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剧发展史

京剧发展史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 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 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 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 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 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 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 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 皆由米应先所授。
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
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 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 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 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 《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 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 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 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 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 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 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 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 础。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 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 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 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 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 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 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 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 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 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 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 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 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 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 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 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 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 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 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 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 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 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 《红娘》、《金玉奴》、《红楼二 尤》、《钗头凤》、《荀灌娘》等 剧著名
中国国粹——京剧
人员名单设计: 幻灯片制作: 徐蓓蓓 排版编策写报告 :缪晶晶 资料来源 :姚跃伟 范心怡 朱丽思 ,林若男 解说员徐蓓蓓 :其余由共同协作
国粹寻根
名角风采
精彩脸谱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 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 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 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 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 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 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 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 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 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 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 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 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 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 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京剧名段 二进宫 三岔口 四郎探母 五人义 六月雪 七星灯 八大锤 九江口 十字坡
返回
名角风采
☆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 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 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 《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 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 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 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 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 “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 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 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 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 好戏,一连唱了34天。
☆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 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 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 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 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 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 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 《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 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曾获得主要荣誉和奖项】 1、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黑龙江赛区《天女 散花》 荣获表演二等奖; 2、2003年黑龙江省首届“宏达杯”小戏小品比赛《断桥》 荣获表演一等奖; 3、2004年黑龙江省“文艺之冬”首届全省新剧目展演 《祥林嫂》 荣获二等奖; 4、2004年黑龙江省文联举办的黑龙江省首届“戏剧丁香 奖” 《凤还巢》荣获表演一等奖; 5、2004年第二届 “中国戏曲演唱红梅大赛”《断桥》荣获金奖; 6、2005年“第五届黑龙江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大赛”评 选中 荣获优秀教师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
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 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 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 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 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 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 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 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 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 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 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 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 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 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 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 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 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 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马佳,女,1983年生,工京剧青衣、花衫。师承著名京 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老师,并先后问艺于李玉芙、梁谷音、 张晶等著名京昆名家;2009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本科 班;同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第五届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马佳扮相清逸柔媚,嗓音宽亮甜润,具有超凡的乐感与感 染力。
【艺术学历】 1993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 2001年进入黑龙江省京剧院工作至今 2002年参加上海剧协举办的京昆艺术研修班的深造学习 2003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京剧表演专业 200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京剧表演班 200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 赛获银奖 2009年参加由文化部组织举办的京剧艺术学习班 2009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第五届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
7、2006年黑龙江省第二届“宏达杯”小戏小品比赛《霸 王别姬》 荣获表演一等奖; 8、2006年荣获首届黑龙江省青年文化新星称号; 9、2008年黑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文艺青年人 才奖; 10、2008年荣获CCTV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 青衣组银奖
返回
精彩脸谱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 神仙脸、丑角脸等 。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 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 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 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 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 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 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 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 俗称小花脸。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 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 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 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 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 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 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 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 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 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相关主题