的基本依据。
(R)9、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
(R)10、有道德的人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R)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只写要点,不做阐述)1、德育的个体价值是什么?答:(1)德育能够改变人性,使人成为人;(2)德育能够形成人正确的人生观,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明确的定向;(3)德育可以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让人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更加的顺畅;(4)德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人格,使人顺利地实现道德社会化;(5)德育可以开发人的智能,培养人的道德智慧;(6)德育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人的一生完美度过。
2、养成教育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答:(1)养成教育的意义: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既是形成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又是道德教育的归宿。
少年儿童是成长中的一代,可塑性强,正是进行这种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从小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扎根基的工作,会使他们终身受其益。
否则,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十分困难。
特别是我国中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关心吃穿用玩多,而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很少注意,以致于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尊敬长辈、不爱惜东西、不团结友爱、劳动观念差、依赖性大、缺乏起码的道德约束力等现象。
因此,养成教育,不仅是少年做人的基础,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德面貌,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风气的好转、文明程度的提高,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和风貌。
(2)养成教育的内容:日常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良好人际习惯的养成、劳动习惯的养成。
3、以语言活动为主的德育方法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答: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在运用上有特殊的要求,主要是:第一,注意内容的组织。
第二,注意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动。
第三,注意语言运用艺术。
第四,可以灵活运用其他教育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如多媒体、电影电视、参观、访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